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目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黑龙江省是农业和矿产资源大省,又是老工业基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非常复杂。本文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为黑龙江省解决其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规模大。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介绍及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我国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才能克服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巨大困难,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之所以面临这“三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发展小城镇来解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此外应加强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维权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就目前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晓臻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5):31-33,3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已成为近几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是由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城镇化水平加快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应从政策优惠、劳动力自身素质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转制约了皖西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二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扩大本地就业;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六是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高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术缺失等人力资本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不断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增加政府投入与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为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除近年来已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了1.l亿人外,目前仍还有剩余劳动力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从而每年约有7千万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人口大流动,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是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模式,“专业型转移”才是长远的目标模式。在考虑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时,重点应放在农村,通过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乡镇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是一个世界性趋势,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质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农村中滞存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不仅关系到我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成败。因此,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以,如何转移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何在?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不仅是传统农业大省,更是人口近亿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目前,河南劳务收入占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不利用当地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了通过农村信息化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选择合适的乡村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大力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的“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素质低是其重要阻碍。为此,应通过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职能、尽快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调整农业结构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河南省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探讨了其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村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核心是发展教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是走城镇化道路。本文以盐边县的情况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