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里,“洗澡”应该算是动宾结构动词,但按照字典的解释,“澡”本身就有“洗”的意思。“洗”与“澡”既然同样是动词,“洗澡”就应该是“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本该表示“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为什么成为“洗身子”的动宾结构动词呢?本文拟上溯到“澡”及“洗澡”的原来用法,并将“洗澡”的演变过程做进一步研究。通过早期“澡”的用法,便可了解这个词是表示“洗身子之一部分”的动词,但起码在明代初期之前,这个动词的单独用法便开始转弱了起来,因而在当时的白话小说里几乎看不到“澡”的动词用法了。这种情形使得动词“澡”变成了暗示“洗身子”意思的名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洗澡”一词。一、序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作为日本人容易误用的例子,经常提到的是“洗澡”一词。例如,“澡洗完了”便是典型的误用形式。正确的说法必须说成是“洗完了澡”。“洗澡”的“澡”是动词“洗”的宾语。“洗澡”和“帮忙”作为有代表性的离合词,已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这是把动词按动宾结构进行研究的,作为动宾结构应该怎样使用却并没有提及。在《康熙字典》中,不仅有“澡,洗也”的说法,也有关于“澡”本来用法的解释,它们对“洗澡...  相似文献   

2.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3.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4.
杨新兴 《前沿科学》2011,5(4):26-29
在汉语辞书中,“尺度”一词的释义是:(一)计量长度的定制;(二)标准,规则。在国内科学研究领域里,有一些专家、学者,把大气团运动的距离、范围、规模,说成是“大气运动的尺度”;把大气团运动持续的时间长短说成是“时间尺度”。在汉语里,“尺度”一词的含义,与距离、范围、规模、长度等语词意思毫无关系。用“尺度”一词,替代距离、范围、规模、长度的做法,在汉语语词用法上没有任何依据,而纯系是对于尺度一词的误解、错用。所谓“大尺度”“小尺度”“中尺度”的说法,更是文理不通,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词根带词尾的“附加式”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常见的词尾有“子”、“儿”、“头”、“者”、“员”、“性”、“化”等。这些词尾总是附着在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后面,同它们组合成有了某种附加意义的新的合成词。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其中在结构形式和表意方式上都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化”一、“化”尾词的构成方式“化”尾词是由词根加“化”构成的。“化”尾词的词根,通常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实词。  相似文献   

8.
各语言单位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普遍、客观的存在,如词与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即是.同样,在语素与词之间也有“语素词”,它在当代汉语某些类型的新词语中普遍存在,主要特征是有词的形式但却不能独立使用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当代汉语语素词的新义有三个来源,即外语中引进、一般性引申和修辞性引申.建立语素词的概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汉语新词语,加深与拓展对词汇产生和词义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纠正已有的一些不正确、不全面认识,以及某些工具书的不当立条与释义等.语素词与词义的增加和新词的产生关系密切,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产生新词新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释了汉语词汇中“密封”与“弥封”之间的渊源关系 ,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弥封”一词的解释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0.
“颇罗”一词作为一个物名是在中古汉语文献中开始出现的。关于“颇罗”,学者们各说纷纭,有“酒器”说、“马球”说、还有“吸管”说等。在进一步辨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旧《唐书》的有关记载,认为“颇罗”应是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西域诸国普遍习用的饮食器具。藏语里的“酞”无论从语音、语义、形制上都与“颇罗”相符,“颇罗”一词可以在古代藏文和现代藏语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言学在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进行评价时,经常会提出这样的一条批评,即说它只重视字,不重视词,存在把文字中的“字”当作语言中的“词”的倾向.因此,怎样评价古代以文字为主要对象的语言研究,也就成为总结、继承古代语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以多为词”的语言单位观提出这种批评的人首先是在词与字之间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异域,把语言与文字看作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特别是把汉字看作是游离于汉语之外,可以任意替换的一种文字。而在古代、人们已经看到,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它…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在讲述判断句时指出:“文(?)里还有判断句里用‘乃’‘为’。举的例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并指出:“‘乃’‘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教材编者认为“乃”相当于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笔者实不敢苟同,谨陈鄙陋,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13.
朱绪芹 《科技信息》2009,(32):I0173-I0174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注意到:日语里许多同汉语书写一致的汉字熟语却存在着和汉语大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中日汉字之间的意义及用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追根溯源,中国是汉字的发祥地。日语里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递过去的。中日同形的汉字词,是不是在传递到日本之后发生了某种变迁,从而形成了与原汉字词意义迥异的新词汇呢?在本稿中,我们从众多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当中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勉强”一词,通过和原汉语词的对比来探讨现代日语中“勉强”一词各意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没有收录“不就”,可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就”没有取得词的地位,但“不就”却在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不就”与“就”在表量上的异同及原因,并从历时的角度呈现“不就”的词汇化过程、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由现代认识型所形构的人;这个古怪的命题当然也不是要陈词滥调地指明某个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事实,而是表征出一个神话诗学性质的心灵期许。它是一个“通灵者”基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心灵排斥而“打赌”于未来的“诗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得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四个意思,分别是:领会旨趣;犹得志;及第;称心,满意。但这四个意思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意思。“得意”连用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一个词组。直到明代,“得意”才演变成一个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十三岁的际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也有一首歌,歌名为《读你》。这里的“读”不只是“看”的意思,还应有“了解”的含义。初中、高中课本里都选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稍加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表达结婚概念的“嫁”和“娶”两个词在使用中呈不对称现象,“嫁”表被动,“娶”表主动。这种不对称现象表现在句法的层面上,同时也有深层的语义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对“娭毑”一词的解释是:“娭毑,(方),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在客家话中,普遍称祖母为“哀姐”,外祖母为“外哀姐”。李永明的《衡阳方言》,娭毑则是指称母亲。古华的《芙蓉镇》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有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娭毑,也只在胡玉音从部队医院回到老胡记客栈后,才偷偷地来看了看投生在苦难里的崽娃,留下点熟鸡子什么的。”这里的“老娭毑应是湘语中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式,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样.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示肯定判断,在“是”前加“不”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判断句中的“是”传统称之为系词.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则不完全是这样,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甚至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至今学术界都还有争议.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词诠》,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等书,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先秦文献中已有系词的用法(杨树达称“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称“连系性动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古代汉语》等书里,则指出先秦无系词,至于“是”字作为系词是汉以后的事了.有的古汉语专著则肯定“是”是个专门的指示代词,不是表判断的判断词.有的同志认定如果有系词“是”,也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