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双关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作为一种话语,其表达通常包含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个层次;这两层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是自主和依存的关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自然语言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生成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分析语言运用中的移就话语现象,阐释移就话语生成的机制,并认为移就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人称代词追补成分的语义特征及其涌现因素,预测句末人称代词追补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具有程式化倾向,并挖掘了其程式化的潜在条件;基于基线阐释理论和自主依存联结探讨了人称代词追补句的层级组构特征及概念组合机制,发现其形式与意义间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此发现不仅彰显了认知语法“所见即所得”的理论价值,也弥补了人称代词追补句认知动因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自然口语中话语标记的研究对言谈互动、话语理解、情感分析、人机对话和口语机器翻译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话语标记的自动识别,该文基于依存语法理论,分析判定话语标记的句法依存关系、语义依存关系、话轮位置以及共现成分的语义与功能信息.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缺乏原理和语义上的解释性问题,运用朴素贝叶斯、决策树、大规模线性支持向量机以及贝叶斯网络四种解释性强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话语标记进行识别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识别准确率可达92.3%,验证了该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关联理论,具体探讨认知语境与英语双关的认知语用阐释关系。释话人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百科知识信息和逻辑信息在英语双关的理解过程发挥引导和制约作用。充分重视认知语境这三个要素的阐释作用,有助于释话人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获取话语最佳关联、正确推断发话人的意图、确定英语双关的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7.
预设歧义是由于话语有多个预设而引发的。它可以由含特定预设触发语的句子、省略句和双关句生成。话语交际中预设歧义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而被交际者有意识地使用,实现反讥对方和创造幽默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谐音双关为研究对象,以廖美珍教授提出的目的性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谐音双关的衔接连贯方式。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属于替代性话语,是替代与被替代成分之间的外延内涵的传承;其运作过程中,心智的意向性作为先导,决定主体的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委婉语所表达的物理事件随附着既自主又依存的心理属性,而心理属性所引发的对物理事件的感受和认识经过心智的调节后生成为一种具有新颖特质的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0.
将话语的整体意义和组合成分的部分意义建构纳入考究范畴,从格式塔组合性的研究角度提出一种应用于话语意义加工的建构模式。认为对于话语意义生成的理解和认知在于如何对话语成分进行层级加工和分析。话语意义处理过程中的话语单位加工序列并不与其在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形成线性对应,而是通过一种复杂的机制获得加工处理。因此,对话语意义的把握需要对其构成单位在意义建构中与话语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并构建一个对话语成分感知的互动支配空间。  相似文献   

11.
“pun”和“双关”长期以来被视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应的修辞格,事实上,这两种修辞格并非完全对等。通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探讨了“pun”和“双关”各自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通过对比剖析了这两种修辞格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自如地运用各种修辞语言,其中,贯穿全文的修辞意象"蓝眼睛"首先作为一种修辞技巧有效地建构小说话语,然后作为一种修辞诗学有效地建构小说文本,最后在修辞哲学层面有效地建构小说人物的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递进和衔接,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词媒体的运用是信息时代的一个必然,是互联网新兴传媒的迅猛发展在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在其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之下的一种主动的话语选择。这类新词汇在非范畴化的框架下产生,主要是由语音(谐音)、语义、语用及社会热点产生的新词汇。词媒体的广泛使用来源于群体文化的土壤,折射出公众的“权利焦虑”与“民主自觉”,也是平民文化的民主现实主义彰显。  相似文献   

14.
翻译实践中不时会出现无效翻译。"无效翻译"是指译者机械地处理源语中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导致译文缺少可读性。无效翻译的产生往往缘于源语中的所谓不可译元素:韵律、字形结构的拆解、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等等。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同语言固有的文字本身的书写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所致;然而"目的论"者认为,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可译与不可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工作,一些貌似不可译的言语现象也可以在目标语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论述“指桑骂槐”不仅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自有其成立的特殊语用条件,也必然呈现出独特的语用魅力;它不但积极参与话语与文本层面的修辞建构,而且还能参与人的精神层面的修辞构拟。  相似文献   

16.
被喻为90后"江湖密码"的"火星文"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达了青少年渴望拥有自身独立的话语权以及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网路语境下的"火星文"现象有些类似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入侵现象,所以应当加以规范和引导。这就要求一方面编辑出版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性教育;另一方面相关门户网站的网络编辑积极发挥媒介主体的能动作用,做好"符号仲裁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骆小所、太琼娥,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是骆小所教授经过20余载冷峻思索后不断否定、创新、磨砺的学术成果。该著是其“知不足而探新”的答卷,也是其站在辩证统一的哲学理论起点上,从“语言双翼”对比中揭示艺术语言特征、辩证统一的指称系统、哲学思辨的发话与受话主体、对立统一的美学蕴藉、钩沉稽玄的哲学境界四个方面来探寻艺术语言的最新力作。  相似文献   

18.
隋妍 《科技信息》2013,(13):217-217,219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多样的修辞手法又给唐诗增色不少,双关,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以《竹枝词》为例,探讨唐诗中双关的翻译。并通过对不同译文的比较,探索双关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Zhu Xinxin 《科技信息》2007,(7):169-17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In speech communication,con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xpressing utterance meaning appropriately and understanding that precisely.Contex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kinds,which is context of utterance,context of situation,and context of culture.Each has its own function in interpreting utterance.On one hand,the understanding of utterance-meaning relies a lot on the context,without which the utterance meaning cannot be fully interpreted.On the other hand,context gives some restrictions to the choice of utterance in a certain communication.Moreover,all the ambiguities of utterance can be cleared up through the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