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大学的目的,在于明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割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科学、文化、经济高速发展,而推动这些发展的就是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一贯的只重视学习,不重视能力、心理、健康的培养模式.而辅导员工作身处学生管理一线任重而道远,我希望每一所高校都重视辅导员工作.在紧抓科研教学的同时,一定也要紧抓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稳定,校园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所以说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德育教育观就是对学生亲近、欣赏、宽容、呵护.  相似文献   

3.
<正> 《大学》乃《礼记》中之一篇,是四子书之一。有人说是孔子大弟子之一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所谓大学,与现在之大学乃同一概念,即是国家之最高学府。大学之道,亦即大学设立最高之目的。其目的是什么呢?乃是做人之道。我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做人的文化,由此,  相似文献   

4.
儒家《大学》的教育理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该教育理想暗合周易学说。“明明德”与周易大有卦相通,“亲民”与比卦对应,“止于至善”与泰卦和既济卦之卦象与义理相汇通,而大有、比、泰和既济卦互相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大学》教育理想与易学暗合的现象,说明先秦儒家教育理想的构筑,是以易学为哲学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用人需求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高校成了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场所,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所以说高校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教育,总体来说就是“教之于道,育之于德”.即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提高能力水平.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学习、思考的正确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大学教育至关重要,大学教育中的文化影响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文化影响的意识,承担起文化影响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兴衰.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还有人说:教育乃立国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得快慢,人才资源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长远看,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地方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可持续性.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此可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一、"万物一体"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上古的"三代"社会便是以"心体同然"为特征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国;二、心学理论不唯重视个人的道德实践,更加关注如何由个人良知之扩充推广而至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实现,这是心学理论的终极关怀;三、王阳明根据万物一体论来重新诠释<大学>,得出了"明德亲民合一"论,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明明德的道德实践与亲民的社会实践的合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获师尊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而现在许多报道告诉我们,有些地方往往是有严师,无道尊,更何谈敬学?!严师往往成了学生们取笑、甚至中伤的对象,本来是出于帮助孩子们成人,引导孩子们成才的良好意愿,却往往出于好心,结果办不成好事,孩子们不领情,出现越教越难教,越管越难管的局面.甚至顶撞,污辱老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师道的尊严何在?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重“工具”轻“人文”的状况,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具体论述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的途径及方法.中学语文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塑造完美人格,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热情,帮助他们勇敢担起民族未来的重任.正如中国传统教育最著名的教本之一——《大学》开篇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代表作。《中庸》所谓"天命、率性、修道"表达了对德育原理的理解,即藉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是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德育理念以"知、仁、勇"为内容,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途径,通过"慎独、固执"内外工夫合一的方法,达到"至诚、中庸"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又是一个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留给后人许多论著,但他关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论述,至今仍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教育对象层次的划分及其影响朱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o.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克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O"古人由小学而进人…  相似文献   

12.
卢军玲 《科技资讯》2011,(24):210-210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节课,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节,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赖老师,而是逐步地离开老师,最终独立自主地学习。由此看来,教是为学服务的,而学又决定着怎样去教。轻松地教,愉快地学是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教"与"学"是两种行为,但二者又统一于连续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与"学"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传统教育教学不够重视这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者虽有所强调,但离<新课标>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本文联系教学实际,从渗透美感、动手实践、倡导交流、扶差培优等思想内容、方式方法方面,重点阐述了如何建构小学数学和谐课堂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有用之知识,建构知识,让学生乐学,摒弃灌输的旧有思想.陶行知先生在很久以前就提出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常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这里的"学",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学,学会学习,不是坐而受教,墨守陈规.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课改的大潮之中有着创新的释义.  相似文献   

15.
荒政系"仁政"之一,是政府和精英执政时的主要措施.晚清恰逢中国封建王朝权力中心下移之时,作为地方官和封疆大吏之政治精荚在地方所行之"荒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政治精英和封疆大吏,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善政.使民安居乐业,其褒奖捐赈的劝善措施,形成政府与社会共行善举的公共意识.推进公共领域之善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最具代表人物.本文即是以李鸿章为个案,来考察晚清公共领域中地方政治精英之善政的实施概况,并由此得出在晚清王权衰败之时,地方政治精英仍能在其位谋其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  相似文献   

17.
1月26日,在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温家宝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这就是温总理眼中大学独特的灵魂,这与陈寅恪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所以说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德育教育观就是对学生亲近、欣赏、宽容、呵护。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确有些语文教师的课教得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效果好.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少语文课可说是死而不活.寻求摆脱这种困境,把语文课教活,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希望和追求.要提倡把课教活.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以为,语文教学的活,以内容来说,就是要增强教学的活力,不断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到教学中来;从方法来说,就是要破除陈旧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从目的来说,就是要不断拨动学生的琴弦,活跃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努力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所说的教得死,就是用陈旧、呆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得紧紧的,致使学生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缺乏开放性、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大堆死的知识,不善融会贯通,更不会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始终是衡量其是否为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聚焦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呼唤学术精神回归的现实需求,坚持"学术立校、立德树人"战略,提出"学术立教、学德树人"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理念;在其指导下,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建设,提出应完善"研、创、教""评、馈、育""考、奖、聘"三环叠加的教育教学监督管理链条,健全完善"学术立教、学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组织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