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股权分置问题却始终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难题,最为根本的是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的高度不一致.这种机制使得公司治理促成公司绩效提高的渠道无法通畅,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形同虚设,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种共同基础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基本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2.
秦红斌 《科技信息》2007,(24):331-332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证券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股改之后,市场产生了很多新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股东的行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构之间复杂的博弈及公司并购的兴起。针对这些新特点,投资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国2008—2010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的基础上,探讨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约束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治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过度正相关,对投资不足的治理作用不显著;股权制衡机制失效,难以抑制企业的无效投资;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形成有效制约,管理层持股也无法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合理的高管薪酬体系却能激励管理层进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外部治理中独立审计并未发挥治理效果,但法制环境的改善可以制约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4.
孙志梅  夏宁  任一鑫 《科技信息》2007,(16):361-362
本文从股权分置改革手段、大股东激励效应、股东制衡关系、激励机制、公司并购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股改对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巩静 《科技信息》2008,(5):205-206
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底32家公司赶搭第64批股改“末班车”,中国证券市场这场重大改革年末收官。如何有效制约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股改后很多情况发生改变,大股东行为可能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研究即是围绕这方面展开,分析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行为特征和对市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以引导股票市场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飞龙 《科技资讯》2007,(15):203-203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带来重大影响。股权分置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根本上说,不解决好股权分置问题,完善公司治理也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资产注入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大股东重要行为方式——资产注入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资产注入事件的超额累计收益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样本的事件研究表明,使用股权模式进行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股价均有显著为正的超额累计收益率,且大股东为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高于民营背景上市公司,说明股权模式的资产注入方式以及国有大股东的资产注入更为投资者和市场认可;超额累计收益的回归分析显示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超额累计收益的影响呈显著的U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控制权,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获得更大利益,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交易行为在二级市场买卖上市公司股票变得异常容易,所以加强对大股东交易行为的监管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现行的监管制度对大股东合法交易行为的限制存在数量、期间、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足,对大股东的非法交易行为的监管制度也存在多方面缺陷。当前应加强对大股东交易行为监管的立法,同时应重点完善大股东信息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交易行为监管制度、子公司交易母公司股票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从市场迎合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内部人减持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系统GMM的回归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内部人减持在投资过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降低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支持了融资约束效应,不支持市场迎合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在投资过度的情况下加强了内部人减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的正相关性,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了内部人减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李瑾 《当代地方科技》2012,(19):128-128
目前,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被提上了日程。而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并未对公司治理发挥积极效应,再现了我国债务融资治理弱化的事实。本文分析了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失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2至2004年度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增发融资的影响因素,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和第一股东持股比率是影响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主要因素的结论,从而也在这方面证实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收益现金比率指标,代替原有的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基础的会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治理在10%的置信度下显著发挥作用,管理层持股在1%的水平上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银行负债融资率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软约束特征有所改善,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考察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揭示会计信息透明度高低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企业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即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减少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行为,从而增加投资效率.存在较多融资约束时,会计信息透明度与投资不足行为的负相关性更显著;自由现金流量较多时,会计信息透明度与投资过度行为的负相关性更显著.因此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能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经过股权分置后的状况.分析了股权分置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缺陷,论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国有上市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战略重组,增强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但同时,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只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须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积极推进大型、特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健全法制,树立诚信,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融资资源获取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财政分权对于企业研发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于企业研发投资的直接效应并不显著,财政分权度对企业研发融资约束水平具有显著的增进作用;相对于国有企业,财政分权对私有产权企业研发融资约束的增进效应更弱。  相似文献   

16.
王永才 《科技资讯》2008,(4):251-252
文章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剖析股权分置改革背后的制度逻辑。为此,文章首先结合企业发展史论述了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制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必然是分置的。其次,以不完全契约为理论出发点,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企业形态下的控制权配置,逐步论证了在股权分置的背景下,由于控制权的分裂所导致的公司治理复杂化。最后以上述分析为基础,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显著股权融资偏好,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以及我国存在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这一非常规的融资偏好,又会进一步地导致我国资本使用效率低下,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与长期投资积极性,以及加剧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从发展债券市场、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健全股票市场机制等着手.  相似文献   

18.
构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背景是我国许多公司存在着股权过度集中和职工、债权人等利害相关者的权益被漠视的问题。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奉行大股东股权至上主义和集权主义模式又使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剧。构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思路应当遵循权力多源、平衡,并做到分权制衡,以防止大股东和内部人滥权。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举措,外部资金是企业研发经费的重要来源,并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创新投入的高低与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有着紧密联系,在资源和能力约束的条件下,企业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至关重要。提出了"股权融资—创新投入—创新模式"链式分析框架,搜集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样本数据,研究股权融资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股权融资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创新投入在股权融资影响突破性创新模式选择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创新投入在股权融资对渐进性创新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为企业选择合适研发融资方式以及与其契合的创新模式提供实证参考依据,为政府优化金融和科技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控股股东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追逐目标的不同,分别建立了利益输送模型。虽然控股股东股改前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最大化为目标,而股权分置改革后以市值最大化为目标,然而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对利益输送的影响方式没有变化,但是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