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如何在观念更新、知识领会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是美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将有利于美术教师教学实践中有效地确立和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王海文 《科技信息》2009,(27):I0228-I0228
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是关键。随着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功能、内容和结构的变化,必将对数学教学策略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展开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的内涵、教学策略及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课堂融合育人是指,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教育元素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2)教学策略: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应用,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3)误区规避:体育课堂教学是融合育人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体育课堂教学要素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相似文献   

4.
以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应用视域对统计学课程进行整体的教学改革设计,具体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策略改革、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和检验改革效果实施教学改革,以期兼顾“理论知识+软件实操+课题实践”等多重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统计实践技能。教学改革过程以2018级和2019级旅游管理等非统计类专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设计了两轮教学改革,第一轮教学策略为单一线下课堂教学,第二轮教学策略为“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结果表明,课程设计实现了兼顾理论知识、软件实操和课题实践的目标定位;“线上+线下”教学策略解决了强课时约束之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统计实践技能;学生认可程度高,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满意度增强。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针对学生的现状,把握教学重点,实施了以下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性质、探求解决方法、回顾解决过程、拓展问题空间.教学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艺术地运用提问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其设计应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施过程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应满足于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数据结构教学,开展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符合数据结构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媒体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是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本文讨论了该教学模式,并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重点介绍了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教学策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素质教育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任务,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衍生出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学习机会最大化;最小化感知适配;提高学生自主性;激活直觉思维;提升文化意识。尤其是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初中新课程,应考虑到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级中学继续就读这一实际,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培养师资的地区师范院校,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培养农村中学实施新课程急需的地理教师。  相似文献   

10.
高师地理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高师地理教学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是加快高师地理教师队伍成长的需要.从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基础理论、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课例等方面,对高师地理实施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地理教学实践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安徽师范大学近5年地理教学实践现状调查表明,目前高师地理教学实践模式在时间安排、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因此,针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和高师地理实际,从实习时间、教师遴选、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选择(PDS)、课程安排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全程-互动式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对培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理课例研修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形式,有必要推动研修成果的课程化.课例研修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在选择课例研修的案例时,应覆盖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作用,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分别构建初中和高中地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组成内容包括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实践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影视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用于影视教学的影视素材在选取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用纪录片题材与科幻片题材的影视素材的应用实例来佐证地理教学中的影视教学法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园林设计类课程是园林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探讨园林设计类课程合理的课程模式、可行的教学目标,优化现行的项目教学法在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课,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学科特点,是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课程.探讨"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如何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改变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无疑是增强其实践能力的利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学资源及经验有限,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结合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从培养目标转变、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手段改进与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等方面着手,有助于教学工作者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对高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开发,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评价等五方面同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有机地合在一起,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如何开展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成为了探讨的中心问题。以培养建筑学专业技术人才为最终目标,贯穿在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通过对学习活动、学习动力系统、教育技术等进行设计,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和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该文以有限元法在机械设计方向的本科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本科的教学质量。对有限元法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把握好该课程的核心知识,抓住有限元法的关键问题,构建学生的原有经验;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注重对教材的开发与拓展,并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学习条件,注重有限元法在实践中运用。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对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文中通过分析实验教学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为目的,分别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方式与课程设计方面提出了对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弥补了当前实验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有效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