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型分油机两相流场的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相流连续介质模型,对新型分油机内油水两相流动作了细致分析,并用有限元法解POISSON方程、N-S方程、连续方程的方法,对流场内压力场、速度场、浓度场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分油机分离现象相符,说明设计方案正确.为设计和维护保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荷电两相流中荷电离散相粒子的受力分析 ,建立了荷电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 在此基础上 ,对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 根据射流的结构 ,分别给出了位势核心区和其以外区域连续相流场和离散相速度场的计算公式 该计算方法已用于喷粉机的设计 分析中未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反作用及离散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只适用于计算稀疏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  相似文献   

3.
通过荷电两相流中荷电离散相粒子的受力分析,建立了荷电两相流动的基本议程。在此基础上,对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射流的结构,分别给出了位势核心区和其以外区域连续相流场和离散相速度场的计算公式。该计算方法已用于喷粉机的设计。分析中未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反作用及离散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只适用于计算稀疏荷电两相湍流圆射流流场。  相似文献   

4.
液力缓速器瞬态两相流动大涡模拟及性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掌握液力缓速器各个流动单元内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特性,提取了全流道几何模型作为计算区域,利用CFD平台的大涡模拟法和多流动区域耦合计算的滑动网格法对液力缓速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将混合模型与欧拉模型交替运用在其多相流模型中,获得了不同充液率下液力缓速器内流场结构的变化及两相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分析了流场内二次流、脱流及涡旋的产生机理,并计算了缓速器的外特性.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误差在8%以内;流场计算十分准确,运用的大涡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模拟液力缓速器流场内的真实液流结构,其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液力缓速器的设计及其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泵内纸浆悬浮液数值计算的纸浆泵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由吸水室、前盖板、半开叶轮和涡壳组成的过流部件内,对纸浆悬浮液的流动进行了三维不可压两相湍流流动计算.计算采用双流体模型及κ-ε湍流模型,Phase Coupled SIMPLE算法进行压力速度耦合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两相流动的速度、压力及体积分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在叶轮叶片数较少的情况下,叶轮流道内速度变化不均匀.并着重对前盖板与叶轮间隙内的流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半开式叶轮输送两相流介质的优点所在.该计算结果为建立少叶片半开式叶轮纸浆泵的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新的设计方法设计出的纸浆泵,效率经检测高出国家标准17.5%.  相似文献   

6.
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粒子计数法,对基于二进制图像分析算法(BICC)的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的粒子图像跟踪技术进行了改进。数值模拟了3个典型的两相流稀相微粒流场,即等线速度旋转流场、旋涡流场和两个相向运动的射流汇合流场,并把改进后的微粒跟踪技术用于模拟流场中粒子对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很好地识别与跟踪粒子对,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达97%,适用于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的测量;随着粒子对数目的增大,相关系数降低;随着粒子半径的减小,相关系数分布渐趋陡峭;最佳粒子对数目为8~12,最佳粒子图像半径为3~8像素。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一种用流函数求解理想刚塑性材料的平面应变轧制的方法。速度场被分解为基础速度场和附加速度场。基础速度场满足边界上给定的速度条件,附加速度场满足齐次边界条件。与这两部分速度场相对应,有基础流函数和附加流函数。基础流函数可以确定地写出,附加流函数则借助于Weierstrass定理写成完备空间的向量族,即多项式。通过使全功率极小化,可以将多项式系数确定。用这一方法求得了速度场、应力场、塑性区前后边界,接触弧上中性点的位置和轧制单位压力,并与工程方法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非均相流模型在气液两相流动计算中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非均相流模型在气液两相流动计算中的应用,分别采用均相与非均相多相流模型,对方腔通气和平板通气模型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相比均相流模型,非均相流模型能较准确计算气相的受力,预测气相的非定常流动过程,所得结果能较精确捕捉方腔中气泡束的周期性摆动和平板上方气泡的周期性断裂、上漂现象;非均相流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速度场分布,同时能更好地预测压力场的非定常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水平分层/雾化流中相间滑移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平分层/雾化流中液滴和其携带流体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预测水平分层/雾化流中轴向液滴速度分布以及弥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相对滑移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获得了两相速度参数及相对滑移参数。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液滴轴向速度分布变化趋势的定性分析,还是从与实验数据的定量比较来看,建立的模型都是合理的。液滴速度与气相速度分布不同,在垂直方向上液滴的轴向速度近乎呈线性分布。油/气两相流动时气核中液滴与气相的平均滑移比约为0.7。  相似文献   

10.
空气冷凝器管内分层流实验观测及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观测到的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基础上,建立了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的稳态两相流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相流区内一些重要参数空隙率、干度、汽相速度、液相速度和凝结换热系数沿冷凝管长的变化曲线;分析计算了在冷凝器中加入汽液分离器对提高冷凝器冷凝性能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固液两相流渣浆泵叶轮出口处流场进行分析计算.探讨了叶轮出口处磨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叶片式混输泵气液两相流及性能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luent计算软件在多重参考坐标系下采用欧拉方法的双流体湍流模型计算螺旋轴流式叶片泵内高含气状态下的三维气液两相流场.通过对泵内绝对流速、叶轮相对流速、静态压力、气液两相分布及其相间滑移速度矢量的分析,探讨了气液两相介质在泵内的流动规律.结果显示离心力的作用使叶轮内液相主要在轮缘附近流动,而气相则聚集在轮毂附近;泵导叶内气液两相分离状况有较明显改善.通过与泵性能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文中方法对气液两相叶片式混输泵计算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垂直管内气液两相弹状流中长气泡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EKTPRO 1000高速动态分析仪对弹状流中长气流的运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无干扰流场的测量数据,给出了气泡形状及其上升速度的实验结果,根据长气泡的流动条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实验数据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油气混输泵的内部流动规律,研究该泵的混输特性,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mixtere多相流模型,对该泵进行气液两相的定常模拟计算,获得其内部压力场、速度场以及气相体积率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从叶轮进口到叶轮出口气液两相分离情况越来越严重,压力增大,流动紊乱.从导叶进口到导叶出口气泡团逐渐从轮毂处向流道中间移动,压...  相似文献   

15.
对具有周期性运动边界的抽油机井杆管环空的瞬态固液两相流问题,提出采用动网格技术处理边界和流场内部网格节点运动的方法,保证较高的网格质量作为数值求解流场的前提;建立基于动网格技术的煤粉颗粒和水的固液两相流数学模型,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SIMPLEC算法求解非稳态流场,得到煤粉颗粒瞬态的速度和浓度分布,进而求得杆管环空煤粉的质量流量及不同工况下煤粉颗粒的排出量,并通过排煤粉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抽油杆的往复运动对杆管环空流场产生的扰动作用,使得相同排量不同冲程冲次的抽油机井杆管环空的煤粉排出量不同;排量越小,煤粉粒径越大,煤粉排出量的差异就越大,最大相差达29%。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均速管流量计在气(汽)液两相流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两相流速分布规律重新确定总压孔开孔位置的改进方法。针对垂直上升圆管中气液两相流的速度分布式,具体给出了开孔位置的计算方法及结果,由此得到的均速管如被用于两相流测量,在测量精度、测量范围上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空气-水混合物横掠垂直管束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气-水两相混合物在折流板壳管式换热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截面含气率及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表明,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小子均相模型的预测值,且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提出了一种新的截面含气率的计算模型。试验发现,两相摩擦因子能很好地与马蒂内利参数关联,并与流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换热器传热效率与强化对高温热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液换热器是高温吸收式热泵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传热效率及其传热强化对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热泵系统的设备费和操作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计算了不同传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换热器传热温差与(火用)损及传热效率的关系,提出采用强化传热元件和评价热泵系统性能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9.
应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对深井泵泵内流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场对泵阀运动规律的影响以及泵内结构对流场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混相流深井泵采用偏心球形阀球;对于流道狭小的深井泵采用滴形球阀;对含砂的抽油井所用深井泵,则采用嵌有密封胶皮的锥形阀球。在保证最大过流面积的条件下,阀球罩的断面形状应该尽量采用流线型,以减小过流阻力。应考虑将柱塞的吸入口设计成流线型或喇叭口型,以降低其吸入阻力。在保证柱塞出口有最大过流断面的同时,也应将柱塞出口流道设计成流线型,以此降低柱塞出口处的过流阻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集流环结构对淬火炉内两相流流场的影响,以常压高速氮气和雾化水混合物喷射淬火炉内的复杂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Mixture两相流数值模型,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不同集流环角度和尺寸时对淬火炉内的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淬火炉内的流场非常复杂,内腔、外腔及集流环附近存在回流。集流环的角度对出口流速影响较小,而集流环内部直径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淬火炉对淬火介质的流动具有加速作用,可以实现对试件的快速冷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