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理论阐释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基础上,基于2013—2019年中国除西藏地区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驱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揭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规模扩大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政府干预过多则不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与实体经济融合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且数实融合的中介作用稳健。  相似文献   

2.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域61个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地区差异及来源,将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空间杜宾模型相结合,探讨地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俱乐部趋同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演变呈上升趋势,但上游和中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高于上中游、省会城市高于周边城市”的特征;造成地区差异的来源中,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正在扩大.(2)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佐证了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邻域环境等级的提高对低水平俱乐部拉动不明显,对中低水平俱乐部具有促进作用.考虑空间因素后,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马太效应、阶段性特征.(3)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水平是重要驱动力,政府干预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是核心要素,会通过“示范效应”带来的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数字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碳排放压力,为“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提供了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碳减排。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影响机制如金融获得、企业创新能力和财政支农均通过检验。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具有门槛效应。区域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影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直接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方法,改进直接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并利用中国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忽略空间溢出效应会混淆本地区和相邻地区能效提高对本地区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与全局空间溢出效应迥异,为充分发挥能效政策潜力,政府应关注能效政策的作用范围;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小,在区域层面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加以理论分析,构建了数字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指标,并运用2015年~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邻近区域之间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2)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出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作用效果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效果最差;(3)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提高在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对周边地区造成负的溢出效应;(4)政府干预过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技术创新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但由于目前国内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根据这些结论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绿色发展内涵,构架了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借助Super-SBM模型测度了沿黄城市群2010—2020年绿色发展效率,研究了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是有效率的,后期在波动中有所回升,低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在大部分年份是显著相关的,整体变化趋势为“LL”集聚空间分布。黄河流域应当重视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是实现国家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而高等教育集聚能够增强人力资本的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进而赋能区域创新。在对高等教育集聚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省份高等教育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态势。第二,高等教育集聚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相邻省域的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促进本地区以及相邻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此外,本省份创新效率的提升也会对相邻省份的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各省份当期创新效率越高则下一期的创新效率越有可能提高。第三,高等教育集聚的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特征。具体表现为:700千米以内高等教育集聚存在正向溢出效应,700~1 400千米存在负向空间抑制效应,1 400千米后不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第四,在控制变量中,经...  相似文献   

10.
从招生规模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4—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通过Moran’s I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维度的空间作用机制、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东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直接效应,西部地区呈现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在西部地区还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建议从宏观层面构建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从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从微...  相似文献   

11.
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创新。基于多政策交叉影响效应的视角,采用2004—2017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政策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在全国范围,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作用均与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增强。东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双重政策与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正相关,这种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对邻近地区发挥更强辐射作用。结合区域发展情况,提出及时动态调整多政策工具组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级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要素视角,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长江经济带数据要素水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指标,通过面板回归、空间计量等方法考察数据要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据要素的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驱动作用;同时,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数据要素作为单独生产要素可通过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来间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显示,各地区数据要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区域异质性方面,影响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oran'I指数检验出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分别在邻接、地理和经济三种空间权重下,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将创新资源及其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空间关联模式下,创新资源均对城市发展有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经济开放度以及金融发展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周边城市创新资源溢出效应会影响到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就城市发展中创新资源的空间溢出效应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空间效应的基础上,运用2011-2019年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  相似文献   

15.
使用熵权TOPSIS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深入探索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技术创新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其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显示,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能源生产率变革,逐渐成为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基于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能源生产率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并以黄河流域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提高能源生产率的双重效应;能源生产率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的特点,且在区域位置、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异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各省份间的关联关系是挖掘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网络分析法刻画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特征,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关联“关系”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数字经济溢出呈现复杂的网络结构,但省份间关联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上海、江苏、浙江、北京以及广东等省份位于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中心;效应分析表明,各省份中心性指标值的提高能够推动自身数字经济的发展。研究结果为从“数量—结构”角度完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距离、经济距离和人力资本距离等三种不同维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1998—2015年高技术产业RD同时涵盖本土和跨国两种不同途径下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高技术RD活动的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RD活动的产出时,本土途径以及跨国途径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以专利申请数作为RD活动的产出时,本土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跨国途径下的溢出效应以关联效应为主,不存在明显的示范效应。此外,基于经济距离、人力资本距离和技术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本土溢出效应依次递减。最后,针对模型结果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真正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2015—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然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二者存在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提升地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发展易受周边地区影响,但当前不存在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非线性关系显著,表现为明显的单门槛特征,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跨过216.12后,实体经济会伴随其发展得到显著提升且作用明显。本研究结果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河流域沿岸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41个地区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解析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门槛回归模型,讨论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门槛特征,并构建拥挤效应矩阵表,得到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同高集聚或同低集聚为主的地理相关分布格局,且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70%,表现出抑制作用;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增长效应占总增长效应的70%,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20%,表现出快速促进和逐渐抑制的作用。2) 2014年后,部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集聚效应向门槛聚集的程度加快,其中洛阳、石嘴山、朔州、乌海和金昌表现优秀,集聚效应最佳;包头和鄂尔多斯形成城市间协同关系。3)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总体上表现出集聚不足或拥挤的特征,未来发展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发挥相邻城市间的协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