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探讨了涵义在诗歌翻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最难以把握的是其涵义而非含义.译文体现的情感、情绪、风格、喻义、韵律减美应力争与原作相似或相同.译文不仅要在会义上,而且也要在涵义上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2.
陆伟伟 《科技信息》2009,(30):I0117-I0118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典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考试要求一直是两个方面: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在这两个方面中,鉴赏诗歌的语言是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经过六年的独立命题,江苏卷考查古典诗词鉴赏题型趋向稳定,命题趋于成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所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就古典诗词鉴赏中鉴赏作品的语言这一问题谈谈高考复习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探讨了涵义在诗歌翻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最难以把握的是其涵义而非含义。译文体现的情感、情绪、风格、喻义、韵律减美应力争与原作相似或相同。译文不仅要在会义上,而且也要在涵义上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4.
徐霞 《科技信息》2008,(19):296-296
古诗词意境的把握需要一个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把握古诗歌的意境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展开联想、再造想像、揣摩意象、捕捉诗眼、把握作者人格、探究用典、体会修辞等。  相似文献   

5.
庞德认为,译者应该有能力了解原作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和意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而译者的职责在于通过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把包含这些创作因素的作品以适当的形式再现给目的语的读者。因此,作品中的个别语句的翻译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细节凝成的作品的意境。艾略特说"每个时代都必须有自己的翻译",因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也会改变。本文旨在根据庞德诗歌翻译理论所倡导的译者的职责的某些观点,阐述诗歌翻译过程中的某些方法和策略,以期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学文体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深刻体会到英语诗歌之美学价值和文学的无穷魅力。文章拟以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叙事诗《乌鸦》为例来说明在课堂上如何把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和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认为,小说隐含作者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唯有把握了叙述角度,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推断。通过小说《丰乳肥臀》的叙述角度,论证其在建构小说的隐含作者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有其独特语法实现形式,并作为一种评价资源,体现作者对所报道新闻的态度和观点,进而说明了新闻报道客观的相对性。了解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评价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阅读,从语篇中的评价标记中判断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任明侠 《科技信息》2009,(35):211-211,223
本为主要运用态度系统对小说《宠儿》进行分析,通过情感、判断、鉴定三种手段,体现作者对多种声音的态度,读者与多种声音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而影响读者的观点和态度,传达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续上期内容,论述从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辩证的态度和注重应用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坛上艳情诗创作颇为兴盛,不仅诗人众多,而且诗作繁富。不过,晚唐前、后不同时期的艳情诗,内容虽大同小异,而艺术表现却颇有不同。这一点在前期代表诗人李商隐和后期代表诗人韩偓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诗歌意旨的表达上,前期具有朦胧性,后期具有显明性;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前期多为象征性,后期多为直陈性;艺术效果的显现上,前期具有感染性,后期具有感官性。因此,只有辨其差异,明其特征,方能更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晚唐诗坛的艳情诗人及其艳情诗篇。  相似文献   

12.
艾伦·金斯伯格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其长篇诗作《嚎叫》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逝世13周年之际,美国影人拍摄了以他生平事迹和代表诗作《嚎叫》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嚎叫》,让这位活着时即备受争议的重要诗人又重回人们视野。文章主要从对影片的细致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金斯伯格与《嚎叫》一诗,详细论述影片对金斯伯格其人其诗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为诗人的金斯伯格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14.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翼晚年创作了一系列纪实性的忧民诗。对此研究可以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书所见》为个案来进行,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与自觉的诗史意识,而且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所谓乾隆盛世的子民艰难的生活状态,透过该诗可以明晰地倾听到盛世之音下的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环境严重畸形的时代,文革"地下诗歌"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诗的本真与人的本真,不仅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积蓄了重要的力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创作者和读者的避风港和反抗号角。但因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地下诗歌"形成了一些畸形特质。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诗》收录柳应辰诗三首,其中《石角山》一首为同僚的和诗,系误收。另在湖南浯溪石刻中,迄今尚保留一首无题石刻,为柳应辰真迹。又在明刻孤本黄焯《朝阳岩集》中,载有一首配图的《默题》诗,作者姓氏不详,考证当为柳应辰所作。二诗陈新《全宋诗订补》未补。今为之补遗,计所见柳应辰诗,剔除一首,补遗二首,共存四首。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凝练、奇特和新颖的意象。而这种美学意象的运用,使她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狄金森诗歌意象表现的主题以及诗歌美学意象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微微 《科技信息》2009,(25):I0179-I0182
本论文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概念和Danes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研究英文诗歌中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以期得出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在组织诗歌结构框架和表达诗作者意图方面的贡献。通过分析,本文初步发现不同的诗歌在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上有不同特点。主位的正确选择还有增强歌词艺术美感的效果。根据不同体裁歌词和增强艺术美感的需要,诗作者在诗句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上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诗人对语言的提炼、纯化,外部势力强加于语言的“雅正”、“规范化”,使得新诗不断地去方言化。另一方面,新诗因语言整体走向上的白话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保持着血缘关系。新诗的去方言化与方言入诗,可以喻之为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它们构成了现代白话新诗语言维度上的钟摆现象,具体的摆向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对新诗语言观念差异性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