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Sperber和Wilson(1985)的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它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和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口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不单涉及语码转换过程,还涉及译员的认知活动过程。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结合口译学习者的传译活动,研究传译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理解及其传译过程,重点探讨其中明示—推理过程的体现和最佳关联性的实现,以口译学习者的真实录音为材料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口译过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3.
语言交际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在实际交际中 ,要实现对交际话语的理解 ,应以交际人双方趋同的认知心理状态为前提 ,通过语用推理 ,实现对话语理解的目的。交际双方认知心理状态在理解隐性话语和判断隐性连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信息加工过程,图式理论为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提供了认知基础。英语中大量的名词给学习者理解文本造成了障碍,本文从翻译图式加工的角度,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英语名词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信息加工过程,图式理论为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提供了认知基础。英语中大量的名词给学习者理解文本造成了障碍,本文从翻译图式加工的角度,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英语名词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跨语言、跨文化动态阐释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的本质特征。这与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对话性、历史性与相对性等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关联翻译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8.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新词语的理解被视为一种涉及推导的心理学问题,受制于关联原则,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同时重点分析了交际中的新词语的认知过程。说明语言交际中新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遵循着语用原则: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9.
吕盼 《科技信息》2009,(4):68-69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认知语境则为语用推理提供了相应手段。而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也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Verschueren指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是顺应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毕赟慧  潘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2-252,25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关联理论启示,指出它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语言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译者应突出原作的认知语境效果,建立原文与译文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尽力与原文趋同。  相似文献   

12.
会话交际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极其普遍。语码模式由于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足以充分解释话语交际实质。话语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互明的。话语理解是一个由解码、明示和推理三个层面组成的程序链,因此任何一个层面的误差都会导致无关联话语的产生。关联理论的动态认知语境观可以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更得体、更有效地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品牌翻译中动物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历时与共时地分析品牌名称中动物词的文化负载喻义,解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引起翻译失误的几个层面及其理据,以期品牌翻译能有效地将特定的文化信息准确传达给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实现品牌名称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与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互动交际中的语言频频发生对于现实语言的变异。理想认知模型中范畴成员地位的变化,造成网络语言变异的"突出"效果。为有效地在跨语符交际中传递网络语言变异"突出"的意图,可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在明示变异话语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明示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推理出原文语言变异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但随着翻译法的种种弊端在语言教学发展中的突显,翻译手段屡遭诟病,被认为过分依赖母语而妨碍了外语习得。然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翻译无疑是一种认知策略,即以母语为基础,理解或输出第二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译手段适当地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英汉习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习语翻译过程做到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即有利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渗透,又有利于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归化与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应受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认知范畴化理论视角探讨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关系,认为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主要的是认知范畴的移植。  相似文献   

18.
对跨文化文本理解、译解的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解者对原语言、文化的知识积累和知性操作上。如何就这一过程取得一种更为基础性的理论视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当代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的基本思想的角度,对跨文化文本的传统译解模式予以解构,来说明动态理解观念的合理性,这对当今跨文化交际学和译学理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际转换是指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表现为翻译实质的实现,受语际转换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等规律的支配。翻译是跨文化的语际转换,译者的任务是寻找到原文与译文在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上的最佳关联。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之处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翻译研究应当建立在英汉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灵活应用直译兼意译等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务英语翻译愈显重要,但简单的对等翻译无法解决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零对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处理手段,切合翻译功能目的论原则,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以实现和谐的商务交流。但目前国内对"零对等"翻译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着重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商务翻译"零对等"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