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更好的防治黄瓜枯萎病,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甲霜灵、恶霉灵分别进行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甲霜灵、氧化石墨烯-恶霉灵杀菌剂纳米复合材料。对氧化石墨烯-杀菌剂进行扫描电镜表征和红外光谱表征,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氧化石墨烯-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m(氧化石墨烯)∶m(甲霜灵)=1∶1,m(氧化石墨烯)∶m(恶霉灵)=1∶1进行复配,在菌丝生长试验中,共毒系数分别为391.16和356.11;在孢子萌发试验中,共毒系数分别为292.35和221.42,对黄瓜枯萎病联合毒力同样表现为增效作用。氧化石墨烯-杀菌剂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引起葡萄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和分类地位,以及不同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防治效果,采用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序列扩增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导致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所选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肟菌·戊唑醇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苯醚甲环唑次之,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3.54和6.64μg·m L~(-1);嘧菌酯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2 383.81μg·m L~(-1).肟菌·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可进一步用于葡萄炭疽病田间病害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3.
荧光假单胞菌株M18防治甜瓜蔓枯病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离体条件下,能有效抑制甜瓜蔓枯病菌的菌丝生长。经甜瓜蔓枯病菌的苗期接种试验。M18的菌悬液(10^8CFU/mL)对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左右。在苗期接种抗性诱导试验中,发现荧光假单胞菌株M18还具有诱导甜瓜幼苗产生系统性抗甜瓜蔓枯病菌感染的能力。从M18培养液中,提取并纯化了抗生物质吩嗪-1-羧酸(PCA),该物质对甜瓜蔓枯病菌具有强力抑菌作用,EC50值仅为3.24μg/mL。在大田试验中,M18可以保持80%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甜瓜产量,并且还发现在蔓枯病发病初期,M18具有良好的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和胶孢炭疽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pauld. H. Schrenk)是引起板栗内腐病的主要致病菌[1~3]。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唑醚戊唑醇、精甲噁霉灵、嘧霉异菌脲、异菌氟啶胺是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较强广谱性的特点,本试验选择上述6种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和胶孢炭疽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5.
《武夷科学》2019,(1):40-44
近年来,雷公藤炭疽病为害日趋严重,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该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择4种市售杀菌剂对雷公藤炭疽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对菌丝抑制效果最好的是苯甲·丙环唑,其次是多菌灵,EC_(50)分别为0.136、0.166 mg·L~(-1);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结果表明,抑制效果最好是多菌灵,EC_(50)为0.164 mg·L~(-1),抑制效果最差的是嘧菌酯,EC_(50)为0.271 mg·L~(-1)。表明多菌灵和苯甲·丙环唑这2种药剂对雷公藤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防治试验,为进一步筛选生产防治使用的杀菌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防治枇杷花腐病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枇杷花腐病2种病原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6%嘧胺·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对2种病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余药剂抑制作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武夷科学》2019,(2):115-121
丁草胺及其复配剂是防治稻田杂草的重要农药品种,为明确此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在稻区进行杂草防治时避免和减轻对水生生物的毒害,分别测定了50%丁草胺乳油、70%丁草胺·异噁草松·吡嘧磺隆乳油、75%丁草胺·噁草酮·乙氧氟草醚乳油、78%丁草胺·噁草酮乳油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4种制剂对斜生栅藻72 h的EC_(50)分别为4.143×10~(-3), 3.207×10~(-3), 1.936×10~(-4)和1.144×10~(-3) mg a.i.·L~(-1),且均为高毒;大型溞48 h的EC_(50)分别为1.576、2.165、1.284和1.595 mg a.i.·L~(-1),且均为中毒;斑马鱼96 h的LC_(50)分别为0.440、0.407、0.871和0.445 mg a.i.·L~(-1),且均为高毒。结果表明,丁草胺单剂及3种复配剂对大型溞的安全风险性较低,但对斜生栅藻和斑马鱼的安全风险性很高,因此在施用农药时应注意对藻类的危害,避免在雨天或鱼类敏感水区及保护区附近施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7种杀菌剂和拮抗菌SJ1606对苹果树腐烂病菌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混配剂,为传统化学杀菌剂的减量增效使用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拮抗菌SJ1606发酵代谢物以及新型混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咪鲜胺、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表现为高度敏感,以上5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12、0.33、0.57、0.64、1.14μg/mL;对吡唑醚菌酯表现为中度敏感EC50为6.92μg/mL;对福美双表现为不敏感,EC50为149.99μg/mL。SJ1606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50分别为40.36、14.75μL/mL。采用体积混配方法,脂肽粗提物对部分化学药剂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其中与多菌灵混配以7∶3增效最为明显,毒性比达1.72;与吡唑醚菌酯以6∶4的毒性比最高为1.58,与咪鲜胺混配以6∶4的混配毒性比最高为1.50;与丙环唑混配以5∶5毒性比最高为1.48。[结论]成功筛选出脂肽粗提物对化学杀菌剂混配增效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控提供新颖的杀菌剂及其增效组合。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化学杀菌剂、拮抗菌发酵代谢物及其复配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 7种化学杀菌剂均对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3种药剂对病菌抑制效果最佳,EC50分别达0.21、0.30和0.81 μg/m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和嘧菌酯。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15.03 μg/mL。生防菌发酵上清液和发酵上清粗提物对病菌的EC50分别为2.38 μL/mL和0.53 μL/mL。发酵上清液粗提物和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体积比6∶4和7∶3达最大毒性比,分别为1.39和1.41。结论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最大。解淀粉芽孢杆菌SJ1606所产粗提物对化学杀菌剂代森锰锌和吡唑醚菌酯具有增效作用,为后续农药新制剂研发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花生褐斑病是由落花生尾孢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侵染而引起的叶部病害。为了探究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SJ1606代谢物与化学杀菌剂的复配剂对落花生尾孢菌的抑制活性,首先采用对峙培养法检测了生防菌SJ1606对花生褐斑病菌的室内拮抗效果,然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抗菌脂肽、6种化学杀菌剂及抗菌脂肽和化学药剂的复配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法显示SJ1606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拮抗效应明显,抑制率达71.8%;抗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50为1 149.89 mg/L;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菌抑制效果以多菌灵最佳,EC50为1.53 mg/L;其次为咪鲜胺、戊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其EC50分别为1.74、2.15、4.50和5.40 mg/L;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活性最弱,EC50为13.14 mg/L。化学杀菌剂与抗菌脂肽的混剂在一定比例下大多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丙环唑与抗菌脂肽混配对落花生尾孢菌的抑制活性均为增效作用,体积比为1∶9时毒性比最高达1.39;其余5种化...  相似文献   

11.
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N-乙烯基吡咯烷酮为聚合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m(AA)∶m(MA)∶m(NVP)=2.6:1:0.7的质量比聚合成共聚物。通过改变与AEO-15的质量比例来分别对复配物的螯合性能、分散性能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共聚物与AEO-15的复配比为m(AA-MA-NVP):m(AEO-15)=1:1的复配物的螯合性能及分散更优,最佳用量为2g/L,在85℃条件下进行皂煮,时间为15min防沾色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用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噁霉灵、溴菌腈和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的毒力,测定结果建立了“时间—剂量—抑制率”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病菌的毒力无论在剂量和时间效应方面都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8~20h抑制孢子萌发和2~5d抑制菌丝生长的共毒系数(CTC)在200~400之间,5.0μg·mL-1剂量的噁霉灵·溴菌腈混剂对孢子萌发抑制和菌丝生长抑制的LT50分别为13.04h和2.8d。  相似文献   

13.
新疆哈密瓜蔓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研究证明,新疆哈密瓜蔓枯病菌在pH4~10均可生长,以pH5~8之间生长最佳;其菌丝生长温度为10~34℃,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在供试培养基中以PDA、PSA和菜豆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供试的不同温度、培养基及不同酸碱环境均未见有分生孢子器和假囊壳产生。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瓜类蔓枯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以25%卡菌丹、40%除病灵、70%甲基托布津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在200~1000mg.kg^-1范围内抑菌率均为100%,50%金雷多米尔.锰锌和10%世高也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羧酸盐分散剂SD-840和聚氧乙烯醚分散剂601P的复配体系对430 g·L~(-1)戊唑醇水悬浮剂(SC)悬浮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戊唑醇SC热贮前后各样品的粒径大小、Zeta电势、黏度、悬浮率的变化,发现与单独使用SD-840,601P相比,两者的复配体系制备的430 g·L~(-1)戊唑醇SC稳定性能好,尤其在SD-840和601P质量比为m(SD-840):m(601P)=0.75体系中,水悬浮剂稳定性能最佳,热贮前后的粒径和悬浮率变化最小,热贮前后粒径分布D90分别为2.35μm和2.50μm,悬浮率热贮前后分别为99.47%和96.58%.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比较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之间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氟啶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腈苯唑、咪鲜胺锰盐等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低于1μg·mL~(-1),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5.3745和6.4650μg·mL~(-1);6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中,氟啶胺和异菌脲对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3147和1.5156μg·mL~(-1),而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则对弯孢霉叶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佳,EC50值分别为5.0490和18.8439μg·mL~(-1)。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定火龙果的病原菌,本文从火龙果发病枝条分离病原体,通过菌丝和孢子形态学观察、核糖体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和回接实验,首次在海南发现火龙果感染溃疡病,其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随后,分别用多菌灵、精甲霜.锰锌、氰烯菌脂、甲基托布津、达科宁(百菌清)等5种常见杀菌剂在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从抑菌圈的大小初步鉴定多菌灵为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为指导生产上的化学防治提供了选择杀菌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拮抗作用强而稳定的坚强芽孢杆菌(B-305),经对扣试验证明,其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孢菌、腐霉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43%、9.89%、5.59%;其发酵液中存在抑制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孢菌、腐霉菌3种病原真菌生长的非挥发性物质,在第3天或第2天(镰孢菌)的发酵滤液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上述3种病原在含有这些发酵液的培养基中培养64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64.04%、29.58%、99.99%;扫描电镜观察表明:B-305菌株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了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其中菌丝端部和中部明显膨胀,呈椭球状和球状,部分菌丝有断裂现象,许多菌丝皱缩干瘪发生折叠,内含物外泄.  相似文献   

18.
平菇黄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是对平菇黄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从感染黄腐病的平菇幼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2种具平板生长优势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编号为G1和G2),通过对平菇子实体回接感染实验,发现细菌G1感染的平菇子实体病灶与自然感染的黄腐病状况一致,因此认为该菌就是导致平菇黄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经采用传统的生理生化实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分析鉴定,确定该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相似文献   

19.
闽楠溃疡病(Clonostachys rosea)是近年来出现的危害闽楠较为严重的枝干性病害,对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为能有效地防治闽楠溃疡病,选用8种杀菌剂和12种植物抑菌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和玻片萌发法测定其对病原菌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的是苯醚·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其EC_(50)分别是0.290 mg/L和0.818 mg/L;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是多锰锌、氟啶胺、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其EC_(50)分别是2.071 mg/L、4.335 mg/L、4.757 mg/L和5.207 mg/L,苯醚·甲环唑对粉红粘帚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后续的野外防治试验。供试植物浸提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显著的是知母,抑制率为80.67%,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显著的是艾叶和苦参,抑制率超过60%,知母、艾叶和苦参对开发闽楠溃疡病新型抑菌剂具有潜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产孢力的影响、继代培养菌的敏感性及菌丝生长量的抑制,探究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抑制和产孢力影响EC_(50)为2.19和0.66 mg·L~(-1),菌丝生长量抑制EC_(50)为7.53 mg·L~(-1),继代培养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对丁吡吗啉的抗性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