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2.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的两种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导一种三角形的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在同一寄主中的多角体,同时存在两种粒子色埋型:一种为单个粒子色埋型(SV 或SEV):另一种为成束粒子色埋型(BV或MEV)。病毒粒子的大小,都在270—299×27—46nm 范围之内,而其多角体的大小平均为18.3μ。多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其中。  相似文献   

4.
1981年从罹病的西昌杂毛虫(Cyclophragma xichangensis)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包涵体病毒。多角体直径为1.895±0.805μm,病毒束直径为146±37nm。病毒束内有1~10个核衣壳。包埋在多角体内带囊膜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74±10×275±25nm,经弱减处理而游离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56.3±3.7×465±34.5nm。游离病毒粒子仅及包埋在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中病毒粒子的71%,据此认为,观测多角体超薄切片中病毒粒子比观测游离病毒粒子更接近其真实形态大小。西昌杂毛虫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引言 一九八二年我们报导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核型多角体病毒蒙山株系(EPNPV—M)的初步研究之后,接着将此株系作为茶毛虫的生物防治剂在四川省的七个县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八三年的防治面积已达二十余万亩次,绝大多数防治区的虫口下降率均在85%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EPNPV—M是一毒力较强的优良病毒株系。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我们进一步对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组织病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报导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7.
Bergold(1963)综合地报导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性质;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也陆续进行了研究;我国沈思祥等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核酸(DNA)进行了研究,并报导其分子量为1.6×10~7。我们对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斜纹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进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8.
五、中肠多角体病毒在五十年代仅见到8种昆虫的中肠细胞中有本病毒的侵入,现在已发现100种以上的鳞翅目昆虫受到中肠多角体病毒(CPV)的侵染,此外,在少数脉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中也发生本病,它们之间是否完全不同、对家蚕能否感染尚不了解。病毒在侵染细胞内形成多角体,是这类病毒的特征,对家蚕来说有在中肠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质型病毒,其在核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核型病毒,后者尚属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对一株感染力较强的茶毒蛾(Cifuna sp.)核多角体病毒(NPV),曾作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本文又进一步作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的研究,发现它为大小不整齐而中小形居多的各种形状的多角体,其中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外包有厚约17.3nm 的膜。多角体蛋白晶格,明显表现为线型及点型,夹角相交为60°和120°,相邻两晶格中心距约72.8(?)。在多角体切面中可见病毒粒子最多达79粒,最少只2—3粒,均为杆状,有的微弯,而两端钝园,大小约为336.7×79.62nm.由多角体溶解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较多角体切面中的稍细长,约379.2×45.5nm.病毒粒子的切面,其DNA 核心为288.2×36.4nm,包有厚约91(?)的外膜及厚约79.8(?)的内膜,两膜之间的空隙为45.5(?)。本文还讨论了多角体膜及蛋白分子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汉中市茶毛虫发生为害基本情况,重点就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致死原理及应用技术作了较详细的总结,对指导茶毛虫生物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我校生物系与惠民地区农业局植保站协作,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已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十日在济南市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鉴定。在该项研究工作中,他们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活体重复感染试验,组织病变观察,多角体超薄切片及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和核酸的生化分析等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该病毒两种形态不同的包含体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柳天蚕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形态特征,组织病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1985年10月从昆明大观楼柳树上采集的柳天蚕蛾自然罹病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多粒包埋(ME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多角体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大小不等,直径约为2.013±0.138μm。多角体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除少数为单粒包埋外,多数以2~15个核衣壳包埋成束,病毒束直径约为271.43±121.43nm,经弱碱处理而游离的病毒核衣壳杆状,微弯曲,两端钝圆,大小为433.34±33.34×77.5nm。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Entomopoxvirus),A亚群(Subgroup A)一种。缩写AsMNPV。用2-2000PIB/ml AsMNPV感染柳天蚕蛾3龄单个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8.2~98.0%,LC_(50)为6.82PIB/ml。用9.6-9.6×10~7PIB/ml感3龄群体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9.52~100%,LC_(50)为7.0896×10~1PIB/ml。用9.6×10~7PIB/ml分别感染1~4龄幼虫,9天后备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5%、90%和70%。生物测定结果表明AsMNPV对柳天蚕蛾幼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其幼虫对AsMNPV的敏感性,随虫龄的增大而递减。  相似文献   

14.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15.
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盗毒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昆虫病原物,经鉴定,该病原物为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该病毒包涵体多数呈三角形、四边形,部分呈多角形,其大小为1000~20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单粒包埋型(SEV),其大小为(250~350)nm×(40~60)nm.通过感染试验测定了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其LC50为3.34×104PIB/mL;以3×106PIB/mL和3×105PIB/mL两种浓度感染盗毒蛾幼虫,测得LT50分别为5.78d和6.24d.  相似文献   

16.
杆状病毒SpltMNPV病毒粒子中存在泛素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发现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 MNPV)感染的Sl-zsu-1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的泛素或泛素复合物.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在SpltMNPV多角体源病毒粒子与芽生型病毒粒子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65×103的泛素复合物.推测SpltMNPV在出芽或组装的过程中由感染细胞的胞质中获得泛素复合物.  相似文献   

17.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产生一条沉淀线和一条沉淀弧,病毒粒子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形成两条沉淀线和三条沉淀弧。异源系统之间无交叉反应。凝胶内吸收试验表明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之间不存在共同抗原,两种组分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组织病理和病原物的研究。本病发生于各龄幼虫,是一种幼虫期病毒病。其主要病征是:食欲减退,取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发育延长而且不整齐;行动迟钝,在粪便和呕吐物中出现大量病毒多角体。最后,幼虫逐渐死亡,部分勉强完成发育,但体形小,体重轻,寿命短,不能产生正常后代。病毒主要侵染消化道的中肠部分,在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形成大量多角体,随着病情的发展散落在肠腔内。多角体呈各种形状,有强烈的折光性,平均直径为1.93μ。多角体无外膜,病毒粒子大致等距离而单个地封闭在多角体蛋白质基质中。病毒粒子为廿面体,呈六角形和近圆形两种形态,直径大小平均为60±5.385mμ。粒子的外壳有若干管状结构呈放射形伸出。粒子的这些形态结构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Hosaka 与Aizawa 氏的结构模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TvNPV)是成都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昆虫病毒.关于TvNPV多角体蛋白及病毒粒子蛋白的一般拉曼散射(ORS)谱研究已有报道[1,2],这里报道它们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谱实验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1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