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M对猪、山羊、鹅、鸡、兔、小白鼠青蛙、鲤鱼、金鱼及家蚕作了感染试验;对小白鼠作了致畸胎试验;检测了接触该病毒七年以上人员血清中有关抗体;用EPNPV—M同两种化学农药对照施到茶树叶上再检查茶叶中“农残“含量。研究结果表明:EPNPV-M对人体、脊椎动物和家蚕不会引起感染,亦无其他毒性;对茶树不会引起药害,亦不增加茶叶中农残含量。因此,用EPNPV—M作为防治茶毛虫的手段,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的两种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导一种三角形的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在同一寄主中的多角体,同时存在两种粒子色埋型:一种为单个粒子色埋型(SV 或SEV):另一种为成束粒子色埋型(BV或MEV)。病毒粒子的大小,都在270—299×27—46nm 范围之内,而其多角体的大小平均为18.3μ。多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其中。  相似文献   

3.
前言茶毛虫病毒在国外已有记载,国内在贵州、福建等省也有发现,但都为核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其病毒粒子一般都为杆状。 1978年5月,我们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关鎭五七茶场发现了茶毛虫一种新病毒,死虫表现为典型的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病症,经光学显微镜观察,敏感性组织的核内有多角体,但在电镜下初步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为圆形而不是杆状。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发生在核内的新品系。暂命名为“EP-CPV-N”,即茶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的核品系。  相似文献   

4.
茶毛虫病毒室内毒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6—7月和79年4—5月,我们做了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的室内毒力试验,着重视察了剂量对宿立的影响;龄期与病毒敏感性的关系;温度对感染的作用等。试验表明,茶毛虫各龄幼虫对病毒都很敏感,有希望发展成为防治茶毛虫的有效生物农药.关于使用剂量问题,我们认为使用病毒防治茶毛虫,其剂量不能低于5×10~6PIB_/ml,以1×10~6-2×10~PIB_/ml为最好,其死亡率均在90%以上,潜伏期也较短。在茶毛虫病毒生产上,我们认为以2×10~6PIB_/ml感染四龄幼虫为好,茶毛虫感染后在五~六龄死亡,几乎无化蛹现象,病毒产量高。  相似文献   

5.
Bergold(1963)综合地报导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性质;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也陆续进行了研究;我国沈思祥等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核酸(DNA)进行了研究,并报导其分子量为1.6×10~7。我们对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斜纹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进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6.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汉中市茶毛虫发生为害基本情况,重点就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致死原理及应用技术作了较详细的总结,对指导茶毛虫生物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一种昆虫病毒只能防控一种害虫,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 MNPV)杀虫剂的开发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该体病毒杀虫剂可防治32种以上鳞翅目害虫,尤其对我国重要抗性农业害虫小菜蛾、地老虎、甜菜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甘蓝夜蛾、粘虫等有很好的防控效果。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广谱昆虫杆状病毒生物杀虫剂,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千吨级昆虫病毒杀虫剂生产线,年产制剂超过600吨。在全国21个省(市、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控制抗性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重要农业害虫,年应用面积超过600万亩,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年产量和年应用面积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0.
为害广州市郊龙洞一带松树林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经常感染病毒病。我们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病毒的形态,确定为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感染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中肠细胞,感染部位为细胞质。病毒粒子包容于多角体内,(图1)每个感染细胞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近园球形或椭园,大小相差颇大,直径0.40至3.50微米。多角体可被0.03M 的炭酸钠水溶液所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图2)。病毒粒子由一个电子浓密的核心及周围较透明的薄层外壳所构成。多数病毒粒子呈多边形,直径30至50毫微米(图3)。每病毒粒子常由一层较大的透明层所环绕。  相似文献   

11.
GrNPV多角体蛋白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GrNPV)是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系首次分离发现和命名的一种昆虫病毒,现已用GrNPV研制成一种复合的病毒杀虫剂,研究GrNPV的分子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我们已研究了GrNPV包涵体的SERS谱,这里是研究GrNPV多角体蛋白的SERS谱.GrNPV多角体蛋白的荧光背底强,未能得到较好的常规拉曼谱,但我们在pH3·5下获得了具有一增强效果的SERS谱,并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NA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蒙山株系(EpNPV-M)核酸性质研究的结果。EpNPV-M含双链DNA分子,含量为6.85μgDNA/mgPIB,提纯的DNA具典型的紫外线吸收特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证明DNA分子是大小均一的。DNA的(G+C)%为36.6,限制性片段积加法测得该DNA分子量为75.61×10~6道尔顿,109.57Kb,电镜法测得DNA分子长度为35.8μm,相当于分子量为74.1×10~6道尔顿,107.4Kb.电镜观察证实该病毒含有一些超螺旋环状DNA分子。建立了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该DNA的酶切图谱。三种酶的酶解片断数为:EcoRI,27个;BglⅡ,15个;BamHI,9个。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 persa发育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福建各茶区时有暴发成灾,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在福建年发生代数3—5代,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华南农学院1981)。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是测定各地茶毛虫年发生代数的有效途径。前人对茶毛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曾有过初步研究(卜可华1988;陈文瑞等1989;张汉鹄等1987),但温度设置方面不全面,并且处理数偏少。为了弄清茶毛虫各虫态及全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确定茶毛虫在福州地区的年发生代数,从而为生产上准确预报和安全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6—1997年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山楂粉蝶(Aporia crataegi L.)是内蒙古自治区果林的主要害虫。1982年在土默特左旗南贵果园发现有病毒致死山楂粉蝶虫体现象后,做了调查研究,又于1983年以土默特右旗沟门公社板申气果园为基点,利用室外饲养和实地系统调查,对山楂粉蝶幼虫、蛹感染病毒后的死亡时间、症状和死亡率做了记载,发现由感染病毒致死的山楂粉蝶老龄幼虫和蛹,均属液化型,虫体自然死亡率高达63.77%。对引起山楂粉蝶幼虫和蛹致死的病毒进行了分离提纯,在日本产的H—600电镜下观察了病毒多角体、病毒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经鉴定确认为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 Krieg.A.(1956)曾报道过对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工作。迄今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5.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7.
用棉铃虫病毒(VHA—273)感染棉铃虫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地复制了病毒核多角体. 供感染用的细胞已长成单层,并经过四次换液,病毒接种物是采用病虫的血淋巴. 病毒复制的整个过程进行较快。4—5天即巳完成。多角体的数量也较多. 培养的细胞在接种病毒的第二天,即开始发生病变,此时细胞肿胀,胞核膨大。第三天,核内开始出现大量的多角体,占满了整个胞核,第四天起,部分细胞开始解体,通过镜检,可在培养液内看到许多游离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20.
从新鲜虫尸粗提的病毒,配成5×10~3—5×10~7多角体/ml五种不同浓度,每虫以0.1ml涂于豆叶上,感染2—3令幼虫,分组群养,6天统计结果,幼虫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上升,5×10~5—5×10~7多角体/ml,可达81.7—92.9%。Lc_(50)为7.9×10~3多角体/ml,上、下置信限分别为9.88×10~4,6.38×10~2多角体/ml.LT_(50)5×10~6,5×10~7,5×10~5多角体/ml分别为3.7,4.1,4.5天.Lc_(50)与LT_(50)值说明NPV对银纹夜蛾具有高度侵染力,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令幼虫对NPV最敏感,死亡率在95.2%以上,2—3令次之,4令以上敏感性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