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藏墨头鱼泌尿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西藏墨头鱼的泌尿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墨头鱼的泌尿系统包括中肾、输尿管和膀胱.中肾由肾单位、集合管以及拟淋巴组织组成.其中肾单位的肾小体直径为(70.2±7.8)μm,随机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管分为第一近端小管、第二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拟淋巴组织中黑色素巨噬细胞较少,无甲状腺滤泡分布.输尿管位于肾腹面两侧,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未见粘膜下层,肌层由环肌和纵肌组成.膀胱为输尿管膀胱,膀胱粘膜上皮中有分泌细胞分布.结果也显示,西藏墨头鱼肾脏的组织结构与低海拔地区生活的淡水鱼类相比并无特殊之处.通过对几种淡水鱼相关数据的对比,提出了淡水鱼肾小体的大小与其体型大小存在一定关系的观点,即体型越大,肾小体平均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组织学研究:Ⅳ.泌尿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取中华鳖肾、输尿管和膀胱组织数块,Bouin's液固定,石蜡包理,HE染色。膀胱和输尿管的部分组织块烃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鳖肾脏中的肾小体数量少且体积小,近段肾小管长而远段肾小管短。这些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中华鳖适应陆地生活和减少水粉的丧失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蟾蜍泌尿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泌尿系统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肾实质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脏中,后段的肾小体较多,多分布在肾脏周缘。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第一远曲小管,第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输尿管位于肾脏后段外缘,其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中华蟾蜍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膀胱内壁具大量发达的绒毛,绒毛表面是移行上皮,在其中分布有许多杯状细胞,膀胱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取中华鳖肾、输尿管和膀胱(在充盈和空虚两种状态下)组织数块,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膀胱和输尿管的部分组织块经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生鳖肾脏中的肾小体数量少且体积小,近段肾小管长而远段肾小管短。这些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中华鳖适应陆地生活和减少水分的丧失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采取HE染色组织学对条斑星鲽肾脏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肾脏由体肾区和头肾区两个相连部分构成;体肾由肾小体、肾小管及拟淋巴组织组成;头肾由拟淋巴组织区和内分泌区构成,组织内无肾小体及肾小管,头肾淋巴组织区主要由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血细胞构成;内分泌区域有肾间组织及甲状腺组成,肾间组织由很多结缔组织包围的小叶状结构构成,多个肾间细胞聚集成一个小叶状细胞团;甲状腺椭圆形,由很多甲状腺滤泡及滤泡上皮构成.说明体肾是具备排泄和免疫两种功能,而头肾在免疫、造血及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说,肾脏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6.
长吻鮠肾和膀胱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吻鮠的肾脏由肾小体、肾小管、集合管及拟淋巴组织等构成.肾小体在肾前段最多(2.2个/mm^2),中段次之(约1.7个/mm^2),后段最少(约1个/mm^2);拟淋巴组织在肾的中后段逐渐增多;肾小球直径较小,在60~78μm之间;膀胱体积远比一般真骨鱼类大,移行上皮中有大型分泌细胞,最大径达100μm.纵肌和环肌同等发达,厚280~700μm。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剑尾鱼肾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其它硬骨鱼类相似,剑尾鱼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分布较分散;肾小管分为颈段、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脏中散布大量淋巴样组织,电镜水平上可以区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类型。本文还讨论了肾脏作为鱼类体内一个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复合器官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川金丝猴肾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蛋白Bax的表达,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川金丝猴肾的组织结构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川金丝猴和多数哺乳类肾的组织结构相似,外观呈蚕豆形,表面包以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肾实质由外周的皮质和内部的髓质构成;肾小体数量较多,周围有很多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近曲小管管腔不规则,有明显刷状缘,远曲小管则无刷状缘,集合管管腔较大,细胞界限清晰,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都呈Bax蛋白免疫反应阳性;川金丝猴的肾主要由肾单位和集合管构成,Bax蛋白参与川金丝猴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调控川金丝猴肾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肾脏的发育可分为前肾形成期(历时7 d左右)、生中肾桥形成期(历时12 d左右)、中肾肾小管芽和幼稚肾小管开始形成期(历时10 d左右)、中肾发育期(历时3个半月左右)、头肾形成期(历时35 d左右)共5个时期.前肾的发生始于出膜之前,解体于出膜后135 d左右;中肾的发育始于出膜后8 d左右,于出膜后135 d左右成熟.发育特点是中肾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前肾单位在中肾单位开始行使功能后仍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收集河南地区15~40周胎儿187例。测其体重和肾重,结果表明: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6,回归方程=0.4958+0.0030x(x-体重);肾重随胎龄(x)变化的回归方程为=0.1959e~(0.4003x)。各龄部分肾脏按常规石蜡切片,光镜观察结果:15周胎肾小体、肾小管数目较少,间质丰富;皮、髓质分明,由皮质浅层至深层肾小体体积渐增大、结构渐成熟。肾小体和肾小管数目于16~32周迅速增加。24周后部分肾小体血管球呈分叶状,一般2~4叶。26周后皮质中有典型的髓放线和迷路相间排列。致密班见于24周以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H·E染色,PAS反应,PAS-AB反应及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等方法,对泰和鸡肾脏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泰和鸡肾脏由数个肾小叶构成,每个肾小叶分为皮质和髓质2部分。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臂和连接小管5部分。集合小管分为小叶周集合小管和髓质集合管2种,还观察到了球旁细胞和致密斑。对中性粘液物质和酸性粘液物质在肾脏内的分布作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慢性尿路感染大鼠模型并研究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经膀胱处注入大肠杆菌液,以诱导慢性尿路感染大鼠模型,并灌胃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第0、7、14、21、28天动态检测动物体温、尿细菌数、血常规及BUN、Cr值的变化。第31天进行肾脏及膀胱感染菌计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模型对照组在第7、14天体温显著升高(P<0.05);第7~28天尿细菌数、第30天肾脏及膀胱感染菌数明显增多(P<0.05);第30天膀胱及肾脏病理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盐酸左氧氟沙星组尿细菌数、肾脏及膀胱染菌数明显下降(P<0.05),膀胱及肾脏炎症明显减轻。结论 此法适用于建立慢性尿路感染大鼠模型及进行药效学观察。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而血液粘滞度增高又进一步促使血管内血栓形成。本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提示高粘综合症可能是导致肾小球微循环功能障碍,促使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双抗夹心法)和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建立一种对尿RBP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快速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用纳米金免疫层析定量分析仪可在15 min内实现RBP定量检测,检测限为150μg/L(相当于150 ng/mL),检测范围为150~5000μg/L.与尿微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β2-微球蛋白(β2-MG)、尿纤维连接蛋白(FN)、溶菌酶(LZM)等肾脏疾病标志物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高、范围广、简便快捷,在近端肾小管的损伤、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过程监控中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 and uroepithelial cells is important in elucid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is study, the 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 cells (Vero), human kidney carcinoma cells (Ketr-3) and bladder carcinoma cells (EJ) were infected by UPEC132, a clinical strain isolated from Tianjin, China, and were compared for their capacities to allow the adherence and invasion by this stra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these cell lines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例肾移植术后的女性患者,2 a前采用移植肾动脉与髂内动脉远端行端-端吻合术,移植肾脏固定在右髂窝内.术后2 a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80%,狭窄性病变长度15 mm,接受了支架治疗.从左股动脉入路,应用Judkin 6F右冠指引导管,植入冠脉金属裸支架4.0 mm×1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