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干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相似文献   

2.
诗意清明     
<正>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概述引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二十四节气、闰月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应用甚广,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故本文只探讨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多类型的民俗遗产,融会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等诸多内涵,千百年来被我国和周边国家广泛沿用,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与饮食关系极为密切。节令食物不仅是我国大众的重要饮食习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如此。二十四节气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今天,日语表达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5.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 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相似文献   

8.
正8月7日就是立秋了,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中医讲究节气养生,从起居、饮食、运动、精神等几方面都需要注意。就饮食上来说,立秋养生应该吃什么好呢?下面四类食物是比较适宜的。一、润燥安神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百合、  相似文献   

9.
<正>"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森林大火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清明期间,我省各地进一步完善机制、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实效,多地清明期间森林防火实现"零火灾""零火警"。桂阳县:防火宣传家喻户晓、不留死角清明期间,郴州市桂阳县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未接到一起火灾报警,实现了"零火灾、零火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旅游景区也紧跟热潮,相继进行智慧化建设。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的龙头景区,从游客感知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基础数据,对当前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的构建内容进行了研究,获知游客对清明上河园智慧化建设项目的总体心理期望较高,而现实体验满意度较低,进而分别从重要性和满意度出发对建设内容进行了细化分析;将17项建设内容定位在IPA四象限矩阵中,区分为应该"保持优势"、"重点改善"、"毋须优先"和"表现过度"的建设项,分析清明上河园的智慧景化建设的优劣势,并提出区分主次,按需分配建设力度等的针对性建议,以期有序、高效的建设智慧景区。  相似文献   

11.
<正>春来秋往,如何判断?贵州多变的气象中都有怎样的规律?所有的秘密都藏在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密码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传唱千年。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照射下其影子长度的方法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秦汉时期,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历算中的历算部分.藏族历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就藏汉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各自的特点及其二十四节气的算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统历法中,把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季,用古代表示排行的"孟"、"仲"、"季",分别叫做"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和"季春三月"。季春三月转眼就到了,而农历三月左右最重大的一个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从春秋时期开始,围绕着"清明"而来的祭祀、踏青等活动到现在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4.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节日文化的繁荣,清明和寒食作为宋代重要的三大节日之一,节令词中有大量以这一节日为题材的作品。清明寒食词中对的"舟船"的描写,一方面介绍了宋代春日里人们欢愉的节日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宋人在清明寒食节借"舟船"意象所表达的深切情感。这些内容不但让人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现象、民情风俗文化,而且还能观照宋人含蓄委婉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29日下午,长汀观测站15~17时三个时次蒸发量因强对流天气出现"异常",当班观测员认为这是由于下雨造成,故将该三个时次的蒸发量按缺测处理。事后,我们对降水、气温、地温、湿度、气压、日照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三个时次的蒸发量偏大,主要由气温下降导致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压小于蒸发桶内水面的饱和水汽压造成,应按正常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考证介休古谚语,以冬至日为始,依次过寒食、一百五、清明三个节日,符合介休人尊天命、信鬼神、祀祖先、做农事的民俗习惯。考证早期甲骨文"孝"和"家"字形字义都和生育有关,说明孝道中的"无后为大",而且宗法制下的地名大量嵌有姓氏和"家"字。随着金文和篆文"孝"字形字义的演变,"善事父母"成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介休民谚俗语凝聚着感恩、家规、敬老、善事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节气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够说全这二十四节气,并且能够了解它的含义的人,却并不一定太多。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365天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相似文献   

18.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于清明的研究主要是从风俗文化、殡葬服务及局部系统运营的角度分析清明现象.本文则以上海清明祭扫为背景,首先对上海清明系统现状进行介绍,并总结出近年来上海清明祭扫的若干特点,然后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上海清明突发事件与清明系统的内在联系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清明突发事件进行系统管控.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21,(5):12-12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文化意义。本书作者从气象学角度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解读,分析每个节气的温度降水、气团变化等情况。全书分为气象观察、自然物候、传统习俗、花开时节和食物小史五大板块,内含280余幅节令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