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 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多类型的民俗遗产,融会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等诸多内涵,千百年来被我国和周边国家广泛沿用,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与饮食关系极为密切。节令食物不仅是我国大众的重要饮食习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如此。二十四节气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今天,日语表达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概述引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二十四节气、闰月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应用甚广,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故本文只探讨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5.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农历八月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所以又被称作"仲秋"、"中秋",八月十五在八月之中,故名"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也在八月,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在我国,不但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进入气象学的秋天,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中秋节最明显的标志是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古代的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圆圆的月亮形象被赋予了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7.
封太忠  曲爱香 《科技资讯》2011,(17):172-172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具有多途径的特点,既有官方科技专门学校的科技教育,又有私学、家传和艺徒制的科技教育;既有政府专门机构和官员的科技教育,又有民间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认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经验,在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对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背景据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在公元后头13个世纪里,陆续有一批的科技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除了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外,还有鼓风机、帆车、船尾舵、马挽具、中医药学、陶瓷技术等等。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创新能力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至少不落后,并在  相似文献   

9.
老谋子(张艺谋)老谋深算,在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凸显中国元素,尽彰华夏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这是中国特色优势之所在,也是吸引世人眼球、让世界了解中国最有力度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甲胄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藤甲就是取材天然的甲胄之一。与皮甲相比,古代藤甲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都很少。贵州安顺布依族藤甲流传千年而鲜为世人所知,其制作工艺和文化习俗为古代藤甲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已然成为中国古代藤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科技》2014,(7):F0002-F0002
<正>【编者语】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大国;今天的中国,依靠科技的进步,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就世人瞩目。中国的科学家功不可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和细菌分类学家,中科院院士陈文新就是其中的代表。多年以来,她作为一名女中豪杰,全身心献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率领中国农业科技精英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研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科技创新必将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业态,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倡导科技与文化融合上,上海有一系列突出表现:世人皆知的世博会中国馆里,"清明上河图"堪称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强劲表现。该展项将传统国画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创新,带给参观者多元审美体验,催生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后世博时代,它正在实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清明上河图"的成功,对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 管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财家,他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通过40年的齐国相职实践,发现并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他充分利用科技知识,大力发展经济;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霸业。他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科技思想,主要收录在《管子》一书中,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按照自然规律"务天时"、"务地利"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照土壤成分合理种植;并总结出我国古代朴素的"三才"(天时、地利、人力)科技理论。管子科技  相似文献   

14.
<正>为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进行与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土木工程技术、城市攻防体系等,鼓励开展中外军事工程技术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春来秋往,如何判断?贵州多变的气象中都有怎样的规律?所有的秘密都藏在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密码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传唱千年。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照射下其影子长度的方法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秦汉时期,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  相似文献   

16.
<正>在徐汇区华泾镇的政务办事大厅里,如今可以看到一位不一样的"服务员",多达173个事项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名为"小华"的智能机器人实现实时的语音查询和互动。在多种政务查询和办理的场景中,机器人"小华"来者不拒、对答如流。在热情而亲切的"小华"背后是灵羚科技(上海灵羚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赋能智慧政务的深耕细作。在令世人瞩目的"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相似文献   

17.
正本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精选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科技发明创造,激励读者新的创造灵感,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开拓新的技术成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培根、马克思等思想家都指出,正是来自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正>本报北京1月27日电(记者齐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经过近一年半的集体调研,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近日对社会公布。研究组成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介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评选"于2013年8月启动,在集体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各学科推选、专家评审、征求国内外科技史专家意见等环节,近日推选出85项,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夏造冰"是否成功的问题吸引了多位学者的兴趣,或肯定或否定.近期,又有学者或者提出新的解释原理或者说证实古代"夏造冰"法是可以成功的.本文分析指出,新解释是不可行的;所谓新模拟实验采用的条件已经超越了淮南子学派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其结果与淮南子学派的造冰法,毫无干系.  相似文献   

20.
部分科学技术史名词具有特别的"双重身份",有的是一身二任,兼在古代、现代科技中有其特定含义;有的是古今交汇,创造于现代,用来表现古代科技事物.以天文学史名词为例,对具有"双重身份"的科学技术史名词进行了类别分析、判定和研究,并对科学技术史名词的古为今用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