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利用多点测压渗流装置分析研究了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的性质,证实了该调剖剂有近井增注、远井调剖的作用。提出了用调剖指数、增注指数和增调比数等物理量度量增注和调剖效果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调剖剂作用的影响规律,说明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有增注和调剖作用外,还具有耐温、耐盐等优点,通过优化试验,给出了以调剖为主、增注为主和增调结合的三种调剖剂配方,并通过平板模型试验证实了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刑的控水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2.
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点测压参流装置分析研究了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的性质,证实了该调剖剂有近井增注,远井调剖的作用,提出了用调剖指数、增注指数和增调比数等物理量度量增注和调剖效果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调剖剂作用的影响规律,说明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有增注和调剖作用外,还具有耐温、耐盐等优点通过优化试验,给出了以调剖为主,增注为主和增调结合的三种调剖剂配方,并通过平板模型试验证实了硫酸亚铁单液法调剖剂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有机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有机阳离子聚合物-丙烯酰胺-丙烯酸乙酸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合成路线,确定了合成的适宜工艺条件,并对在适宜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共聚物进行了物性测定和絮凝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尼美舒利在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结果表明,在0.25 mol/LNaH2PO4-Na2HPO4 (pH 6.6)缓冲液中,修饰电极对尼美舒利有明显的电催化和增敏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0 V(裸电极)正移到-0.568 V(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132mV,灵敏度增加约7倍.其还原峰电流与尼美舒利浓度在4.86×10-7~9.72×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24×10-7 mol/L.修饰电极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用于尼美舒利实际样品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阳离子分散松香施胶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阳离子分散松香乳液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所制得的产品进行了施胶性能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阳离子分散松香胶在技术指标方面以及在施胶性能方面都接近或达到了美国Hercules 公司的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高吸水性树脂为增稠剂,测定了增稠体系的粘度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比较高吸水性树脂增稠体系,“704”和“75”型灭火剂的流变学性能。实验发现,高吸水性树脂增稠体系的流变学性能优于“704”和“75”型灭火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一种以琥乙红霉素为载体的新型阳离子兽药的通用型电极。电极对兽药血虫净,静松灵,左旋咪唑,黄连素等的响应线性范围宽,检测下限低,各项性能良好,回收率测定结果满意。对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柑梗皂苷、蔗糖酯等四种载体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子的含糖结构与电极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增阻调节工况的方式,提出了对具有类型特性曲线的风机进行性能测定时合理调节工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对聚氯乙烯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较高致流值,呈明显假塑性流动;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低的表观粘度,接近牛顿型流动。测定了聚氯乙烯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和接触角,并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影响增塑糊流变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液性极限测定仪的使用方法及原理;阐述了测定膨润土液性极限的实际意义;对液性极限与膨润土的其它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试验说明了用液性极限法可以比较容易准确地测出膨润土的极限活化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与无机盐NaCl对AES体系的协同增稠性能。对比发现 ,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具有比椰油二乙醇酰胺(Ninol)更优的增稠性能。通过对正交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 ,得到了最佳配方 :AES12 % ,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1 % ,pH=9  相似文献   

12.
涂料助剂的绿色化是涂料绿色化的关键之一,制备并表征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新型、绿色增稠流变二合一助剂:纳米纤维素晶须悬浮液.研究纳米纤维素晶须的含量、温度对其悬浮液黏度的影响,考察了悬浮液的Ostwade幂方程模型,发现其具有增稠和触变作用.比较不同条件下在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中加入纳米纤维素晶须悬浮液后纳米纤维素晶须的含量、温度对混合悬浮液黏度的影响,纳米纤维素晶须的加入能降低混合悬浮液体系的粘流活化能、增加混合悬浮液体系的触变性.研究表明纳米纤维素晶须对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具有增稠和触变作用,能降低体系粘流活化能,增加触变度,是一种新型的、非石油的、生物高分子的精细化工功能助剂.  相似文献   

13.
剩余活性污泥气浮浓缩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溶气气浮装置来浓缩城市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研究得出了污泥气浮浓缩工艺的各主要设计和运行参数,并对沉淀浓缩和气浮浓缩的运行稳定性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4.
研制临界CO2增黏剂,突破超临界CO2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文献调研,对超临界CO2增黏剂研制现状、增黏剂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机制、增黏剂-CO2相互作用机制、增黏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分子设计方法、超临界CO2增黏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超临界CO2增黏机制的研究动向。研究认为:具备两亲特性的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或酯类化合物是值得研究的备选增黏剂;应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与增黏剂共同用于超临界CO2压裂;研究含氟化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机制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开发不含氟超临界CO2增黏剂;选择合适的分子模拟计算方法可以从微观上为超临界CO2增黏剂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因素对三维电极体系电极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应器采用颗粒状活性炭为填料,中间位置添加隔膜,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三维电极体系电极电位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维电极阴极和阳极区靠近隔膜处的电极电位绝对值明显高于靠近两极处的电极电位,且阴极和阳极区电极电位绝对值都随外加电压的增大而上升.阴极板材料性质决定了阴极板电极电位的高低:阴极板材料还原性能愈强,其极板电极电位负值绝对值愈大;阴极板材料还原性能愈弱,其极板电极电位负值绝对值愈小.不同厚度隔膜处理不会影响极板电极电位高低,也不会影响阳极反应区电极电位大小,但能提高三维电极体系还原区的还原能力.与低浓度的反应溶液相比不仅提高了阴极反应区电极电位,还能影响极板电极电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中引水厂原水水质状况全年变化较大,导致污泥组分和污泥性状的差异,成为影响污泥浓缩性能的主要因素.考察了污泥的初始质量浓度、高分子絮凝剂、pH值、慢速搅拌等因素对污泥浓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平常期期间沉淀池排泥水含固率大于0.52%时,污泥的浓缩效率特别低,此时需投加PAM加以强化,PAM的最佳加注率为3.24‰;采用酸处理时,较为合适的pH值在1.8左右,加碱处理最佳pH值局限在pH≥12的范围内,且改善效果没有加酸处理明显;慢速搅拌时适宜的搅拌速度在1 r/min左右,当搅拌速度提高到5 r/min时,经过30 min后污泥的浓缩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离心泵叶轮绘型时叶片加厚的精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离心泵叶轮绘型时的叶片加厚更加精确 ,本文对叶片加厚采用的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给出了一种叶片加厚的精确方法。该方法精确、可靠 ,可用于计算机设计及手工计算  相似文献   

18.
探讨博莱霉素(BLM)致纤维化肺组织HRCT征象与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变化间的关系,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每只大鼠行HRCT扫描后,检测外周血中vWf水平,并取左下肺叶供制作病理标本。结果实验组大鼠外周血血清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3d组为著(P<0.01),以后随病程渐趋下降,但28d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增厚、磨玻璃样影、双肺实变影及蜂窝肺优势地分布在肺的中外带,而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节及微结节影主要分布于肺的内中带。多数磨玻璃样影和实变影出现在3d和7d组,部分出现在14d组。多数的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胸膜增厚见于7d以后。胸膜下弧线影在各组中的分布无差异。蜂窝肺均出现在14d组和28d组,以28d组为主。说明PF不同的临床病程有不同的病理改变,HRCT能较准确反应PF的病理变化,并与PF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EC损伤与PF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与含不饱和键的多元羧酸进行共聚反应,研制了一种新型抗高温缓凝剂HTR-200C.采用FT-IR、DSC和TG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共聚物的结构和耐温性能,还同时考察了HTR-200C的高温缓凝性能、对水泥石抗压强度发展的影响以及其配伍性能,并探讨了HTR-200C的缓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缓凝剂HTR-200C可抗180℃高温,稠化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可调性,过渡时间短,与其他油井外加剂也有很好的配伍性,稠化曲线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学者们一般认为浓厚颗粒悬浮液的稠化现象与颗粒间的剪切作用有关,然而有研究者发现,在冲击试验中,颗粒间的挤压作用可能是悬浮液的稠化主要原因。为了区分挤压和剪切行为在浓厚颗粒悬浮液稠化现象中的作用,本文设计了拖球、拖片的对比试验,并且考虑了围压及加载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稠化过程中,颗粒间的挤压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即颗粒间的挤压作用比剪切作用更容易造成浓厚悬浮液的增稠。围压的存在会影响挤压和剪切的作用力,围压的增大对增稠现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剪切作用,挤压作用对加载速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