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条山区主要类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论述了铜矿峪型铜矿床的矿床成因与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热液的叠加改造直接有关,说明了胡一篦型铜矿床是典型的层控矿床,指出了在中条山老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区是我国重要铜矿产区之一,胡-篦型铜矿是中条山铜矿的一个重要类型。探讨了中条山区北东段胡-篦型铜矿重要的矿床点之一的徐茂公殿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地质构造特点,对中条山北东段该类型铜矿的寻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构造解析法,查明中条群地层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重建了篦子沟组的层序。认为胡—篦型铜矿床为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地洼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在现阶段,地洼学说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比较复杂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体系。这里论述了:(1)活化地区(地洼区)的概念——阐述这个构造单元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鉴别标志、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点;(2)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阐明地壳构造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即动定递进律;(3)递进(地洼)成矿理论——论述地壳中成矿作用演化规律与地壳构造演化规律的关系、构造成矿概念以及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体-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期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作为昌都-思茅构造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发生于陆缘岩浆弧基础之上,发育典型的裂谷地貌、沉积建造和双峰式岩浆活动,其演化经历了火山地堑阶段(T3-J1)、陆内拗陷阶段(J2-K2)和走滑堑-垒构造系阶段(E1-E2).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火山地堑阶段和陆内拗陷阶段,火山地堑阶段以喷流沉积型矿床为主,陆内拗陷阶段形成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
铜陵地区石炭系铁铜矿床的矿石组构组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铜陵地区主要铁铜矿床矿石组构研究表明,石炭系铁铜矿床中存在沉积成岩、热变质及热液充填、交代的矿石组构.结合矿石组分研究认为,铁、硫可能主要与石炭系有关,而铜质在原始沉积时较少,经后生变质改造,尤其是含矿热液的叠加再富集而成矿.该区存在两个系列,即沉积成岩-热变质系列(简称变质型)和热液充填交代系列(简称交代型)矿石,两个系列之矿物演化序列迥然不同,化学成分亦有明显差异。故认为铜陵地区石炭系铁铜(主)矿床属沉积成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本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型相、地壳运动型式、地貌、新构造等项特征分析。认为本地区经历了前地楷阶段、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金矿床是在多次构造─—岩浆活动中于中生代燕山晚期地洼阶段形成。太古界胶东群是本区金矿床主要矿源层。岩浆活动主要起成矿物质转移站作用;构造活动控制金矿的形成分布和矿体的规模、形态等。金矿床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控矿因素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因类型等特征,属于漫──壳矿床。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8.
赞比亚铜带省卡卢鲁西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赞比亚已知大型谦比西铜矿床和赤布鲁马南铜矿床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研究类比,认为赞比亚铜带省卡卢鲁西铜多金属矿评价区具有和赤布鲁马南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矿体赋存于下罗安组的含矿建造中。受成矿期后构造的影响,矿体表现为沿倾向延深和走向延伸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变化特征。铜矿化具有一定的的分带特征,从盆地中心向外侧,由黄铁矿化-含黄铜矿、硫钴铜矿-斑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逐渐过渡。矿床属同生沉积,成矿期后的区域构造作用和变质作用对整个矿床产生了改造作用。有望找到类似赤布鲁马南矿床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是要寻找古凹陷盆地及物化探异常区,对评价区下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分析了攀西地区基底演化、裂谷叠加、峨眉火成岩省、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将该区金属成矿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14个成矿亚系统,即:元古宇与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铁铜成矿系统;晋宁-澄江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新元古-早古生代沉积-改造型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峨眉火成岩省成矿系统;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成矿系统。并论述了主要成矿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屋山地区与山西中条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以及铜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对比,认为两地区铜矿床类型和矿化特征相似,应是同一地质背景产物。提出了王屋山地区铜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七峪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与已知的胡家峪—蓖子沟型铜矿床相类比,认为该矿床是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是中国的铁矿资源大省,其中鲁西地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铁矿类型有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型、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沉积型、岩浆型等多个成矿类型;其中尤以沉积变质型铁矿、接触交代型铁矿最为重要,是山东省的主要铁矿石来源。在梳理鲁西地区各种类型铁矿时空分布特点、分析典型铁矿床特征、控矿要素及矿床成因的基础上,以地质演化史为轴线,建立了鲁西地区各类型铁矿的成矿谱系。研究表明,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鲁西地区铁矿的形成是在海底火山喷发、地层沉积、岩浆侵入、区域变质、构造运动、风化淋滤等地质及成矿作用的高度耦合下形成的一系列地质产物;即在新太古代时期形成了沉积变质型铁矿(如韩旺式、苍峄式、杨庄式和济宁式铁矿)和岩浆型铁矿(如肖家沟式铁矿),在晚石炭世时期形成了沉积型铁矿(如山西式铁矿),在早白垩世时期形成了接触交代型铁矿(如莱芜式、莲子汪式铁矿)和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如朱崖式铁矿)。各种类型铁矿床具有地层控矿、岩体控矿、构造控矿和多要素共同控矿的特点。在铁矿勘查过程中,应按其成因类型和控矿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勘查部署,以此促进鲁西地区的铁矿勘查及研究工作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四川九龙里伍铜矿是一个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复杂成因的铜矿床。该文利用地面γ能谱测量的钍、铀、钾含量数据,经研究得出:在铜矿化及变质作用之前,其沉积源区岩石(二元混合成因)中钍针、铀、钾的含量和比值遵循分式线性函数定律,铜矿的成矿作用(分离作用)遵循幂函数定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辽吉裂谷沉积建造特征认识,结合吉南地区的资料将辽吉裂谷划分为三套沉积建造:早期(下部)陆源砂泥质—火山碎屑岩建造;中期(中部)碳酸盐建造和晚期(上部)碎屑岩,建造清楚地反映了辽吉裂谷从拉张断陷快速沉降到慢速沉降直至消亡收缩的从海进至海退的整个大的沉积旋回的演变过程。这一理论在辽吉裂谷寻找矿具有广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厂铜坑矿床位于桂西北丹池锡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著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由上部锡多金属矿体和新发现的深部矽卡岩型锌铜矿体组成,前人对上部锡多金属矿体的矿化特征和成矿作用等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对层状锡多金属矿体的成因分歧较大,且对深部锌铜矿体研究较少。基于此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勘查成果及研究分析,对铜坑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铜坑矿区存在泥盆纪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是矿床形成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16.
柳江盆区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但由于盘内仅发育有地台和地洼两大构造层,因而其成矿作用的大地构造类型只有地合型和地洼型两大类。前者有煤、铝土矿等外生矿产;后者既有外生煤矿,又有内生铅、锌、铜、铁等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方芳 《河南科学》2019,37(9):1503-1511
南沟金(萤石)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东的东段,马超营区域性脆韧性断层的北侧.成矿受太古界太华群地层、基底背斜构造和断层(环形构造近EW向及NW向断裂构造)及燕山期晚期岩浆侵入活动作用等三重地质要素的控制.成矿物质来源多样,如燕山期晚期花岗岩体、太古界太华群地层.金矿石铅、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该矿床大地构造成矿环境、赋矿围岩特征、控矿构造及岩浆岩条件等矿化特征均与造山型金矿相似,成矿作用多样(火山喷流沉积、变质作用改造,岩浆热液作用交代等),矿床成因为叠生复合造山型金(萤石)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陈国达教授的地洼说成矿理论,来研究冀东北地区金矿床所具有的复生多期热液成矿特征。文中说明了该金矿产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还提出金矿质来源于前长城纪地槽及前地槽构造层的混合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和燕山期地洼花岗岩类。论证了复生多期热液成矿作用是由于大地构造多期演化的结果。最后提出,断裂构造、古矿源层、燕山期地洼花岗岩体共处的“复生带”,是寻找金矿盲矿体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9.
兰坪-思茅盆地为弧后裂谷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历史可分为裂谷期、地堑期、堑沟期和回返期,盆地分为7个构造-古水文地质期。着重研究了盆地古新世时古水动力场和古水文地球化学场,指出沉积水初始迁移阶段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在沉积承压水系统区与渗入木承压水系统之间的过渡层状压力带。特大型兰坪金顶铅锌矿就位于此带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论述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铜陵地区,首次发现石炭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的火山岩系列及与它有成因联系的黄铁矿型铜矿。从成矿理论上提出断裂拗陷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及成矿后的变化,指出了迭生成矿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为在长江中下游普查铜矿提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