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通报》2012,(1):95
为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更好地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代表性成果,成为推介和展示基金项目重要成果的窗口,更好地发挥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两刊"特设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专栏"(以下简称"专栏")。  相似文献   

2.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持续恶化,社会矛盾凸显。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和蔓延,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国际对话。不平等是好是坏?如何产生?不平等在所难免吗?科学中存在不平等吗?未来将如何选择?自由派和保守派各执一词,论战不休,学术界则基于事实和数据,深入探讨世界各地不平等的起源、影响和未来。本期"科学与社会"栏目一组选自《Science》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社与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科学》2010,62(6)
近代崛起的上海,不仅是西学输入中国的桥头堡,也是大多数留学生离别故土的最后一站,更是他们回归祖国的第一个码头,当然也是他们传播宣扬科学文化的主阵地.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与上海自然也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是中国科学社创建95周年暨<科学>创刊95周年,笔者不揣固陋,梳理中国科学社与上海的关系,以饷读者并志纪念.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13,(1):2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12月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其余入选的科学突破包括遗传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广为人知的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提起刘咸,许多人并不熟悉。刘咸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要骨干,积极投身中国生物的调查与研究。自1935年起,刘咸担任《科学》杂志主编。除在《科学》、《科学画报》撰文外,他主编科  相似文献   

7.
为了赢得战争,各国都热衷于研制自己的"独门暗器"。但是,其中有的因为技术原因中途夭折,有的因为违背科学无从开展。  相似文献   

8.
汪广仁 《科学》2005,57(6):17-20
1915年1月创刊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科学救国为宗旨的《科学》杂志,是中国现代早期科技读物中的一枝奇葩,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中,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吸引了读者,不仅向人们介绍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以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其中.与其科学救国宗旨相联系的科学功能观.更是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中的突出内容。在它出刊的每一卷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它全面地阐释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内涵,从不同的社会领域。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了翔实的论证,并引导人们将其实践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之中。这不仅在当时对于广大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我们致力于科教兴国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10.
约翰·霍根 (JohnHorgan)在其名为《科学的终结》的著作中认为 :以求知为目的的纯科学 ,存在着并已抵达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限度 ,而现有的科学概念框架已是其最终的成就。因此 ,他宣称 ,科学 (尤其是纯科学 )已经终结 ,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话着实让人吓了一跳 ,也的确“惊世骇俗”。该书的英文原版 1 997年在美国出版 ,其中文译本也于同年出版。该书一出版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媒体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 ,从而成为畅销书。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职撰稿人 ,霍根利用自己广泛接触科技界名流…  相似文献   

11.
正5月8日,由四川日报社、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主办,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大自然探索》杂志社承办的科普讲座《一顶帽子定生死——被人工智能破解的逻辑谜题》在四川省图书馆成功举行,许多读者大呼:"科学也可以这么有趣!""阿尔法狗"与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人工智能引发全球关注。主讲人阙晨辉为大家展示了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最新的人工智能研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杂志把"双中子星并合"评选为2017年度重大科学突破,是因为科学家对双中子星并合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详细观测,这一突破标志着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展现出潜力无限的未来,同时也是"大科学"研究的绝佳范例。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两个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  相似文献   

13.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14.
周光召 《科学》2005,57(6):1-2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科学社”的团体。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顾当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5.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键 《世界科学》2010,(8):13-15
自从去年11月发生的一系列"气候门"事件后,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调似乎有抬头之势。许多气候学家的正常工作不仅受到了干扰,而且产生了在公众面前可能要输掉这场战争的忧虑。为此,《自然》杂志高级编辑杰夫·托勒夫森(Jeff Tollefson)从事情的起源、气候学家对此事的反应以及公众对气候科学信心下滑等多方面原因,作了如下较为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本期《世界科学》"书评"栏目选介了几本物理学领域的新书,有史蒂文·温伯格的量子力学教科书,肖恩·卡罗尔和吉姆·巴戈特风格迥异的"上帝粒子"传奇故事,还有菲利普·舍韦倾情打造的弗里曼·戴森传记。其中,除了巴戈特是物理学局外人,其他作者,包括传记人物戴森在内,都是知名的物理学家。另外,正如舍韦对弗里曼·戴森的评价,他们都还有作家的头衔、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的热情,以及成为当代艾默生的追求。科学家传播科学文化并不鲜见,像卡尔·萨根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就以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为世人熟知。戴森和温伯格则在取得  相似文献   

18.
<正>时隔7年,蒂姆·波顿终于又推出了动画长片《科学怪狗》。这部动画片实际上翻拍自他本人1984年的同名旧作,当时是约30分钟的真人短片,如今采用定格布偶动画重新拍摄,并扩充为长片。不过,怀旧且搞怪的波顿仍然刻意保留了黑白片的形式,让《科学怪狗》这部影片,成为目前唯一IMAX3D的黑白片。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是典型迪士尼"孩子与狗狗"的温情喜剧。男孩维克多的爱犬斯帕奇因意外车祸死去,维克多在科学课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热烈祝贺《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趁这次征文活动表达我对她的热爱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她越办越有魅力。我是1985年见到《世界科学》的,1986年我就订阅她,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订阅她是出于我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工作需要科技知识,由于她质量不错,所以我一年又一年地订阅,从没有间断过,别的杂志我很多是订阅一阵又不订了,唯独这一世界科学”10年来我没有停订过。10年来的阅读,对我工作和个人科学素养提高都帮助极大。因此我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杂志。尽管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还不高,大家对科普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科学团体蓬勃发展于1920至1930年代,抗战爆发后转入低潮。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前,对于中国科学界和科学团体来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内战爆发、时局动荡再次令其陷入停顿或半停顿状态:但另一方面,历经曲折和艰辛的科学社团逐渐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