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设计工作中的体会和供水管网运行经验,重点对给水管道中如进排气闽、泄水阀、消火栓等常用附属设施的作用、设置原则、选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其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将水平干管敷设于屋面以解决上供下回系统在建筑层高较低时,水平干管影响室内美观及排气阀浮球不易检修等问题的几种设计方案,同时介绍了改善管网运行效果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微量排气阀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微量排气阀的口径和安装位置选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微量排气阀对长距离输水管线的安全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燃机排气噪声是内燃机的主要噪声源。本文对产生排气噪声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内燃机排气噪声属于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是在排气阀附近区域中排气流紊动扩散引起的。在低频域,内燃机排气噪声具有简单源特性;在中、高频域排气噪声具有四极子源特性。  相似文献   

5.
定义了大型柴油发电机组进排气系统设备的积垢率,根据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的建模理论提出了大型柴油发电机组进排气系统积垢预测诊断模型和诊断方法,并以进排气系统中空气滤清器的积垢诊断为例,进行了运行试验和分析,用以监视设备运行中的积垢程度、预测积垢进展以及实现设备的清洗预报警。  相似文献   

6.
汽轮机高压调节阀门对机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当高调门阀体出现强迫振动时会直接导致阀杆脱落等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出现。本文针对2台超临界空冷机组顺序阀运行时高调门出现的阀体激振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最终利用对顺序阀进汽规律进行优化改进设计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此危及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的隐患。最后,通过实际机组的运行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避免了切换至单阀运行方式运行和更换阀门设备等带来的经济性损失。这对高参数大功率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输配水管网是给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网投资约占整个给水工程的50%-70%。其运行直接影响供水成本,输配水管网的排气问题也是浪费运行成本的主要因素,其危害主要有造成管段试压失真,影响试压结果,易产生水锺,发生爆管,影响送水,增加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8.
专利号:ZL95209叨M这是一种装在家用压力锅面上与排气阀(单体式)相匹配的挡气集液装置,无需改变锅的原结构。它由塑料或金属制成。使用时,将其套入排气拄,再安上排气阀即可。当锅排气时,可将气液挡集在凹槽内,防止了气液向四周喷射沾染和烫伤皮肤,其优点还在于使用人能直观排气孔冒气,这有别于市面上一种带有挡气液功能的套筒式排气阀,因其结构紧间隙小,在排气前会给人以被堵之疑虑,而本装置搭配单体排气阀,用者则十分放心。本新型装置制造简单,成本低,市场大,愿作专利权转让,转让费3万元,欢迎中介,中介费20叽。一种…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成品油管网的特点,以管网运行周期内的能耗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管网中各站场的进、出站压力约束、管网高低点压力约束及管网运行时的能量平衡约束等建立成品油管网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分阶段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模型,得出管网系统在输送周期内各时段的优化配泵方案。将模型应用于某成品油管网,并将优化模拟计算结果与穷举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配泵方案,且计算效率更高,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王桂丽  李宁 《科技资讯》2006,(17):52-53
在给水管线设计中,管路的排气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排气阀作为一个附属设施设计是否得当、是否合理,对以后管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水泵的动力消耗有着重要影响。严重者可引起水柱分离,发生巨大的压力,破坏管道。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汽油机清洁燃烧技术途径 ,设计了 5气门汽油机馅饼状分层充气系统 ,试验对比了在分层充气前提下的稀燃和废气再循环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并研究了两者叠加后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分层充气方式能够使废气再循环率达到 3 2 % ;在相同进气充量时 ,废气再循环与稀燃对改善 NOx 排放的效果基本相同 ;稀燃与废气再循环相结合可以获得比单纯稀燃或单纯废气再循环更好的综合性能 ,使 NOx 和 CO排放均降低到化学计量比无废气再循环情况下的排放指标的 10 %以下。稀燃与分层充气废气再循环相结合 ,简便可行 ,为研发低污染发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采用单向阀利用进排气压力波动的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应用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了模拟,并以此计算比较了该单向阀EGR系统的不同方案,分析了有无EGR冷却器,EGR冷却器与单向阈的相对位置,EGR管布置形式等对系统EGR率,泵气损失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气门参数对汽油机可控自燃燃烧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可变气门机构使部分燃烧废气保留在缸内,是实现汽油机可控自燃(controlled auto—ignition,CAI)燃烧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然而多参数可调气门机构增加了控制的复杂程度。为此,利用-维循环模拟软件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了带有进、排气门升程及定时均可控的四变量气门执行机构(4-variable valve actuating system,4VVAS)的汽油机仿真试验平台,探讨了气门各参数对循环热废气及CAI燃烧过程的控制作用及控制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参数相同时,排气门定时对汽油机CAl燃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缸内废气残留量及废气温度的大小,而进气门定时主要通过影响进气回流和有效压缩比来影响燃烧过程;存在一个最佳位置没有进气回流,能够取得最大负荷。在当量比燃烧时,排气门参数对发动机负荷和着火时刻的控制最为直接和有效,是汽油机CAI燃烧的重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某款摩托车汽油机缸内实现废气再循环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分层以减少泵气损失,降低NOx排放,将原有的进气旁通系统改造为EGR系统,使用GT-POWER模型求解出3 000 r/min、60 mg进气量工况下废气入射管道以及进排气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并将这些条件导入发动机的CONVERGE模型中进行计算,通过对比不同废气入射管径、不同安装角度、不同安装距离条件下的缸内流动特性、缸内速度场以及缸内废气质量分数分布,确定了最佳废气入射管道参数。结果表明:在3 000 r/min、60 mg进气量工况下,当废气入射管径为5 mm,入射角度为17.5°,安装距离为22 mm时,气缸内能实现EGR分层。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进、排气管内的压力波与涡轮增压器对发动机进、排气过程的影响,应用GT-POWER软件建立一种二冲程制动工况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模型,并通过对发动机制动过程仿真计算,分析发动机转速、排气门开启时刻与发动机制动性能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排气门工作参数一定时,发动机制动转矩、制动功率随转速增加而增大;在排气门升程曲线、第二次开启发生时刻均一定时,对应每个发动机转速,均存在唯一的第一次开启发生时刻使得制动功率最大,而且该时刻随发动机转速而变化;在排气门升程曲线、第一次开启发生时刻均一定时,第二次开启发生时刻延迟,将使得压气机运行点趋近甚至超出喘振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测得的四气门柴油机气门口三维流场,分析了进气门出口流场产生的缸内空气动量矩流率,揭示了四气门柴油机两进气道的相互干扰对缸内空气动量矩流率影响的变化规律,四气门装油机两进气道相互干扰,对缸内空气动量矩流率产生较大影响,相互干扰的程度取决于各气道的自身结构,两气道之间的相互位置及气门开度。  相似文献   

17.
车辆制动能量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改善整车的经济性,而基于传统内燃机的气动-内燃混合动力技术有望实现制动能量的高效、低成本回收利用.以城市路况运行车辆为应用对象,基于传统四冲程发动机提出了3种发动机压缩空气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方案.通过建立3种方案共同的理想热力学循环,以可回收气体的最大压力、单位排量每循环回收气体质量、循环性能系数(COP)和循环平均指示压力为评价指标,对制动循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压缩比、减小排气管缓冲腔容积与排量比或者减小排气门开启提前角均可以提高回收气体的最大压力,在机械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小排气管缓冲腔的容积;在制动过程中,减小排气门开启提前角可获得较高的循环平均指示压力和气体回收质量;随着气罐背压的增加,控制排气门开启提前角由大变小,可获得最佳的制动循环性能;理论上,二冲程制动循环COP与四冲程制动循环相同,但二冲程制动循环气体回收质量流量和制动功率为四冲程制动的2倍.  相似文献   

18.
应用配气机构模拟计算软件AVL-TYCON对国内某四缸汽油机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机配气机构存在的进、排气门升程丰满系数较低,进排气凸轮与挺柱间的最大接触应力大等不足.本文根据其不足之处,通过重新设计进、排气凸轮型线,解决了原机配气机构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配气机构的可靠性和寿命,而且提高了充气效率和发动机整机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发动机不同工况对进气系统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连续可变气门装置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新装置以液压作为驱动进气门运动的动力,其特色在于采用可控转角的调相凸轮调控进气门的相位、采用可控升程的气门升程调节器调控进气门的升程,据此实现发动机配气相位及气门升程的连续无级可变.对一台采纳新型配气机构的摩托车发动机进行了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进气迟闭角(IVC)的调节范围可达16~44℃A,进气早开角(IvO)的调节范围可达8~14℃A,进气门升程h调节范围可达0~7.825 mm,由此将配气机构的最佳适应范围拓宽至常用工况区域,从而有利于改善摩托车在中小负荷和中低转速区的性能,并为研制无节气门汽油机奠定了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0.
缸内进气量作为电控系统喷油和空燃比前馈控制的基础,对扭矩控制和排放性能至关重要。为了更简便、准确地估算缸内进气量,提出一种面向控制的充量模型,并基于Simulink软件完成该模型的搭建。引入GT-POWER仿真工具辅助标定,完成对充量模型中进气道传热因子、缸内驻留废气关键参数和气门实际流通面积的标定。最后将充量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与仿真结果及台架试验结果验证对比,提出的充量模型稳态进气量的计算误差均在5%以内,表明提出的充量模型为发动机系统控制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