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唐人作诗基本上都是五言和七言.唐诗体裁的划分,首先是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就是律诗和绝句(指律绝),因为创始于唐,故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本文试图从下列.(一)古绝和律绝,(二)七言绝句,(三)五言绝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人绝句的特色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钱起、郎士元、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的<汉宫秋>依托孤雁意象,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演绎了当时胡强汉弱:汉王朝国力衰微,无可奈何被迫和亲的悲凉,作为抒情性文本,两人的爱情悲剧构成它的表层意蕴,而人物的命运悲剧构成它的它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杜牧、李商隐、姚合、许浑、马戴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以期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李白、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孟浩然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姚莹对“陶、谢”、鲍照、“任、沈”等六朝诗人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点解说,特别是围绕一些关键性词语做了一点考察,可以看出姚氏对这几位诗人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持平与公允的,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诗绝句是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或阐述文艺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论诗绝句创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本文对之逐一进行了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猿啼既是唐诗中众多诗人喜爱的一个意象,又是苏珊.朗格笔下的艺术符号。在对猿啼起源与传播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意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含,而且还有着魅力四射的文化意蕴。因此,它被接受与广泛传播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这个意象的传承与接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炼字造句之深刻用意,也启发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绝句诗的结构形式、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题材,为继承、发展绝句诗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用它写作的诗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汉字具有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意蕴、悦耳的音律、顿错的声调,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精巧玲珑,朗朗上口、富于表现力而又回味无穷的诗歌样式,这就是古往今来最受欢迎的“绝句”。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歌中云的意象的运用常被赋予丰富的寓意,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思维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多重融合。当“云”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在诗歌中时,它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本初意义,表现了诗人寄寓其中的深层意蕴,具有超凡的情感感染力与引人入胜的艺术理趣。  相似文献   

13.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14.
绝句篇幅精短,字数有限,一般很难容纳话语描写的具体内容。但高明的诗人往往能在极为有限的语言空间精心剪裁,巧妙穿插人物对话,以取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本文对此试作例析。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的客观物象。由于诗人的感受不同,因而意象也表现了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通过组合和流动得以实现。意象的不同形态使诗歌意蕴无穷而形式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其绝句创作中有意识地力求表现出另一种风格。正如清代诗论家李重华所指出的那样:"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而别开异径"。这"别开异径"反映出诗人创新求变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在杜甫绝句的句式选择与运用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系统中:在论量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三条线索,即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形式的承传、元好问《诗词三十首》论诗形式的承传及吴可《学诗诗》论诗形式的承传;在论量内容方面,则表现为两条线索,即偏于评诗论人的承传和偏于谈艺论理的承传。上述五条线索,组构出了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理论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元人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得到极高的评价,周德清目为“元人之冠”、“秋思之宜”,《顾曲麈谈》更是将它看作“直空今古”的作品,王国维也认为“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等等.今人受前贤影响,对这首小令也钟爱有加,对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多有论述,但也指出它在思想上的低沉为美中不足.然而,综观这些评论,基本上都承袭王国维的意境说,通用的语言是:“这首小令把一系列极富特征的景物集中到一起,描绘了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全曲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笔墨精练,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怅惘、愁苦的心境.”这些表达内容当然并没有错,但是除了令人感叹学人面孔的千篇一律外,我看还得拿出古人好学不倦的劲头问一声:仅此而已吗?(一)象征手法与三重否定中国诗歌的象征主义可谓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起从来就没有断过它的血脉.然而今人在论及《秋思》时,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掉进了意境说的黑洞中,却忘记了从前充斥着政治性意象时那么愿意谈及的象征主义.我们且来看小令前三句所形成的三个画面:这九种意象三三一组,随着自然的分割形成三组意象,尽管这三组意象最终被统一起来,但每组意象里的景物空间、语义特征都相对集中和统一,从而明显区别于其它两组意象.因此,尽管读者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20.
杜甫绝句数量不多,艺术成就也不如律诗那么显著,但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这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别开异径”,创新求变,以求独树一帜.这种探求体现于以下六方面:(一)以俗字入诗;(二)以虚词入诗;(三)以散语入诗;(四)以对句入诗;(五)以拗体入诗;(六)以连章入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