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鄱阳湖南矶山湿地灰化苔草为对象,研究了其生物量、株高、鞘高等生长指标,分析了其季节生长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灰化苔草各指标的季节生长动态基本一致,皆呈单峰型曲线;灰化苔草的地下生物量 > 地上总生物量,各构件生物量关系为根 > 茎 > 叶;灰化苔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株高、鞘高呈线性函数关系,利用鞘高和株高可较好地预测灰化苔草种群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位条件下5种湿地木本植物幼苗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5种植物幼苗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株高、生物量及根冠比以及在植株完全被水淹没情况下幼苗的存活时间.结果表明,水杉株高随水位上升呈增加趋势;枫扬、江南桤木和紫穗槐的株高则是随着水位升高呈下降趋势,池杉株高则在中间水位最高.水杉、池杉和江南桤木幼苗的生物量在偏低水位下(-3cm)为最高,而枫扬和紫穗槐的生物量随着水位升高呈降低趋势.5种植物幼苗的根冠比均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的趋势.5种植物幼苗在全部淹水情况下最终死亡,存活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池杉>枫杨>水杉>江南桤木>紫穗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按照水位梯度将金川泥炭地的植物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臌囊苔草-柳叶绣线菊群落、芦苇-臌囊苔草群落、臌囊苔草群落和油桦-臌囊苔草群落),研究4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及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位的升高,4个群落的生物量逐渐减少,水位最低处的臌囊苔草-柳叶绣线菊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最高;4个群落中地下水位、生物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差异不显著;物种多样性仅与土壤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氮、有机质和地下水位无相关性;生物量随土壤全氮、全磷的增加显著增加,与湿地水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关系不显著.金川泥炭地群落生产力的分布与土壤全氮、全磷和泥炭地水位的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可能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水淹深度的变化影响着湿地植物的生长,然而长江中游作为暴雨频繁发生区域,暴雨事件可能对长江中游湿地碳汇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实验以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水位条件下香蒲植物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敏感度变化,以期揭示暴雨事件对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位为5 cm、10 cm和20 cm的狭叶香蒲植物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发生了变化,出现水位越低光合能力越强,3种处理水平下,最大净光合速率依次为25. 430、14. 241和6. 886μmol/(m~2·s),光补偿点分别为18. 94、48. 32和27. 16μmol/(m~2·s),光饱和点各自为6 975. 50、1 963. 07和1 079. 77μmol/(m~2·s).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暴马丁香在高海拔冻土层地区生长量,采用陶瓷太阳能集热技术,进行人工土壤增温,试验设置2.0,3.0,4.0,5.0℃不同增温梯度,比较不同土壤增温下暴马丁香新生枝条数、冠幅、株高、胸径的变化,对比得出适宜暴马丁香生长的土壤增温范围。结果表明:土壤增温3.0℃时,暴马丁香的新生枝条数、平均胸径达到最大,为11.7条和1.29 cm;冠幅、株高增长量达到最大,总增长量分别为1.87 cm,1.83 cm。土壤增温3℃时有利于暴马丁香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在塑料水箱(67cm×51cm×40 cm)中分别构建风车草浮床和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研究2个系统中风车草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植物浮床和人工湿地系统中风车草生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在4-_8月生长较快,9-12月生长较慢.整个实验过程中,植物浮床中风车草的分蘖数、一级侧根的数量和孔隙度大于人工湿地,而株高、...  相似文献   

8.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柠条灌丛不同位置(灌丛基部、灌丛间和灌丛外)和土壤深度(0~5 cm和5~10 cm)5种参与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变化和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灌丛基部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灌丛间和灌丛外的,除了β-葡萄糖苷酶外,0~5 cm土壤灌丛间酶活性与灌丛外差异不显著;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深层土壤中较高;柠条样地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无明显相关性;5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秋季春季,说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土壤碳氮循环,在荒漠区退化土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对照(0)、低氮(50 kg N/(hm~2·a))、中氮(100 kg N/(hm~2·a))和高氮(150 kg N/(hm~2·a))4种水平的氮添加实验,研究武夷山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径向生长的季节特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米槠的全年生长可分为水分恢复期、快速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生长阶段对施肥的响应不同,低氮和中氮处理对米槠的全年胸径相对生长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影响主要在快速生长期(6—10月)产生,氮添加在缓慢生长期(11—4月)对米槠径向生长无显著影响。氮添加对不同径级树木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低氮和中氮处理显著促进低径级(5 cmDBH15 cm)(p0.05)的生长速率,高氮处理的作用不显著;随着径级增大,米槠径向生长对氮添加的敏感性下降,氮添加对高径级(DBH25 cm)米槠径向生长无显著响应。中氮处理显著提高研究区内米槠群落的生物量增长速率(p0.05),其他处理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梯度取样法,研究了不同盐碱梯度的盐碱土壤对羊草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和盐碱对羊草根茎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相对于土壤pH值,土壤含盐量季节差异较大,影响更为复杂.重度盐碱生境(pH>9.84,电导率>0.88μS/cm)羊草根茎长度、节密度、节间距、生长速率、生物量、能量都最小,对羊草根茎伸长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羊草根茎的能量积累.单位长度羊草根茎生物量在重度盐碱生境下最大(48.7g/m),同时根茎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水位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出现了低水位提前并持续时间延长、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问题.本文应用CoupModel生态水文模型,模拟鄱阳湖湿地优势种灰化苔草呼吸量(碳),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与苔草呼吸量(碳)的关系,研究鄱阳湖湿地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9—11月的鄱阳湖湿地优势物种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呈下降趋势,且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比蓄水前减少了3.5%,减少趋势显著.根据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提出了高、中、低3种水位调控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3种水位调控方案下,鄱阳湖湿地9—11月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水位调控方案可明显恢复三峡水库蓄水后的苔草呼吸量,对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明显作用.研究结果为制订适宜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位调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有计划地保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荒漠植物霸王,维持其生态位,以该区生长衰退霸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留茬高度(-3(地下)、0(齐地面)、3、5、10、15cm)的平茬处理对霸王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不同留茬高度下,霸王不同灌丛平茬效果以当年生枝条数量、长度、直径等指标为依据均优于同一灌丛处理;② 不同留茬高度下,霸王株高增长量均比对照高,最高为留茬高度-3cm时,为对照的3.64倍;当年生枝条的萌发数量均比对照多,不同灌丛留茬高度为3cm时最多,为对照的23.08倍,为同一灌丛的5.45倍;留茬高度为-3cm时,当年生枝条直径最大,为对照的1.58倍,为同一灌丛的1.25倍;留茬高度为3cm时当年生枝条长度最长,为对照的2.63倍,为同一灌丛的1.98倍;③ 隶属函数分析发现,不同灌丛,霸王营养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cm>0cm>-3cm>10cm>15cm>5cm;同一灌丛,霸王营养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10cm>-3cm>5cm>0cm>15cm>3cm。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沿海拔梯度设置的12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星斗山花板溪流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样地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82种995株,隶属于36科63属,其中常绿树种33种449株,落叶树种49种546株,针叶树种仅5种57株.随着海拔升高,植被型由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过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α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1000~1200m范围达最大值,随后整体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β多样性指数沿海拔上升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群落的物种组成沿环境梯度的替代速率逐渐降低.各海拔梯度间的Jaccard群落相似性均呈中度不相似或极不相似.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珠江河网区水动力对地形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发生的河道采沙、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对河网区河床形态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河网区水动力产生相应的调整。根据平原感潮河网水力特性建立一维河网模型,并对50年代和90年代珠江河网区水动力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结合数值试验探讨了珠江河网水动力对地形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床形态变化导致西、北江干流洪季水位及水位梯度较50年代明显下降,西江水位梯度由7.2 cm/km下降至4.1 cm/km,北江水位梯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其中三水至三围由9.3 cm/km降至5.0 cm/km,而三围至口门变化不大,两个年代分别为4.9和4.8 cm/km,北江干流平均水位梯度由7.1 cm/km下降至4.9 cm/km。两个年代枯季水位梯度变化不明显,不同区域日均水位有升有降。数值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地形变化导致各主要节点分流比也产生不同程度调整,三水-马口、天河-南华等地形变化显著的区域分流比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选取吉林龙湾自然保护区一种常见的湿地植物——燕子花(Iris laevigata Fisch.)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控制实验研究了其在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形态、生理和繁殖三方面特征的响应规律.研究共设置3个氮素处理梯度,即对照(0)、低氮(5g/m2)和高氮(15g/m2).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燕子花株高、生物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对照组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下的株高和生物量;而叶片数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也逐渐下降;而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等呈现增加的趋势.各处理间,植株的开花物候和花部综合特征有所差异,但开花持续时间、花粉数、胚珠数、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燕子花在氮元素增加的情况下,其生长表现并不佳,反而可能受到抑制.在今后湿地的保护管理中,应科学控制湿地周围农田耕作等人为活动过程中氮肥的使用,避免氮素通过地下途径进入湿地对燕子花种群更新和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叶樟一年生播种苗苗高生长时期可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苗高生长速率与叶面积增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含N量对苗高生长最为重要,其次是P,再次是K,苗高的生长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地径旬生长量的季节变化与旬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地径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全株总叶面积”呈正相关;根系的生长与地上部分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节律,主根长对根幅的扩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数据进行方差均值比的方法分析水杉原生母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呈明显的集群分布.以10m为步长,对水杉原生母树进行树高分级,分析树高结构.参考树体生长势,结合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对水杉原生母树年龄作了估测.现存水杉原生母树种群径级结构呈瓮型金字塔,为衰退种群.胸径在40~99cm的母树个体数多,有5 221株.胸径在60~99cm时,胸径生长速率最大;胸径在40cm以下时,树高生长速率最大;而胸径在80~99cm时,是其旺盛生长期.胸径在120cm以上的母树,仍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8.
短日处理对菊花开花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具有15-17片成熟功能叶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菊花品种,自2010年8月1日起每天17:00-翌日8:00时进行为期31d的短日照处理,探索其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短日照处理的供试品种花期平均提前35-40d;花径减小1.5-3cm,其中以球型品种的花径减小的最为明显;生长速率在处理10-20d时明显增加.通过方差分析,株高、叶片数和茎粗增长量在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以及不同处理时期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因素均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BG11培养基,设置日光、500、1 000、2 000、2 500、3 000、4 000 lx的光照强度梯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培养液叶绿素a的含量,研究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 500 lx为雨生红球藻株的最适光照强度,其叶绿素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长,第8 d其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紫花碎米荠是伏牛山区重要的山野菜之一。通过人工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郁闭度锐齿栎林下种植密度对紫花碎米荠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碎米荠株高、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个体根生物量均随郁闭度增加而增加,随种植密度增大而下降;群体生物量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种植密度先增加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高密度的D5(即株行距15 cm×15 cm种植)处理;根冠比在不同郁闭度下差异不明显,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就宝天曼地区而言,锐齿栎-紫花碎米荠林菜复合种植模式应在郁闭度较大锐齿栎林下以高密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