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跋是古已有之的散文文体之一,是透视典籍文章及其作家的重要窗口,新文学运动以来,传统序跋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周作人把序跋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文学批评的文体,精辟论述了现代散文的建设,提出主张并积极实践;管窥周作人序跋中的散文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演变以及散文创作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序跋常常是透视典籍文章及其作家的重要窗口,但因其对原作所具有的依附性而褒贬不一;新文学运动以来,周作人继承序跋创作的传统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从文学的批评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使现代序跋文获得了独立品格和深层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与林语堂是现代散文"言志论"的两大主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他们都致力于个人言志探源,力图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据。尽管同为提倡散文的个人言志,周作人与林语堂对于散文"言志论"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周作人主要侧重于言志之"道",以"道"明"志";而林语堂除了提倡自我的言志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言志之"术",并以此探索现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冲淡美不但被我国传统美学所青睐,更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周作人的散文。通过对平实而广泛的内容的叙写和自然平易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超然于艳冶华丽之外的散文胜境——冲淡之美。他的这类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周作人在中日词汇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有必要研究其散文中的日语借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对象是周作人发表于《语丝》前156期(1924-1927)的散文中出现的198个日语借词。研究资料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研究结果表明,周作人使用的日语借词中有92个可视作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说明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积极地使用日语借词,在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的散文体式具有变中求胜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全无描述它的可能。周作人散文从外在形式上看是散漫随意的,随意中却遵循着某种共同的生成规律;从抒情形态上看是沉郁内敛的,内敛中也有个人感情的明确传达。究其原因,周作人的散文理念是相当博杂多源的,而博杂中却又贯穿着统一的指向,概而言之这一指向即散文抒写的真实简明。  相似文献   

7.
周氏兄弟纯散文均表现出从容的审美特征,究其原因是行文旁征博引、善“跑野马”,和闲话幽默、抑扬相问、遣词造句等也有关。周氏兄弟对此各有擅长。周作人纯散文多了几分和谐文雅,从叙述行文的层面来看,体现出一种雍容的风格;鲁迅纯散文多了几分激越恣肆。呈现出一种洒脱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犹为突出。从他本人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及贡献,特别是在小品散文创作中的成就更显其作品风格独具风采,也体现出周作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小说社会功能论主要有“正史之余”说、“劝惩”说等二种。探讨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小说社会功能论对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丰富小说的表现手法,拓展小说的艺术功能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期以来具有贯串性和重要贡献的散文评论家,刘锡庆秉持强烈的文体意识,密切关注着那种作为艺术的、具有与诗歌、小说相等的审美品位的纯文学散文的发展态势,他率先提出"艺术散文"概念,试图"重新规范散文内涵",把纯散文从一个混沌而又混杂的散文球体中剥离出来,给其一个较为清晰的边界。他的散文批评理论主张非常明确而且坚定不移,那就是更新观念,净化文体;倡导具有"自我性"、"向内性"及"裸现性"的"艺术散文";严厉批评"大散文观"。  相似文献   

11.
借助原始文献,运用实证方法辨析周作人散文言志论的意蕴和审美品格。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文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利色彩。因此周作人的"言志"是指自我的独善。当然,周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健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是因小品散文的成就而确立的。他的小品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情趣”和“随手征引”。“情趣”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神韵,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随手征引”源于周作人的博学,它不分雅俗,左右逢源,使文章极富知识性。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是因小品散文的成就而确立的。他的小品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情趣”和“随手征引”。“情趣”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神韵,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随手征引”源于周作人的博学,它不分雅俗,左右逢源,使文章极富知识性。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试图以“言志”与“载道”建构一部中国文学史,钱钟书则认为“言志”与“载道”分别对应两种文体,即诗歌与散文。经过几番论争,两人各有坚持和妥协。在论争的背后,则隐含着两人不同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文体,像启、表、疏、檄、碑、制、铭、赞、颂、墓志铭等等,随着社会发展、文学演进和文体功能的衰退,已经逐渐消失了;而一些历史悠久的文体至今还葆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如尺牍(书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书信,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学中,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文学价值。沈从文的《湘行书简》就是如水墨画般的一组美文;而近期出版的《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不应仅当作文学史料看待,它是一部现代散文精品集,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美文,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接续了中国文学中的尺牍传统,并作了现代的转化与创新,是一种新式尺牍的集成,确立了尺牍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体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从文体的角度开展现代作家尺牍、书札研究,以周氏兄弟为中心,旁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张爱玲、沈从文、俞平伯、废名等等作家,也许不失为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序跋面面观     
序跋对于一本书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早年,俞平伯曾认为出版诗集不必有序,他尤其反对“恃序以诠诗”的做法。因此,他对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冬夜》初版时,曾冠以两序——朱自清序和自序,而感到后悔,以为它们是“如象之巨座,蛇之赘足”;故而到了诗集《西还》出版时,便不再作序跋(散文集《燕郊集》出版时也是如此)。但是后来,他终于发现“不带一点披挂以求知遇”的《西还》,“果然不为世所知”。  相似文献   

17.
"苦茶庵法脉"作为周作人最为重要的散文美学思想凝结,其特点表现为对意象的精心营造、对革命的疏离与对平凡生活的关照,以及由此而营造的独特的意境。其后的继承者们,攫取一二点,遂成文学史上或隐或现的"周作人传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明清小说序跋中的虚构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构论提出的背景和虚构理论本身的发展轨迹;二、虚构论的内涵;三、虚构论的价值,探讨明清小说的虚构理论对提高小说序跋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慧 《潍坊学院学报》2005,5(3):105-108
周作人提出“美文”观点确立了散文的独立地位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其前期散文分“时政评论”和“美文”两类,具有冲淡中见情趣,平和中见凌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