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桩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某些原因桩周土沉降大于桩的沉降从而引起桩上的负摩擦力。负摩擦力会对基桩材料结构强度和桩基沉降产生危害。从桩基负摩擦力的成因出发,对其影响因素和危害进行分析,并提供桩基负摩擦力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贫数据条件下准确预报中长期沉降值,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和指数方程的组合方式,通过适当配置模型的某些参数来获得新的生成序列函数模型.结合工程实际算例进行预测,并和实际观测数据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验证了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应用于沉降监测预报的可行性.通过其残差与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残差相比较,证明该模型在沉降预报中优于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  相似文献   

3.
路基拓宽不均匀沉降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燕 《科技信息》2010,(35):185-186
路基不均匀沉降是造成路面结构破坏的重要原因;路基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变形的不协调可能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通过不均匀沉降监测实例说明了观测方法,以及由监测数据揭示了新老路基沉降发展特点,对于其他路基拓宽工程具有某些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软地基的沉降规律,以某个高速公路的工程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对该工程的软土地基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软土地基的沉降预测值合理,其精度优于一维固结理论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能成为有效预测软地基沉降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海相软土工程性质和借鉴日本关西机场工程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基于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以及二维Biot固结理论,分别进行某大型填海造地工程海上通道的一维和二维固结沉降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海上通道沉降分析结果与规律,并与采用双频GPS和高精度水准仪相结合的方法联测出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预测海上通道最终沉降量.计算结果表明:沉降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预测的海上通道沉降、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趋势及最终沉降量可靠.  相似文献   

6.
不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全过程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Verhulst模型的特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有时出现非连续性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在区间上求积分给出模型背景值的一个确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测今后不同时刻沉降量的不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凯丽大厦数据综合分析及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以西安凯丽大厦为例,研究高层建筑物沉降的均匀性与安全性,并揭示沉降原因.预报沉降趋势。方法 讨论沉降监测技术方案,处理沉降观测数据,采用几何分析、回归分析、物理分析对沉降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利用多项式线性拟合回归分析法对今后大楼的沉降情况进行了预报。结果 确定该大楼沉降速率满足规范要求,地基处理有效可靠,大楼状态稳固,并得到大楼主体封顶后的预测曲线。结论 所采用的沉降原因和变形规律分析法可普遍应用于工程变形测量,沉降趋势的预报对于项目决策和施工人员及时掌握沉降信息和变形情况,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实测的路堤沉降数据采用灰色等维新息模型进行预测,通过不断的补充新数据,摒弃旧数据,从而实现了对路堤沉降的动态预测,为工程人员的施工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两种地基处理措施组合的综合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并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上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措施组合的综合处理方法,可提高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压缩模量,同时可控制高层塔楼的最大沉降量以及高层塔楼与低层裙房之间的沉降差,从而极大地节省地基处理费用。文章介绍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并给出了处理后的单桩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据和沉降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有砟轨道沉降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有砟轨道的沉降问题,以钢轨沉降变形的连续弹性点支承梁模型矩阵解法为基础,引入描述余弦型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非线性边界条件及相关假定条件,提出了基于连续弹性点支承梁模型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轨面沉降计算方法,并编制了C++计算程序.并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工程盾构法隧道下穿沪昆铁路线工程,结合路基实测沉降数据,采用该方法计算了路基沉降引起的轨面沉降,并与实测轨面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所得钢轨面的沉降槽宽度与实测结果基本相同,沉降幅值比实测值略小,但相差不超过1mm(约为轨面沉降值的4%).  相似文献   

11.
简单介绍了费尔哈斯特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结合工程实际观测沉降数据来建模分析CFG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并对比实际沉降观测结果来验证得到曲线公式的可靠性.对CFG短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沉降组合模型预测方法研究基础上,通过考虑实测沉降数据新旧程度及其影响的有界性特点,提出了度量实测沉降数据新旧程度的新鲜度函数分析模型,它能同时反映实测点与预测点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实测误差以及实测数据新旧程度影响有界性对沉降预测的影响.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了排除异常实测数据引起沉降预测不合理的实测数据样本处理方法.利用上述模型与方法,提出了可反映实测沉降数据异常和新旧程度及其影响程度有界性的地基或路基沉降组合预测新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以及本文与现有同类方法预测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了本文地基或路基预测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哈大铁路客运专线900t箱梁某预制梁场的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勘探资料,对已投入使用的存梁台座进行沉降计算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计算方法及计算参数的计算结果,并与已有实测沉降数据对比,提出适合该地区台座沉降计算的压缩模量Es取值,给台座设计和沉降控制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青藏铁路清水河段拼装式涵洞工程监测的地(气)温及沉降累积变形数据结果,运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在多年冻土区由于涵洞工程的修建,打破了原天然外界环境下冻土的热状况,引起涵洞基底下不同深度土体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呈现出差异性;通过对涵洞基底土体地温和沉降变形年波动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冻融循环期间涵洞冻胀抬升变形总值是低于融化下沉变形的;在经过一个冻融循环期后,涵洞从整体上呈现了一个逐渐下沉的趋势;由于各测孔沉降变形的不均匀性,将会导致涵洞工程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一些病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塑料排水板在深厚填土地基中对固结度和沉降的影响,结合福建某堆载-塑料排水板联合地基处理工程,分析计算了仅堆载和加设塑料排水板两种情况下的固结度计算。指出了软土地基处理在填土加载的同时,必须结合竖向排水体才能符合工程需要,且计算固结度时必须考虑井阻和涂抹作用。选取了淤泥土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及杂填土的计算参数,分别计算淤泥层和杂填土的沉降,沉降计算及固结度预测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符。工程监测数据表明:分层沉降观测数据与地面沉降测点沉降曲线基本一致,孔压的消散曲线与该测点附近的地面沉降测点的沉降时间关系曲线基本一致,能正确反应地基土的孔压消散情况,且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加载没有造成较大的侧向位移,表明项目设计合理,达到预期要求,可为类似地基处理工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昙小路地下大口径雨污水管道挖掘施工工程中,为了确保管道旁建筑物的稳定及使用的安全性,对其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介绍了建筑物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流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沉降量、沉降速率及其趋势分析,沉降量时序关系曲线分析和等沉降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17.
薛连民  邢浩 《科技资讯》2010,(14):87-87
根据济菏高速公路某软土路基试验段的实测沉降资料,应用S型成长曲线模型推测了该路基的最终沉降量,并与现场实测的沉降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S型成长曲线模型预测软土路基的沉降值精度较高,适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8.
汪淑彬  金永强  韩世栋 《工程与建设》2007,21(2):23-124,145
文章提出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大坝坝顶沉降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建立坝顶沉降的灰关联数据矩阵,并采用极差变化对数据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计算出敏感因子变化与坝顶沉降之间的灰关联系数和灰关联度,从而确定出坝顶沉降的敏感因素.结合某工程实例,针对温度和上下游水位等影响因素,对该大坝的坝顶沉降进行了单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该大坝坝顶沉降的主要敏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大连地铁202标段春光街暗挖车站为例,在结合实测地表沉降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理论模型(文克尔沉降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方数据基本吻合.这就对类似工法和工程地质条件下引起的地表沉降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计算模型.同时在计算中得出施工对地表沉降横向的影响范围为隧道洞宽的2.0 ~ 2.5倍.  相似文献   

20.
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道路路基沉降的观测对于工程设计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地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该文从沉降观测的方案入手,通过对某工程实例的分析,引出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