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今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散文的艺苑里百花盛开,风光无限.其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是美誉为“新潮散文第一成果”的余秋雨系列散文.就《文化苦旅·序》中,余秋雨先生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  相似文献   

2.
作为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的学者余秋雨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文化苦旅》后,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秋雨热”作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上。对余秋雨的散文,评论界作出迥异的反应。主要分三个派别——肯定派,否定派,中立派。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批评,以加强对余文的研究,并促使评论界理性批评复归。  相似文献   

3.
"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这一对辩证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语言的运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动态词义现象,通过研究其散文中的动态词义现象、形成途径以及影响因素,来探究余秋雨散文语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散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不同凡响 ,纷纷作出应有的反应 ,研究者们从一元到多元 ,由平面到立体的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研究 ,虽有不足 ,却也硕果累累。文章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体性质、散文史的地位、文化意蕴、艺术品格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状况作力求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以推动散文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作为散文名家,张岱的作品《陶庵梦忆》代表了晚明小品文的极致。全书文笔清新活泼、简短隽永,描写了世俗生活中大量俗人俗事,字里行间却满溢出灵动的诗情。究其原因,是张岱热爱世俗生活并能深入其中,又能凭借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对生活进行思考。在《陶庵梦忆》一书中,他通过对市井"俗人"的描写表达了物性自遂的人格理想;通过对日常事物的品评标榜了思致文理的生活艺术观;同时把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自然渗透到作品中,形成了融会贯通的文字风格,使其散文展现出外俗内雅、俗中见雅的独特艺术趣味,也体现了他对自身人格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6.
彭匈散文的幽默特色表现为一种学者高层次品味的“雅”和天性温厚所体现出来的浑然本色。这种“雅”“趣”兼具的美,受惠于梁实秋幽默散文学者加绅士的雅隽风格和丰子恺幽默散文的率真品质。在当下消费文化泛滥,插科打诨的庸俗笑话横行的语境中,其散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8.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载道”的阐释中,都形成了许多共性和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余光中为两岸著名学者、散文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了平庸,创造了神奇,成为20世纪两岸散文的亮点。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散文的成就,又代表了散文的高度。本文通过二者散文在文化态度等诸方面特点的比照分析,凸现二余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文史学地位,并力求从二者的创作心态、风貌中揭示两岸散文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意义的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着《文化苦旅》的出版,余秋雨先生横空出世,一举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散文大家。同时,学术界对他为人为文的批判和非议也接踵而至,措辞之尖锐,火气之猛烈,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余秋雨现象"。本文将从余文的优点、不足及其文学价值等三方面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的"大历史文化散文"在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散文大都从"文化"的视角写人状物,寄托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散文语言追求典雅,议论、描写、抒情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几乎不变的感伤情调。但由于这种感伤没有抵达历史的复杂真实,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想象,因而不免让人感到矫情。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求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本文就其散文的这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独树一帜,本文拟从其散文创作概况、艺术特征、散文思想及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浅研究.以便于更好地阅读和把握其散文,也求能为新世纪散文创作作出一点点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作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陈忠实在闲话桑麻中传达出了他的西部乡土散文语言淳朴浑厚的风格。《陈忠实散文选译》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译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味”。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译者通过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等翻译转换技巧跳出了陈忠实散文这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展示了“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发现余秋雨散文的艺术贡献在于彰显了主体意识.强调主体精神,其语言在审美与审智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在创作中大胆采用了其它文体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体裁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由于体裁审美方面的模糊性而呈现独特的景观,获得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这种模糊性表现得亦尤为明显。余秋雨把戏剧创作的手法融入散文的写作中,从而在散文文本中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剧场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散文的实质是倡导独特的价值取向,彰显对历史进步观的认可甚至推崇,他对历史人物的阐释和判断标准发生了根本的位移,他的作品解构了传统观念中某些含有神权、专制、愚昧成分的观念,并试图延续肇始于鲁迅"拯救国民性"的命题,完成知识分子世纪性精神引渡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他首次将商人阶层纳入散文创作视野,这是散文题材的一次重要开拓和创新。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因其价值取向,堪称是一把烛照历史,扫荡神权、专制、愚昧阴霾的思想炬火。  相似文献   

18.
名人写书是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景观,这种打着大众化散文的旗号。掀起的“散文热”现象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从中国散文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来看,名人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无法达到精品散文的高度。从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来看,具有广阔市场的大众消费文化契合了当代审美文化中名人自传体散文的走向。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要持包容甚至是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从英汉散文语篇结构形式、文体风格以及语言特征等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国散文家奥立弗的《民族偏见》的两篇中译文一金衡山(1995)和杨自伍(1996)进行评析。研究发现,这两篇中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存在较大“偏离”,且有几处不符合逻辑推理和汉语表达习惯。从而阐明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语篇的结构和连贯性,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复兴是由挽悼散文发端的,这是由泪水孕育而成的悲歌。继之,以反映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的文化散文逐渐兴起。90年代,出现了以弘扬民族传统及人文精神的“大散文”,自此以后。散文创作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倾向,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