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2.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向来是文学翻译中被谈论最多、亦最难琢磨的领域。通过自建微型语料库,以唐诗《春晓》的五个英译本为语料,使用 Wordsmith4软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论,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以期对诗歌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08,(2):81-81
闻一多曾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拥有一种"建筑美",而在建筑师眼中,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曲流动的歌。在这本《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中,收录了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形式的理解与感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自由随性的创作态度,充分表现了诗歌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考察其语言的特质和特性,揭示了其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挖掘了其对白话文发展和白话文语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霆 《洛阳师专学报》1991,(1):57-64,54
闻一多、徐志摩新诗都富有音乐美,但其诗体风格差异较大,从声韵节奏上说,这是因为闻一多新诗体现的是音组连续排列的韵律节奏,而徐志摩的新诗体现的是意顿对应排列的旋律节奏,本文运用节奏理论,结合创作,具体论证了闻、徐诗律论的差异,提出了新诗两种节奏体系的见解,并对它们的价值和前途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诗学不仅包括现代格律诗理论,而且也包括对自由诗的观照,他的新诗“创格”理论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闻一多在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诗论中,既大力提倡格律诗,也不否定自由诗的存在价值;闻一多将诗美分为内的原素和外的原素,其价“声”的理论的诗学意义最为重要;闻一多关于诗歌表达中的限制与自由的见解,是对诗歌而且也是对艺术媒介学的深刻创见,同时对现代格律诗、自由诗的建设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往论者多从徐志摩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影响论其思想和艺术观,却忽略了作为中国文人的徐志摩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潜移默化。该文拟从其散文、诗所流露出的美学倾向,揭示老庄是学对徐志摩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崇尚自然和真感情,向往高洁的人格理想和大美的自由意志,他把说“话”作为通于“道”的方法,擅长用“向日梦”、“暝想”来描写景物,营造了空灵飞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认为,《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舟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事实上,《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不仅以诗作表达了“浪漫的爱”的人生理想,也表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他的一生始终怀有一颗积极入世之心,并以诗作来抒写对于社会贫困、人类苦难的人道主义悲悯,表达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这也使得徐志摩诗歌“爱”的主题具有了博大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闻一多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闻一多对诗歌主体性的认知和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7.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是诗人 ,也是学者 ,《唐诗杂论》是他在唐诗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一组文学评论文章。他用富于诗趣的诗歌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形成独特的论文风格。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讲究格律和修辞 ,他的论文也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 ,具有均衡美、变化美、联系美、侧重美四者统一的修辞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李晋荃,王希杰一、引言日本学者加藤阿幸女士在她的专著《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性和音乐性》中分析了诗人徐志摩的一些独特的中译名,如:“翡冷翠”(Firenze)①,徐志摩把“斐”改为“翡”,可能想以翡翠的绿色光辉来赞美佛洛伦。因为据传说,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