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分析东太湖盲目发展围网养殖带来湖泊的水质污染、沼泽化等环境问题.对围网养殖的定位研究表明,湖泊不同的围网养殖类型和格局,其单位面积和产量产生的污染负荷量差异显著;指出东太湖污染总体源自于湖区沿岸的池塘污水和湖泊内部的养殖;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必须明确东太湖的功能定位、减少污染源、科学调控、合理放养.同时应加强对水生植被的保护,完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湖泊生物多样性,恢复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近30年来湖泊的水域面积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期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ETM),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水域面积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总水域面积,在1971-1988年减少了2 544.51km2 ,1988-2000年减少了1 151.97km2.湖泊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围湖利用是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很多城市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型湖泊透明度低,抑制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并严重污染环境。湖泊中的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保护水生植被成为了湖泊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文章在对莫愁湖水生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恢复技术和管理策略建议,为类似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湖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0—2019年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近40 a的水文和气象数据,综合最大似然、空间质心模型、小波连续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太湖水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水位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0 a来太湖水生植被总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大幅增加、又小幅减少的趋势,动态相对指标为217.50%.沉水植物在总植被面积中占比最大,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340.59 km2;浮水植物面积波动较明显,波动范围为1.32%~19.74%;2014年挺水植物面积达到最低值,为13.35 km2,面积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1980—2019年,太湖水生植被群落空间分布向湖区西北部偏移,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空间质心整体向湖区西北方向分别移动11.45、25.19、7.01 km,偏移方向分别为北偏西39.74°、6.32°、69.88°.3)近40 a来太湖年均水位呈上升趋势,水位变化的主周期为28 a,经历2次丰枯转换,今后将逐渐进入丰水期;年降雨量、年均温、年日照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波动.4)太湖水位周期变化对于水生植被影响较为明显,沉水植物面积与年均水位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气象因子与植被面积变化相关性较弱,但是风向对于水生植被迁移影响较大,除此之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太湖水生植被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被时空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参考,对于太湖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洪湖大面积围网养殖对水生植被破坏严重,为探讨洪湖养殖区水生植被恢复策略,在一个典型的养殖区域内进行了水生植被常规调查、水质调查、种子库调查、自然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鱼类密度过大是水生植被退化主要原因和水生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水质不是关键的限制因子.(2)养殖区种子库水生植物14种,平均密度为467±345 ind/m2.(3)养殖区现场2种自然恢复试验分别有5种、14种水生植物得到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湖养殖区现有水质条件下,仅通过严格控制草食性鱼类的密度,水生植被即可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6.
生态恢复前后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借助RS和GIS技术,研究了2005年~2010年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和类型转换,以探讨生态恢复工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湖泊和草甸面积大幅增加,菜地和旱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沼泽、草甸、林地向湖泊转化和菜地、旱地向草甸转化.大九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湿地类型和面积有所增加,湿地景观得到一定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针对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的现状,需要加强对泥炭藓沼泽湿地的恢复和保护,规范对泥炭藓湿地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行为,最终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择2000年8月1日和2010年8月20日两期TM遥感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2000历史影像对分类进行纠正。综合运用谱间关系法和阈值法来提取湖北黄冈市域湖泊水体的面积;利用谢高地专家知识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中的单位湖泊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通过插值模型将2002年和2007年两个时间节点价值订正到2000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节点。研究表明,在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湖北黄冈市域的湖泊面积由2000年的9.5×103hm2减少到2010年的6.6×103hm2,相应的其生态服务价值也由2000年的5.5×108元减少到2010年的1.4×108元。针对这一问题,为了遏制湖北黄冈市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态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官少飞 《江西科学》1991,9(1):45-53
江西省位于北纬24°29'14"—30°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境内湖泊水域面积5837km~2.本文列出了江西省湖泊较常见的34科58属112种水生植物名录;阐述了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剖析了江西省湖泊20个有代表性的群落类型;最后列出了湖泊水生植被的10大利用途径,并对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2000-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取决于景观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系统又主要受其自身稳定性和外来干扰度的影响。笔者从受干扰度和自身稳定性两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综合评价安徽省近10 a的景观生态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为一等(稳定)的面积比例只减少了0.84%,景观生态质量为三等(不稳定)的面积比例也只增加了0.54%;而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为一等的面积比例减少了2.46%,三等的面积比例则增加了4.33%。研究表明:安徽省的景观生态质量自2000—2005年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处于较稳定状态;而2005—2010年间,景观生态质量则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水生植被作为浅水湖泊的重要组成,其丰度和盖度变化影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卫星遥感技术是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类群时空监测的有效手段,决策树是目前主流的水生植被遥感分类方法。但决策树中分类特征的阈值大多是通过与影像同步的大量实测样点训练确定,对于缺少实测样点的影像,难以获取准确阈值,成为水生植被类群分布历史重建的瓶颈。基于HJCCD影像数据,获取洪泽湖水生植被类群敏感光谱特征图像的直方图,结合高斯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斯拟合的水生植被遥感分类阈值计算方法,计算得到分类特征的阈值并建立决策树,开展洪泽湖的水生植被类群提取,分类总体精度为84%,Kappa系数为76%.该方法可实现缺少同步实测样点时,水生植被分类特征阈值的准确、自动化计算,为浅水湖泊的水生植被分布的历史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进而可对湖泊高效管理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Many lakes of China a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freshwater lakes, and their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water system and anthropic activity. In the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intensi…  相似文献   

12.
洪湖的水资源与水位调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洪湖作为四湖流域内的主要调蓄型湖泊,是长江中游的主要分蓄洪区之一,具有调蓄、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给水等多项功能。由于近年来洪湖资源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洪湖的水资源状况呈现恶化趋势。本文依据洪湖多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江湖水位关系,评价了洪湖的水资源现状,提出了洪湖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猫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洞庭湖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间洼地湖泊、沼泽形成。魏晋以来,特别是长江分流入洞庭,导致了洞庭湖的迅速扩张,19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泥沙入洞庭湖及人类围垦,使洞庭湖迅速淤浅,湖泊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湖泊主要指位于建成区及其邻近正在非农化地区中的湖泊,也包括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点状展布的卫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湖泊.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提出了武汉市湖泊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指出武汉市城市湖泊众多,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认为它们的形成演化、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城市化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明代以来武汉市湖泊变化最为显著.提出了合理永续利用湖泊资源、发展湖泊经济、建设“湖城武汉”、加大湖泊保护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泊面积和水位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利用LEGOS HYDROWEB提供的湖泊信息数据,对青藏高原1993~2014年21年间63个典型湖泊的水位变化,以及其中59个湖泊的面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根据变化趋势将湖泊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并在这三种类型的湖泊中分别选取两个典型湖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3个湖泊中水位增长型湖泊42个,稳定型湖泊12个,衰退型9个;59个湖泊中面积增长型湖泊32个,稳定型19个,衰退型8个。对于增长型湖泊而言,水位和面积增长最大是Ziling湖,分别增长了10.90 m和361.72 km~2;衰退型湖泊中水位和面积衰退趋势最大的是Yamzho-yumco湖,分别减少了2.29 m和28.65 km2。高原内陆水体的水位和面积的动态变化对研究气候演变和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解析沉积物粒度分布对沉积物物源和水动力的响应,并为浅水湖泊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提供支撑。利用激光法对里下河地区4个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浅水湖泊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随深度增加而减小;(b)面积大的湖泊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垂向分布差异较大;(c)面积大且宽的湖泊中的砂粒搬运作用强于面积小且窄的湖泊;(d)对于面积较大的湖泊,湖心区砂粒含量高于湖泊周边区域;(e)粒径的三角分布图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颗粒大多落入壤粒和砂粒的范畴,表明研究区湖泊水动力活动较强;(f)风浪扰动较大的九龙口沉积物垂向分布连续性较差;(g)蜈蚣湖和得胜湖沉积物平均粒径垂向分布变化不大,表明其水动力条件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调查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对枯水期洪湖地区湖泊、渠道水位与长江水位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其枯水期的月平均水位、年际变化情况及典型年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18.
Lake level and area variations are sensitive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and can be used to indirectly estimate water balances of lakes. In this study, 10 of the largest lakes in China, ~1000 km2 or larger, a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lake level and area derived respectively from ICESat and Landsat data recorded between 2003 and 2009. The time series of lake level and area of Selin Co, Nam Co, and Qinghai Lak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Xingkai Lake in northeastern China exhibit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Selin Co showing the fastest rise in lake level (0.69 m/a), area (32.59 km2/a), and volume (1.25 km3/a) among the 10 examined lakes. Bosten and Hulun lake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show a decline in both lake level and area, with Bosten Lake showing the largest decrease in lake level (?0.43 m/a) and Hulun Lake showing the largest area shrinkage (?35.56 km2/a). However, Dongting, Poyang, Taihu, and Hongze lakes i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resent seasonal variability without any apparent tendencies. The lake level and area show strong correlations for Selin Co, Nam Co, Qinghai, Poyang, Hulun, and Bosten lakes (R 2 >0.80) and for Taihu, Hongze, and Xingkai lakes (~0.70) and weak correlation for East Dongting Lake (0.37). The lake level changes and water volume changes a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for all lakes (R 2 > 0.98). Water balances of the 10 lakes are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both lake level and area changes, with Selin Co, Nam Co, Qinghai, and Xingkai lakes showing positive water budgets of 9.08, 4.07, 2.88, and 1.09 km3, respectively. Bosten and Hulun lakes show negative budgets of ?3.01 and ?4.73 km3, respectively, and the four lak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show no obvious variations.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lake level and area changes in these four lakes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could serve as a fast and effective tool for estimating lake water balance.  相似文献   

19.
基于SMMI的红碱淖湖区面积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在当地气候的调节、水资源的平衡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2000~2014年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13Q1为数据源,在提取NIR和Red波段反射率的基础上,利用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MMI)提取红碱淖年内和年际面积数据,并对其15 a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碱淖面积年内变化规律为每年4月开始缓慢增大,至7月~8月间达到最大,而后逐渐减小;红碱淖湖区面积总体呈线性减少趋势(R~2=0.884 7),由2000年的49.63 km~2减小到2014年的31.88 km~2,变化率为36%,平均缩减速度为1.18 km~2/a。相比较气象因子而言,人类活动是影响红碱淖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以其存在世界上最高的沙山以及约100个湖泊而著称.现今湖面海拔一般为1 150~1 200m,前人研究认为在过去3万年以来的某些时期存在更高的湖面.假设沙丘洼地的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可以根据现今湖泊洼地的三维形态来模拟高湖面时期的湖泊群分布特征和总面积.以9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基础,对若干典型洼地等高面面积随高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可以用幂函数和多项式2种非线性方程模拟.多数情况下需要多项式,但一般只要达到3阶就可以精确拟合.对于湖泊洼地,由于很少有湖水最大深度的数据,湖底最低高程往往是未知的.利用湖面以上的等高面数据建立拟合程度最佳的非线性函数可以反推最低高程,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这一点对恢复历史上的高湖面形态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