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静昕 《科技咨询导报》2009,(27):185-185,187
结合自然辨证法中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了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评价方法及实现途径。认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创新性和生态稳定性的统一;科技进步是是既要发展当代经济又要放眼未来的技术进步,是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技术进步。建立科学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及发展模式,它是在反省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错误的基础上,研究和发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且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撑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有力保障。该文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科技创新的意义及作用,粗提出建立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模型,把经过该评价系统模型筛选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波 《科技资讯》2006,(33):237-237
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加合理地同步体现为全民共同的福利。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经济与技术模式,它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色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洋县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绿色产业具有较好的自然优势。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就培植和发展绿色产业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全面协调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走过了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到生态、社会的可持续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全面协调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要求。全面协调要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相协调。在全面协调框架下可持续发展方式必须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制度创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以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区域间要素流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以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实施的重大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既包含过程又包含目标.如果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来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综合调控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以期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而且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范畴是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范畴是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即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安全,这三大目标综合起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性、整体性、公平性和安全性,也是人类满足需求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按照国家21世纪议程的要求,以经济社会综合最优目标,努力创造经济与生态,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环境。必须通过加强区域内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开发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城镇住宅及环境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减少防灾能力等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区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它将许多自然能源有机地导入住宅,使人在自然状态里选择连通自然的门径。因此生态住宅的建设,是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授放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首先必须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加合理地同步体现为全民共同的福利。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经济与技术模式,它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面对西部地区某些自然优势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建立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综合决策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刘磊珂  胡蝶 《科技资讯》2006,(24):39-39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密集型支柱产业,面对着生活、生产用电的强劲需求,面对着资源、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审视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区可持续农业与景观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农业是由“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及农村经济领域体现,它强调生态上健康、经济上有活力、社会能接受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景观生态构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山区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功能和结构,并概括了四类景观生态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何钊  王艳 《汉中科技》2011,(2):56-58
本文从建设生态汉中入手,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理论为导向,提出要实现汉中在陕南的率先突破发展,必须走“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生态经济之路。客观阐述了汉中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从推进生态工作机制、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方面,提出了建设和保护生态汉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从宏观上看,经济增长是指短期的经济活动,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运动,核心是各种生产活动,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中长期的经济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运动多次周而复始的循环。要又好又快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因此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够的,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断转变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重点对宁东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社会带来的影响因素和社会效益贡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宁东煤炭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了宁东煤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和资源、经济与环境子系统的关系,提出了实现宁东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总结出宁东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应是矿区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持矿区经济得到延续和发展,通过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建立宁东生态工业园区,最终使矿区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塑社会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建立和改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社会各主体积极能动地互构,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砀山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砀山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科技指导,开展生态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对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对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度的综合评价,得出生态农业建设推动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基本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改变传统世界观,树立生态世界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持久健康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任金旺 《太原科技》2003,(6):58-58,60
对阳曲县侯村乡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自然、经济、土地利用状况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林业建设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土地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的任务和措施,以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环境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面向新世纪环境教育的主题。本文在回顾了国际环境教育历史后,着重探讨了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必要性进行环境教育,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