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荀子所处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后期,荀子在批判地继承诸子百家的同时,取百家之所长,解百家之所“蔽”,又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论证了自然之“天”,形成了较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并不是有意志的“神”,“列星随旋,日月递烟”,都有它自身所遵循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它与人的福祸吉凶没有任何的直接或必然的联系。“星之队(通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相似文献   

2.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苟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概述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所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荀子以其“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立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为人们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上的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地球表面已经没有了纯自然的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日益加剧,各种资源消耗倍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基础正在逐渐衰竭和贫化,人类对更为美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此时也,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价一下荀子的人地观很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荀子的人地观,基本上就是他的有机自然观,是他的“天人关系”。因为荀子的所谓“天”,大致可以说就是自然界,只不过有时还包括日月、星辰而已,且现代人地观所讲的地,也不是《荀子》书中那种只是“载万物”的地皮,而是指地理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表层上的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故此“地”与彼“天”在多数场合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前史学界对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先秦道家的思想演变来探讨庄子的哲学性质.一、道家思想由老子创始由庄子集大成我们后人要追寻道家思想的开山祖师,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不过,最后还不能不找到老子,肯定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并把“道”看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所以在分析道家思想时,就以老子为始点,以庄子为终点,从先秦道家的思想发展中,看清庄子在那时所居的重要地位.道家学说到庄子才集大成,正如儒家学说到荀子才集大成,法家学说到韩非子才集大成一样,乃是战国末期封建政治经济统一趋势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道家从老子到庄子还有其中间环节,根据《庄子·天下》记载,道家内部似乎有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以及环渊、老聃三派之分,而最后才为庄子.庄子俨然以直接继承老聃即他所向往的“古之博大真人”①自命.可见,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两派在思想上是对庄子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8.
“性恶”是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往学界大都从“恶”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和分析荀子之“性恶”,本文则另辟蹊径,从“性”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和分析荀子之“性恶”,通过对“‘性’训作什么?”、“‘性’指什么?”以及“‘性’怎么样?”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揭示出荀子“性恶”的实质乃是性“离朴”而恶和性“纵欲”而恶,同时更指出了荀子的“性恶”并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性恶”中本具自觉向善的倾向和向善的能力,也就是说,荀子的“性恶”是一种积极的“恶”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恶”,正是基于此,所以荀子才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  相似文献   

9.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有各自十分迥异的特色。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都突出了"天"的客观性,不同的是庄子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而荀子走向"天人之分"。比较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可以看出庄子道家立场和荀子儒家立场的不同,"天人观"的差异反映出庄子与荀子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美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深刻地触及了文艺审美活动的特征.文章以此为基础,辨析了庄子“言”、“意”关系的基本内涵,进而探讨了文学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及特点,最后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语言的四个特征:情感性、意象性、非逻辑推理性及多义性.  相似文献   

14.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5.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天人观是老庄思想的核心问题.天人合道、以人法天与天人混同、天而不人分别是老子庄子天人观的基本内涵.与此相关,老庄对其天人观的文学呈现也各有特点.大略而言,老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哲理品格与诗性感悟色彩,庄子的特点则是人物形象的系列化、理念化与寓言化.  相似文献   

17.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8.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明代浪漫主义的审美个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反对理性的哲学主流而强调感性;他们都反对刻意为善的美学主流而强调真、强调自然;相较于由人组成的社会,他们都更关注个体的人。庄子强调“以人合天”,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则把人本身提升到了第一位,二者在审美个性中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论景观赏析中的审美移情问题①姜晓红《庄子·秋水》篇里有一段十分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对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我们知觉外物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