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体育生态观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传统养生文化蕴涵着生态体育几大构成要素,传统养生文化同现代体育生态观的融合是现代体育和谐与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能够把体育生态理念推向社会,进而演变成人们的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2.
从瑜伽冥想的健身形式入手,结合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精髓,对瑜伽冥想的养生思想内涵进行了探析.认为瑜伽冥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入定养生思想、气-元论思想、天人合一养生观以及动静适宜、形神同养思想.  相似文献   

3.
侯伟 《科技资讯》2006,(23):133-134
随着公安系统大练兵的开展,提出了“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要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体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体育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警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通过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分析,功能论证,对传统体育养生进入警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分析、评价太极拳文化的思想渊源、养生价值以及太极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把太极拳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于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道教养生理念,追溯道教养生文化内涵,为当今大众养生保健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道教养生文化所蕴含的"道""理""术"思想为依据展开分析,以强身健体的体育视觉归纳总结道教养生理念的深刻内涵。结果道教修炼养生以体魄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其养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奠定了道教养生理念的文化背景,是促进形成中华传统体育基本框架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道教的养生理念丰富而深刻,其赐予人的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让人领略生命的价值在于返璞归真。探索适合现代中国人的养生模式,可以从道教养生文化中汲取精华,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对现代体育具有互补、修正等作用。分析了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柳杨 《科技资讯》2013,(15):206-207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健身方法。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与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大学校园,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的锻炼身体,获得独立开展养生运动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锻炼的生活习惯,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校开设体育养生课程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进行传承和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多所高校开设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现状进行梳理,为传统体育养生学进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唐国梁 《科技信息》2012,(30):220-220
《周易》中的"象"思维模型,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深远和重大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养生文化的发展。本文从观物取象、阴阳、五行思维模型分别探讨了思维模型对中国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8年以来.李锦记集团通过在调味品方面的杰出成就,展现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无穷民族生命力的中华老字号形象。在胜利实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的使命之后,李锦记将目光聚焦于中草药健康产业,由南方李锦记勇敢地挑起中华中草药养生文化伟大复兴的重任。 作为振兴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扛旗者,南方李锦记有幸生在了巨人的背上,却又脚踏实地,从头开始,在品质、责任、理念、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实践着李锦记118年所秉承的务实诚信、思利及人、永远创业的理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保护日显重要。瑶族文化的维系与发展依托诸多传承机制。本文从语言文字入手,探讨其在瑶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国当代学格局,认为中国当代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流化一语独自到主流化、精英化、边缘化、大众化杂语喧哗的过程,呈现出各种学形态之间热烈对话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作为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曾国藩能抛弃“天朝上国”盲目虚骄之情,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徐图自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国正处于“崛起”扣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于是,产生了“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提法。维护扣发展自己民族音乐风格的特色是“新世纪中华乐派”的目的。对“新世纪中华乐派”是否包含着中国声乐教育或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等基本问题提出了疑问与思考.意在更明确“新世纪中华乐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时代及其社会特征使当前中国文学的形态和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是文学功能的某种变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文化等文化生态下,我们更应关注文学价值和文学性问题,引导和坚守文学独特的美与韵致.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伴随着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文化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现立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探讨网络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策略,提出如下三点:(1)根据网络时代各国文化相互开放的情况,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2)为了保持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在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应坚持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创新;(3)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信息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语言问题,应在强调中文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重视英语等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民族基础的民俗,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起到维系文化系统的作用,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历史的进展表明,民俗在影响文化人格、规范文化行为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中产生了带有类型性的文化成果——习俗。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调节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对传统习俗已经作了一定的扬弃,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加以继承,仍然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