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语义理解是在翻译表达过程中首先遇到并应当处理好的一个重要方面。译者正确把握词的语义特征,有利于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充分展现原作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因其翻译对象——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翻译原作品,造成译作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原作,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但应该有"度"。本文重点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哪些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7.
隐含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衔接手段,其蕴含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提出了挑战。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指出文学作品中隐含意义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进而结合实例提出隐含意义的翻译原则:尽量传达原作的特色,即原作中的隐含衔接;不要使译文读者误解,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最后指出其翻译策略:保留原文衔接手段、明示法和消除法。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杀手》的四种中译本,从信于内容、达于其分、切合风格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信、达、切的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洋味"和异域风情,使译文忠实通顺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思想,注重文化因素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风格起源及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言语风格。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具体分析了《红与黑》的风格,并选取典型例句从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三方面详细探讨了《红与黑》三个汉语译本在风格翻译上的得失。指出从风格的语言形式标记入手可以帮助译者有效地识别原文的风格特征,但要透彻理解并翻译原文的风格还必须关注风格的非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教学,实则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鉴赏品析的审美过程。本文依据接受美学原理并遵循文学鉴赏的自身规律,从赏析式教学法的角度,就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及点拨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联想等问题,联系教学实际和具体作品进行了阐述。肯定并强调只有运用赏析式教学,学生才有可能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文学形象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鉴赏感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二、三十年代 ,散文文体开始走向成熟 ,众多流派、作家群体的出现使散文创作走向多元化。开明书店的散文作家群的创作风格独特且富有教育功能。本文着重探讨“开明”一派散文作家的创作。首先关注其散文审美趣味和文体风格的特点 ,并对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丐尊四位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其次 ,文章着眼于“开明”散文的教育作用。从题材的“日常化” ,作品独特的人格感化、道德教化和审美陶冶作用及语言的明白如话、章体结构的严谨、易于模仿等特点阐述“开明”散文教育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对待文学的态度较为圆融通达,论文切于实而重于情,提出了文质兼备、宗经复古、范围一气、风格多样等新的文学范式,这对扫清宋初文弊,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地位却有越来越低的倾向。这种现象是由经济制约、政策影响、读者兴趣转移、译文质量总体下降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造成的。鉴于翻译文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必要振兴文学翻译,提高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地位。这一任务需要学术领导层政策的支持、出版社和发行商的大力合作以及文学翻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之后的湘乡派与儒家道统、文统日渐疏远,以薛福成最为显著。薛福成的散文脱出桐城派的巢穴,以自由畅达的文字比较中西文明,论证除弊兴利的救国方略,启迪了晚清维新志士,推动了新文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用功能文体学构建出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个模式和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证明此模式应用于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理论上,功能文体学的文体观非常全面(风格是前景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突出的功能当中;篇章是风格分析的单位等等),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翻译者获得对原文风格更为充分的识别和理解,并通过在译文中做到功能对等而达到完美的风格对等。因此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的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基础,并能为风格分析和翻译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模式。三个例子是对理论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