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晔菲 《科技资讯》2012,(10):134-134
针对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直流设备进行远程监控,本文提出了一种经济实用型的解决方案。它利用站内必备的电话通道,实现直流屏设备运行状态的远程监视、远程遥控调节操作以及设备运行历史查询和异常情况上报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工业以太网、光纤、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和WinCC组态软件研发高炉环保除尘多站集中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Win2000/Winxp环境下运行,分为设备层、控制层和监控管理层,能够多站集中监控和信息化管理钢铁行业的高炉清灰除尘装置,实现对现场环保除尘设备的远程操作、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到供热系统中,并对供热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到准确的把握。方便我们对集中供暖的情况作进行整体的把控,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对供暖设施实施操作,保证供热的效果,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李娟 《科技资讯》2010,(32):46-46
本文主要探讨了远程监控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近年来现代通信和远程监控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水利监控也成为水利工程运行中的一大重点,远程监控技术具备设备简单、便于安装、兼容性强、便于管理;操作简单、便于使用等一列有点,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GPRS无线网络对远程换热站的实时监控是换热站监控系统的核心工作,针对目前网络通讯中单CPU多线程数据传输出现的数据丢包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OCP技术的通信模型,该模型对原有的模型进行改进,将多CPU多线程的数据传输方法融入系统传输结构中,实现了对网络通讯的优化,同时克服了Socket网络编程中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弊端,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达到了进一步减少数据包丢失的目的.经过实验证明基于IOCP技术的换热站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据包的丢失,提高换热站监控系统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6.
热网汽水换热站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换热站的热效率,以青岛热力公司恩波热力站为对象,建立了基于传递函数的汽水换热站仿真模型。对通过调节蒸汽进汽阀门来控制供水温度的现有运行方式和通过调节疏水阀门控制供水温度的新运行方式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相同供水温度的前提下,新的运行方式可以提高蒸汽的利用率;在仿真实验条件下,换热器的热效率由95.49%提高到了96.13%,效率由34.7%提高到了35.9%。  相似文献   

7.
热网系统不平衡造成“近热远冷”;我们采取了从锅炉房到换热站、配热站的一次网的微机控制;而二次网则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及手动平衡阀进行调节的方案。采取了“分散细化调节,集中监测控制”的办法,在每个用户的单体入户全部安装了流量控制阀,从而保证整个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采暖热水由水力管网输送到各个换热站,再由换热站换热后,把热能输送到各个热用户,换热站的平稳、节能运行在供热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哈尔滨原马家沟机场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自动控制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为例,对自动控制在集中供热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多台液洗机控制系统的可视化管理程度,开发Win CC监控系统对多台液洗机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集中显示分散控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控制系统中,通过搭建虚拟专用网络通道,可进行网关到网关的点对点远程数据传输,实现工程师站对控制系统程序远程调试、维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孙屾 《天津科技》2023,(7):119-121
供热企业在经历了数字化建设后,物联网、人工智能、远程调节及平衡、无人值守换热站等技术广泛应用,为供热企业进入智慧化运行的新阶段提供了条件。概述供热企业数字化建设发展过程,以某传统供热企业为例,对供热企业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和未来智慧化建设方向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寒冷地区某高校集中供热系统建筑类型不一致、供热需求复杂、运行成本高等现状,提出了多建筑类型集中供热系统节能优化运行调节方法.根据对各类型建筑的供热需求分析和改进基本供热调节方程,分别提出基于室内区域特征温度的建筑分时、分区、分温控制方法和换热站变压差质-量动态调节方法,并于2016-2017年供暖季将调节方法运用于该高校某复杂集中供热系统的实时控制.运行结果表明,在满足供热需求的前提下,与2015-2016年供暖季相比,2016-2017年供暖季耗热量下降22.9%,用电量下降33.6%,证明了所提优化运行调节方法节能的有效性,可为复杂集中供热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设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交换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使维护人员通过同一操作终端,对电信网络的各种交换机设备进行集中监控,从而提高电信网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减少维护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人工巡检换热站数据更新不及时、智能化程度不高、设备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在充分考虑供热管网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需求的同时,为摆脱控制中心对办公地点的限制,开发了一种以Android智能手机为平台,基于LBS的换热站智能巡检系统.系统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对传统热网巡检监控平台加以改进,融入非接触式RFID智能卡密钥验证技术对移动终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论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设计,经实践验证:换热站智能巡检系统安全可靠,对提高巡检人员工作效率、保障热网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燕彦涛 《科技资讯》2010,(24):40-40
为适应设备管理网络化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选用DE-2200控制系统对天然气处理装置4台DPC-800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完成设备运行参数及运行状态集中就地显示和监控,实现机组运行平稳控制;通过DE-2200远程通讯系统将机组运行参数传送至装置监控室,开发利用监控系统TDC-3000的软件功能,实现远程监控及历史数据存储查询,为机组运行故障检查提供准确的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换热站换热特性的分析.设计了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案。采用温度-压力模糊串级控制方案控制二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缩短调节时间;利用变频调速技术进行补水定压的控制。降低能耗。采用组态软件编写了监控画面。该系统能够帮助运行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现场运行工况、调整运行参数.从而能有效提高整个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郑州市热力总公司所开发的本地及远程管网控制系统,它由智能化仪表控制,随外界气温变化按照设定的模式和运行曲线自动调节各热力站的供水流量、温度,同时还可以按照调度人员发布的指令实现远程控制。并且及时地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系统传递给调度中心,以利于了解运行状况。该调节系统投运后,管网均衡供热,热量消耗降低,并节约了人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对风电安装船升降过程的远程监控,本文以移动终端作为上位机,西门子S7-1200系列PLC作为下位机开发了风电安装船分布式升降监控系统.下位机PLC基于USS协议实现对现场变频器的控制,基于Modbus协议与现场数据采集模块通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下位机PLC负责对风电安装船升降过程的实时控制;上位机移动终端负责过程监视和人机交互,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移动终端对风电安装船升降过程远程监控.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TCP/IP协议进行通讯.系统试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能够满足风电安装船升降过程远程监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立红  郭宏亮 《科技信息》2012,(20):273-273
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过程中换热站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STEC2000模块化PAC为平台,设计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集数据,运用先进PID算法,采用相应的温度控制策略,实现对换热站热源的合理分配及自动化管理,以解决集中供热系统中人工调节存在的热源浪费、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严寒地区典型城市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分析二次输配管网及建筑本体的节能潜力.方法选择两家供热公司的两座换热站进行实地测试,对换热站、二次输配管网以及建筑本体3处节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采暖季的供暖能耗水平以及各节点处的能耗损失.通过与《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及《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进行对比,得出各节点处的节能潜力.结果两座换热站间的各节点处的节能潜力差异较大,换热站的补水量处于较高水平.建筑本体单位面积耗热量平均值为0.343 GJ/(m2·a),85.7%的建筑满足过量供热率,换热站的二次输配管网热损失在20%左右,换热站的供暖能耗平均值为0.37 GJ/(m2·a).结论科学评估非节能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和节能量,加强供热运行的管理水平,按需供热,制定合理的运行调节策略,可以挖掘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20.
水源井群无线网集中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19-120
介绍了水源井群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无线数传通信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水源井群、水塔及二级泵房的集中远程监视和控制功能。运行实践证明,系统达到了对水源井群的远程集中监控的目的,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