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学是正始年间流行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玄言诗和玄学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西晋玄学家追慕清谈风度,不重著述。东晋偏安江左,朝野苦闷,力追精神解脱,故玄风大畅。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成熟玄言诗的产生。东晋后期至刘宋时勃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逐渐取代玄言诗。玄学在南朝仍余脉不断,直至隋灭陈后,南北重新统一才告平息。玄言诗和玄学一前一后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3.
正始文人以"道"与"自然"为艺术之本体与本源。玄学的生活化,使得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交融成为可能。纵酒的行径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语。阮籍论艺术思维融汇了道家与玄学的思想因素,但此时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仍处于混而未分、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的状态。从两晋未以迄东晋,产生了山水画、山水诗和玄言诗。"以玄对山水"是东晋玄言文学兴盛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学话语。玄言诗人与陶渊明代表东晋诗坛,实现了玄学话语向文学话语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东晋以其门阀政治的格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形态发展完备的一个朝代。士族在各个方面都掌握着话语权,文学领域也深深烙印着士族的痕迹。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决定了玄学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也相应地导致了玄言诗在东晋流长久远。而且,玄言诗能够在东晋文坛上几乎一枝独秀,也与门阀政治格局下,政权的掌控者与文学话语权的掌控者合一这种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言诗与英国玄学诗同称为“玄”诗,在历史背景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入世,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发展情况的比较,使读者对二者的异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玄言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此领域研究论文专著不断面世,见仁见智,对玄言诗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和挖掘,这充分说明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重视。学界对玄言诗研究不断向纵深领域拓展延伸,在玄言诗是否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东晋末、刘宋初的诗坛上,陶渊明的诗歌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当时玄言诗和形式主义诗风甚嚣尘上,他不但以其创作实践打破了玄言诗的一统局面,而且不受时代风尚的束缚,能够以其作品的清新内容和朴素风格,与太康以来就已形成的繁缛雕琢的形式主义诗风分道扬镳。在那个历史时代里,陶诗是具有革新的进步意义的,他不愧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儒家思想出现衰(?)之趋,玄学得以形成与发展,这对文学独立自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试图通过玄学自我裂变,人的意识觉醒、魏晋士人放达任性诸方面阐述玄学与文学自觉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陶诗和玄言诗联系密切,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玄言诗中已经潜藏着田园诗的题材因子,陶渊明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玄言诗并非都是抽象说理,好的玄言诗也能表现一定的词趣,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产子,那田园诗也同样是玄言诗的爱儿.说山水与田园同出一源而两水分流,这并不是难以置信的梦呓.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陶渊明作品受玄学影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对玄理进行了意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马忠杰 《科技信息》2010,(21):I0215-I0216
名教与自然之辨,这是由魏晋玄学家用生命来践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时代辨题,本文重点探讨名教与自然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脉络,意图理清魏晋时代的士人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行为态度转变路径以及此玄学命题意义。笔者认为魏晋时代的士人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实为失败之举,只注玄远,不顾当下,实己脱离人之自我本然,一味地在自然之外追求自然实属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2.
古人对魏晋时期的玄言诗已有定评,评价不高。现在从哲学的文学表达视角和大量史料出发,力图较全面地探讨玄言诗的特点和利弊,以期对玄言诗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分析认为,玄言诗极化了文学的形而上性,所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的理性思考,所发之情是畅理之后的高情,因此可以说玄言诗是另一种诗缘情的产物。玄言诗的兴起是对两汉章句之学的反拨,对后来具有禅味的诗歌的出现有所启迪,所呈现的意境为后世知识分子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理性空间。然而,玄言诗毕竟限制了人对物的感觉,被山水诗所替代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3.
玄学是两汉经学的转化形态,玄学不玄,外玄内儒,其内在价值导向还在儒学。可从三个方面对玄学进行解读:政治层面上,玄学是名教遭黄巾起义冲击,统计阶层本身破坏,以及经学家自身的逾越而陷入危机后,魏晋名士们为挽救名教,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鹄的,援道入儒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哲学层面上,玄学是从两汉神学目的论转变为“有无本末之辨”的本体论,实现了哲学思维的转变与跃进,为现实统治进行本体论论证;价值层面上,玄学是魏晋名士试图从不同路径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使得郭璞诗中尚有的“坎 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5.
葛薇 《科技信息》2010,(29):I0263-I0263
晋宋之交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文人思想发生一次大的觉醒,积极主动对玄言诗进行改革。本文试图以“兰亭诗”为切入点和实例来揭示玄言诗向山水诗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山水文学的起源,大家常常会受到刘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话的影响,好象刘宋时庄老的玄言诗真的就告退了,到谢灵运的时代山水诗才正式兴旺、抬头的。我认为这句话并非全面对的,因为谢灵运诗中,不少都含有“庄老”的典故,有四分之一几乎是说理的。玄言诗在谢诗中并没有被抛弃。这恐怕是每个读谢灵运诗的人都有的感觉。至于说“山水方滋”,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道教对游仙诗和志怪小说的影响,佛教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魔术、绘画、雕塑、音乐的影响,则可以看到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胡汉文化分别在南北地区融合、发展,又生出了诸多差异,形成了南北文风与艺术的诸多不同,造就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玄学风行、道教佛教广泛传播的时代,而儒学则由“独尊”的峰巅跌下。不过,儒学因其本质上是服务于社会中现实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它在社会政治中所居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而且儒学在与佛、道的斗争和互融中继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显然受了玄言诗的影响,但其意义在于最终超越了玄言诗,具有了卓然独立的艺术品格。陶诗不仅富有哲思智慧,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陶诗"质直"、"田家语"的语言运用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生成是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殷商及其以前人对天地鬼神的畏惧时期,中国古典建筑具有亲悦鬼神的特征;在周及先秦两汉人对天地鬼神的敬而远之的时期,古典的园囿象天而建制,充满着趋吉避凶的功利主义理念;在魏晋以后的玄学对自然的“祛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制有了美的法则,形成了自己追求意境、追求幽曲的审美风格,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熟;在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对自然的彻底地祛魅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转向了西方几何化理性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