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再次。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新式教育之师资,清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次年,山东省巡抚周馥通令各府治、县治开办初级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泰安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原试院改建为初级师范学堂,学制五年;在泰安府官立中学堂内开办师范传习所,学制10个月。泰安县之初级师范学堂与师范传习所则附设于泰安县高等小学堂内。  相似文献   

3.
清末各省仿照《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来建立本省的法政学堂,以满足本省对法政人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法政人才的培养混乱,对当时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抡才教育,新式学堂则为培才教育。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官绅合办是兴办新式学堂所常用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几位朝廷大员讨论兴办学堂及改废科举的奏折中逐渐形成,内涵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于政府所颁布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清政府采用这一模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国家财力不足的考虑,二是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末女子教育的出现是伴随着外强中弱的刺激和御侮强国的呐喊而产生的,清政府迫于形势的压力颁布了女子教育章程,使女子教育有了合法地位。考察清末女子教育,可以看出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数少贵族化,地域分布不平衡;教育定位和教育程度低;学制不健全以及男女不同校使得女子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等方面。探讨清末女子教育的缺失,可以为今天的女性培养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1901年启动的清末教育改革,始终将教育普及作为发展新式教育的重要目标.清政府将教育普及提升到政治高度看待,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普及的文件,规定了学制年限、规范了课程设置.并且,清政府在学堂创办、师资培养、新教授法的推行、女子教育和文盲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迈出了教育普及的第一步,推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教会女学的兴办首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戊戌维新运动促成国人自办女学,留学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崔云霞 《科技信息》2014,(10):173-17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了缓慢的发展过程。学校体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多样,近代学校体育作用、目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有关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近代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得以建立,特别是体育师资培训制度的建立使学校体育的实施得到了保证。而各种形式和性质运动竞赛的举办为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体育学校的大量涌现及新学制的颁布使学校体育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癸卯学制》来阐析奉天实业学堂的有关情况及其创建的重要历史意义,从立法的角度说明奉天实业学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当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式学堂新办及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变化。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体制已经确立,但传统教育并未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学堂与私塾并存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吉林地区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