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单粒子翻转(SEU)试验是测试FPGA芯片抗单粒子翻转性能的重要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测试FPGA芯片抗单粒子翻转性能的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比对待测FPGA芯片输出数据序列和正确数据来判断是否发生数据翻转。如果发生数据翻转,则进一步统计翻转次数和翻转性质,从而能够较全面的测试FPGA芯片的抗单粒子翻转性能。运用该试验系统对某款FPGA芯片进行了单粒子翻转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该试验系统能够正确评估被测芯片的抗单粒子翻转性能。  相似文献   

2.
单粒子翻转(SEU)试验是测试FPGA芯片抗单粒子翻转性能的重要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测试FPGA芯片抗单粒子翻转性能的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比对待测FPGA芯片输出数据序列和正确数据来判断是否发生数据翻转.如果发生数据翻转,则进一步统计翻转次数和翻转性质,从而能够较全面的测试FPGA芯片的抗单粒子翻转性能.运用该试验系统对某款FPGA芯片进行了单粒子翻转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该试验系统能够正确评估被测芯片的抗单粒子翻转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性能,采用粒子滤波方法对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SC-FDE)进行信道估计.文中阐述了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及粒子滤波原理.在此基础之上,将粒子滤波的方法应用到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的信道估计中去,并且给出应用步骤.由于该方法不用添加训练序列,因此提高了传输效率,降低了系统开销.最后,将粒子滤波方法和已有信道估计方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提出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TMR的FPGA单粒子加固试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个可对基于静态随机存储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进行单粒子效应测试的系统.采用三模冗余和定时回读重配的方法对待测器件进行单粒子加固.测试电路为移位寄存器链,定时回读的间隔约为80 ms,测试时钟为10 MHz.在非辐照环境下先进行了单粒子翻转的仿真试验,获得系统基本参数后,在兰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了重离子单粒子效应辐照试验.试验芯片为商用FPGA,辐照试验增加单粒子闩锁监控,观察不同注量率下待测器件的加固效果.分析仿真试验与辐照试验结果,系统可正确实现加固与测试功能,也证明三模冗余技术结合回读重配方法能够提高FPGA芯片的单粒子加固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变分原理,首先证明在零温下,量子点系统和超导小颗粒系统的单粒子分布函数对于单粒子能量是非增的。然后利用Klein不等式证明,在非零温下,这一结论仍然正确。这些结果明确地显示,这一分布函数随单粒子能量的非增行为是由这些纳米系统的量子稳定性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变形重原子核中的准粒子谱的统计性质,发现对偶偶系统原来的单粒子谱的Wigner分布,由于考虑了对效应而被改变成准粒子的Wigner和Poison的混合分布,对奇系统对效应不能改变原来的单粒子谱的统计性质这就意味着对效应增强了大变形的偶偶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对为什么在232U,234U和236U中发现巨超形变态,而在奇系统中不能发现它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以Boost型转换器为例进行了DC-DC转换器对单粒子瞬态的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单粒子瞬态对环路响应的影响. 基于对环路敏感节点的分析,采用电路与系统级的片上自动检测方法及时获取单粒子能量,进而转化为动态补偿的参数,实现了对不同单粒子能量下的瞬态特性改善. 基于商用0.18 μm BCD工艺,完成了一款高可靠Boost型转换器电路设计、版图设计与物理验证. 实验结果显示,输入电压为2.9~4.5 V,输出电压为5.9~7.9 V,负载能力为55 mA,系统在单粒子瞬态效应的作用下,输出电压的最大波动不超过1 mV,抑制能力达到86.07%以上,能够抵抗LET=100 MeV·cm2/mg的单粒子轰击.   相似文献   

8.
通过增加一个NMOP、PMOS和一个电阻组成的单粒子瞬态抑制电路,设计了一种新的抗单粒子瞬态加固的偏置电路,该偏置电路具有较高抗单粒子瞬态能力.为了证实其抗单粒子能力,基于SIMC 130 nm CMOS工艺设计了传统的及提出的抗单粒子瞬态两种结构的偏置电路.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提出的加固偏置电路,由单粒子引起的瞬态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幅值分别减小了约80.6%和81.2%;同时增加的单粒子瞬态抑制电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消耗额外功耗,且所占用的芯片面积小,也没有引入额外的单粒子敏感结点.   相似文献   

9.
在二能级单粒子未知量子态的超空间传送方案和有控制者参与的受控二能级单粒子量子态超空间传送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一般情况和受控情况下二能级二粒子量子态的超空间传送,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结果.同时简要讨论了这2种情况下任意数目的二能级系统的任意未知量子态的超空间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0.
凹陷状胶体粒子的自组装具有独特的方向性和形状识别性,是最近几年自组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缺乏合适的实验模型系统,至今为止,大部分研究都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为了从实验上研究凹陷状胶体粒子的自组装现象,本文首次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两种单分散性的、具有不同数目凹陷的胶体粒子:单凹陷粒子和多凹陷粒子.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合成的凹陷粒子的形貌、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凹陷粒子为大小均一的微米级胶体粒子,表面光滑,在水溶液中能稳定分散,适合利用光学显微镜直观研究胶体凹陷粒子自组装.本文考察了单凹陷胶体粒子的方向性聚集组装和多凹陷粒子的特定识别性自组装现象.我们研究发现,在交变电场中,单凹陷粒子倾向于侧向移动,容易定向自组装成线性结构,使得该粒子在模拟碗状粒子凝聚态物理结构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另外,本文以多凹陷胶体粒子为"锁",聚苯乙烯圆球为"钥匙",研究了多凹陷粒子与圆球粒子的"锁-钥"自组装现象,展现了圆球粒子与凹陷粒子之间丰富的"锁-钥"自组装可能性,并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时温度格林函数方法讨论了具有层间耦合的蜂窝状晶格3/2和5/2混自旋亚铁磁Heisenberg系统全温区的磁性行为·讨论了晶体场单离子各向异性和层间耦合效应对系统磁矩、转变温度和补偿温度的影响·给出了子晶格磁矩和总磁矩在不同的晶体场单离子各向异性和层间耦合效应随温度变化曲线,系统的转变温度和补偿温度随晶体场单离子各向异性和层间耦合效应变化的相图·分析表明:系统存在多种磁矩曲线,当晶体场单离子各向异性和层间耦合超过最小值(D1min/J和J1min/J)后才会出现补偿现象,补偿温度随D1/J和J1/J的增大而减小,最后趋于不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变化磁场环境下,海森堡XXZ模型的热力学纠缠性质.通过计算,得出热力学纠缠度解析表达式,由模拟表明,系统纠缠度对变化的磁场、各向异性参数、温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为提高系统临界温度,给出了磁场强度范围和各向异性参数条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仪在室温和衬底温度为300 ℃的条件下制备Tb/Fe/Dy纳米多层膜,研究其磁性能和超磁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该纳米多层膜较TbDyFe单层膜有更明显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和更大的矫顽力.尽管纳米多层膜样品具有垂直各向异性,但仍具有超磁致伸缩性能.特别是衬底温度为300 ℃的纳米多层膜样品,具有Laves相结构的TbDyFe纳米晶体析出,使得低磁场下磁致伸缩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电阻率各向异性是影响煤储层电法勘探的重要因素,针对煤样复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参数评价,本文对焦作地区煤矿储层沿平行和垂直层理方向分别钻取了煤样,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测量得到了相应的复电阻率频谱。为了定量分析温度、压力对煤样复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影响,文中建立了煤样不同方向频散参数(界面极化频率、模值频散度、弛豫时间)与温度压力的对应关系,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与温度、压力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平行层理方向频散参数均与温度、压力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垂直层理方向频散参数的线性关系不如平行层理方向好;任意方向煤样频散与温度、压力的响应关系都可以用弛豫时间来定量评价;随温度增大各向异性系数增大,随压力增大各向异性系数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更精确的定量评价温度、压力对煤储层电各向异性的影响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旋分别为1/2及3/2的双层铁磁薄膜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变分累积展开的方法.考察了由自旋分别为1/2及3/2的两个铁磁单层膜组成的双层膜系统的自发磁化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在自旋为3/2单层的单粒子各向异性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获得了这种变化的特征行为.  相似文献   

16.
压强、分子运动论与相对论温度变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内涵与外延关系的一致性可以确立压强是Lorentz标量,由于实验室参考系中热力学系统各向异性,分子运动论关于温度的解释需作重新表述,其相对论形式也不再对称. Landsberg佯谬可以在引导功的框架内得到澄清,而温度的胀缩是由功热关系的不同界定标准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巷道围岩散热的非稳态导热、巷道形状不规则,介质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等特性,研究了用有限单元法未解巷道围岩温度场的原理,边界条件以及处理非均匀质和各向异性介质的方法。提出了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单元划分方法。依此原理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进行了实例计算,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温度场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Cu-Ni-Si系合金在不同固溶温度下第二相与织构对其平面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强度和伸长率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800℃固溶时,Cu'和S'为主织构,部分形变晶粒诱发少量Brass、Goss和{011}〈511〉取向的形成,使得合金各向异性减弱;高温固溶时(≥850℃),晶粒发生完全再结晶,Cu'和S'织构强度显著增加,Brass等织构减弱甚至消失,各向异性增强;850℃固溶时效后形成δ-Ni2Si析出相,并与基体满足[001]Cu//[110]δ,(010)Cu//(001)δ位向关系,温度进一步增加,第二相析出体积分数降低,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锂铁氧化体微粉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利用单畴颗粒矫顽力随温度变化关系计算了颗粒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结果发现,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大于锂铁氧体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  相似文献   

20.
Two-dimensional systems, such as ultrathin epitaxial films and superlattices, display magnetic properties distinct from bulk materials. A challenging aim of current research in magnetism is to explore structures of still lower dimensionality. As the dimensionality of a physical system is reduced, magnetic ordering tends to decrease as fluctuations become relatively more important. Spin lattice models predict that an infinite one-dimensional linear chain with short-range magnetic interactions spontaneously breaks up into segment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of the magnetization, thereby prohibiting long-range ferromagnetic order at a finite temperature. These models, however,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kinetic barriers to reaching equilibrium or interactions with the substrates that support the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Here we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both short- and long-range ferromagnetic order for one-dimensional monatomic chains of Co constructed on a Pt substrate. We find evidence that the monatomic chains consist of thermally fluctuating segments of 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 atoms which, below a threshold temperature, evolve into a ferromagnetic long-range-ordered state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anisotropy barriers. The Co cha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localized orbital moments and correspondingly large magnetic anisotropy energies compared to two-dimensional films and bulk 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