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子思在《中庸·第一章》中系统阐述了其中庸思想.结合先秦文献里“中庸”的基本字义、先秦学术普遍重视内业、《老子》对“中”的哲学意义之发掘和《中庸·第一章》文本来看,子思的中庸思想是儒家的内业之学.子思首先为“中庸”建立了人心性本有功能是无限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戒慎、恐惧和慎独的方法以修养心性,开发人性本具的创造性,赋予“中”、“和”以儒家式的含义,认为“中”是社会充满生机的根本,“和”是“中”由内到外展现的基本规则,只有“中”以“和”的方式表达出来、展现出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但经比较得出:周作人的“中庸”与传统的中庸略有不同,它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侧重的调和。受此影响,周作人的生活观带有明显的调和色彩。这种调和具体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表现为“自然地简易地生活”与“微妙地美地生活”的调和;其二表现为超越现实与不忘却现实的调和。  相似文献   

3.
马红梅  马艾 《奇闻怪事》2009,(10):97-98
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历代儒家的诠释,中庸思想变成为一个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道德哲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哲学传统。对现代的道德建设、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伟 《科技信息》2008,(34):172-173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庸思想“中常、中正”“时中、用中”和“中和、中道”的三方面含义,分析和探讨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仁礼合一”和“诚明合一”等四个特征,为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庸思想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人的问题与历史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的人,他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中.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作为“他的”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的统一体.是一种由“历史所创造”和“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者。人既接受现成的生活方式及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叉改造着这种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从而“创造”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6.
浅谈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知青小说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文坛的。就其自身而言 ,在艺术上具有“自叙传色彩”、“慷慨悲壮、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理性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忏悔意识”的特色 ,另外知青小说的各个作品在审美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这一方略的提出,对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科技创新,就其概念内涵而言,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有中央、地...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一封信中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来源于社会,又反过来给予社会以巨大的影响。鲁迅是按照他的文艺观进行创作的。他认为“文艺大慨由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见《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他生活在半封建  相似文献   

9.
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是一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道德说教的浓厚色彩.这种说教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思潮,辉映着欧洲启蒙运动的理念,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蒲柏在诗歌中提出“自然”、“理性”、“中庸”以及“秩序”的伦理道德观,并以“和谐”概念为基础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处处彰显出他对于这些伦理思想所蕴涵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庸”的讨论,在我国思想界由来已久,近年来的讨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但在讨论过程中,学者们的解释明晰在理却又见智见仁;观点各具洞见,但也不尽一致。为了使这一讨论广泛而持久地进行下去,从而取得意义更为重大的成果,我们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庸”的各种观点作一简单综述,以资读者。①关于“中庸”的涵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中庸”思想的涵义包括“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佳状态,什么是最好的事物以及怎样达到事物最佳状态的方法”。另一派观点认为,“中”与“庸”本不联  相似文献   

11.
论《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存在于后人对它永无止境的解释之中,《三国演义》亦如此。就其本质而言,该作品乃一“政治”小说,通过作所刻画的正面主人公的毁灭来确立一种永恒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且在“尊刘抑曹”这一政治主题的背后,透露的是一个时期内汉民族的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就其过程而言,艰难且曲折;就其内容来看,深邃且丰富;就其影响来说,重大且深远。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正值俄国社会处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的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当时俄国伟大的判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极大关注。他这个时期写出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就真实地再现了俄国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活风貌,提出了政治、经济、道德风尚、家庭关系、妇女地位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全国各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每一种版本都安排了“活动课”,并将作为必修课内容。“活动课”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不仅涉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而且涉及到课本以外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活动课与地方历史课程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把地方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活动课”的教学资源,使“活动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展示“活动课”的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据说,H城有位正在失恋的姑娘,连续看了《红楼梦》电影十多场——在放映此片期间,凡是她能看到的都看了。当她看完最后一场的时候,便在“再也看不到宝玉”的悲叹声中自杀了。类似事例,早已有之。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杭州有位姑娘,十分喜爱《红楼梦》,终于,也与林黛玉一样,经常咳嗽,日益消瘦下去。其父母认为是《红楼梦》害了她,便把这本书抛到火堆里去。当她看到《红楼梦》在熊熊的火焰中化为灰烬的时候,便不禁失声痛哭:“奈何烧煞我宝玉!”立即也就断了气。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历史上儒法两家的文艺作品亦不例外。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正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楚汉相争”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大风歌》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力量和精神面貌;而《垓下歌》则表现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进行复辟倒退的垂死挣扎和丑恶脸嘴。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学生"婚姻权利"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婚姻权利”却在长时期内成为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教育部最近修改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原《规定》中事实上的“禁婚”条款,使得大学生的“婚姻权利”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对此,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都应理性看待;同时,当普通高校学生这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维权。  相似文献   

19.
文献中有禹“娶于涂山”的记载,学者们一般认为该事件具有政治联姻或战争掠夺婚的性质.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而言,其不过是对五帝时期族外婚状况的反映罢了,并不具有政治或军事上的深意.另外,研究表明,合诸侯符瑞于名山是五帝时期成为部落联盟主的一项固定仪式.禹“合诸侯于涂山”体现了各部落对大禹的归顺,以及大禹对各部落酋长的节制.  相似文献   

20.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的本原物就是“火”。由于人们对“火”这个本原物的理解不同 ,因而便产生了对赫拉克利特哲学性质的争论。徐开来同志通过“火”与生命、“火”与“灵魂”这两个论据出发 ,得出赫拉克利特的“火”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混杂体 ,所以他的哲学是“二元论”。而笔者则认为 ,“火”不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结合 ;“火”与“灵魂”的替换使用没有改变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性质 ,因此赫拉克利特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不是二元论 ,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