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凯特·肖班以<觉醒>而闻名,大量象征与意象成分的运用构成了该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分别从岛屿、大海、鸟儿和房屋等几个象征成分入手,研究<觉醒>中的象征手法,进而再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性解放以及自我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王燕 《科技信息》2007,(28):1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写了一位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自由与理想而背叛传统,最终被大海淹没的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解析它。本文则从象征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男性人物的象征手法及其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治  彭凌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1):118-119,129
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盛行的年代正是肖班创作《觉醒》之时。自然主义的核心概念,诸如环境、本能等,与主人公爱德娜性欲觉醒等主题情景构成鲜明的对话态势。自然主义注重探究人的生理层面,这一理论内涵与《觉醒》描写女性欲望、反映女性生活等写实风格具有某种内在的对话关系。彼此丰富的对话内容也揭示了《觉醒》的自然主义内蕴。  相似文献   

4.
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红字》与《红楼梦》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比较,从象征的寓意、象征的意蕴境界、象征的把握等方面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区别优劣,可为研究与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比较《简·爱》、《情与仇》和《吕贝卡》的女性形象,阐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独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但丁在《神曲·地狱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丰富的宗教、道德、政治内涵。地狱作为负罪亡灵的囚禁之地,象征人类背离基督教信仰陷入的道德困境;为了杜绝罪恶,但丁创造了四种象征性形象,传达新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维吉尔为象征,重视知识、理性、荣誉的道德完善作用;以自身为象征,强调文学应表现真实的人性;以“孤舟”“苦难的旅舍”为象征,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以教皇尼古拉三世为象征,反对基督教会的腐败。丰富的象征意蕴使《地狱篇》成为《神曲》三篇中现实性最强烈、影响力最为深远、启迪最为深刻的篇目。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聂世营 《科技信息》2008,(3):261-261
本文以《伤逝》、《孤独者》等范文为例,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觉醒者”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稿是作者长篇论文《〈古船〉象征论》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洼狸镇对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模写——《古船》的整体象征”;第三部分是《古船》的“陌生化”处理;第四部分是“张炜象征手法演进的轨迹”。作者试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剖析《古船》扑朔迷离的象征天地,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11.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H·劳伦斯是英国 2 0世纪杰出的心理小说家。在《儿子与情人》、《虹》这两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在展示人物复杂心理状态 (包括意识、无意识精神活动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劳伦斯的小说在象征手法的应用上主要有三类 :细节性场景象征、意象象征、神话象征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在其小说《彼得·潘》中设置小仙子“叮叮铃”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她事实上象征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凝聚了儿童善恶交织的本性、特定时期儿童要求被关注的焦虑以及性别身份的自我发现等层面。书中的“永无乡之行”构建了一个成长仪式的结构模式。该书的意义不止于在文化转型期中“消解”了主流法则,更在于它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永别了,武器》中的动物与《圣经》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的“作为意象的象征”的象征理论和神话理论为基础,从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出发,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取材于自然中动物的象征运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探讨,挖掘隐藏于作品当中的丰富宗教内涵。通过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我们就可以了解基督教和《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理解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优秀长篇杰作《红字》中,刻意地使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多层寓义。象征手法是霍桑应用最娴熟的手法之一。本文将论述《红字》中主人公姓名的象征意义,旨在说明该作品使用象征手法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5.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是人类学中仪式与象征方面研究的代表作,作者指出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有三个特点。文章从仪式象征符号的三个特点:浓缩性、符号的统一性、意义的两极性阐释作者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说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自1899年问世以来,评论家就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行为众说纷纭。借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理论,通过对《觉醒》进行深层结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了文本中的两性的二元对立、艺术与道德的对立以及宽容与叛逆的对立。通过这三组二元对立项的分析可引出文本的深层结构和蕴意。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田里的守望》是美国战后初期风靡全球的小说,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小说中出现的部分场景象征、事物象征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