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氟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受精卵及蝌蚪的急性不良反应.本研究以花背蟾蜍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行为并测量氟对不同发育期花背蟾蜍(受精卵,10、30和50日龄)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结果显示,随着质量氟浓度的增高,其对受精卵发育的抑制作用增强. 96 h后,氟对10、30和50日龄花背蟾蜍的LC50分别为333、493和678 mg/L,SC分别为3、5和7 mg/L. LC50和SC均随花背蟾蜍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花背蟾蜍的受精卵及幼体对氟不良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花背蟾蜍(Bufo naddei Strauch)的早期胚胎发育及分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Strauch 是兰州地区一种常见的、数量较多的无尾两栖类.本文详细研究了20℃条件下它的正常胚胎发育分期及其外部形态变化.根据胚胎的形态特征,花背蟾蜍的早期胚胎发育可以分成25个时期.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封闭为止,共需185.1小时,比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和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要快.花背蟾蜍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和其它无尾两栖类相似.但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对它们的早期发育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肺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呼吸器官,而蛋白质是肺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变化,肺组织蛋白质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技术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Wistar大鼠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蛋白质条带逐渐增加,分别为19,20,20,24条,4种动物肺组织共有的蛋白质条带有11条.仅花背蟾蜍、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共同表达的蛋白质条带有2条;仅花背蟾蜍、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仅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2条;仅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3条;仅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5条;仅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并且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有各自的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花背蟾蜍,俗称癞哈蟆,在兰州地区分布很广,数量多。雌雄异色,雌蟾蜍体色艳丽,体背呈黄绿色,有红褐色斑纹。雄体体背呈橄榄绿色,有许多桔红色疣粒。雌体比雄体大,故非常容易区分。花背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业害虫,如小地老虎,粘虫,蝼蛄和大叶蝉等。对农作物起保护作用。鉴于对花背蟾蜍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于1980年3月—7月,对它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初步掌握了它的繁殖规律,现报告如下: 我们选择了一片面积约为500×4m~2水塘为基点进行实际观察。水塘深度4—34cm,  相似文献   

8.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结果显示在性成熟的雌雄个体之间出现了稳定差异,提示河南花背蟾蜍可能为同形异配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9.
麻蜥和蟾蜍肺微血管铸型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搞清蜥蜴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的特征与差异,利用扫描电镜对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肺微血管做了铸型观察.结果表明,密点麻蜥肺内壁上有许多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囊状室、小室、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仅有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而没有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小室和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的网状隔膜比密点麻蜥明显稀少.在肺泡壁和各级隔膜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密点麻蜥和花背蟾蜍肺泡毛细血管直径分别为7 0~12 5μm和11 5~15 5μm,毛细血管间的网眼孔径分别是5~17μm和9~21μm.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1.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的方法,对河南产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20m+2sm,可分为五组,除第4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雌雄个体之间没有可察觉的差异.与北京产花背蟾蜍作比较,发现二者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随体的位置,前者随体在第4染色体长臂末端,后者的随体在第4染色体短臂末端.本文还探讨了提高蟾蜍分裂指数的几种方法,结果表明注射葡萄糖酵母汁能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  相似文献   

12.
花背蟾蜍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两栖类动物,在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药学等实用价值,其饲养前景广阔。近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人为对野生蟾蜍的大肆捕捉,不仅促使野生蟾蜍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呈毁灭性破坏,进而引起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3.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色法对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肝脏和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的肝脏和肺组织中蛋白务带分别为21、14、23、16.二者肝脏和肺组织均有各自的特异性务带,且肝脏中蛋白务带多于肺组织.密点麻蜥肝脏和肺组织中蛋白质务带均多于花背蟾蜍.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类型有:河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等.由于自然与人类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在的湿地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湿地调蓄功能逐年下降.笔者分析了河北省湿地资源现状、主要功能特征及湿地退化的状况,提出了河北省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宋伯为 《科技咨询导报》2010,(6):147-147,149
山西汾河流域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湿地类型有河口(内陆)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总面积930.51km2。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汾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严重,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常见的湿地水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某些鱼类已难觅踪迹;湿地代表性的植物群落——芦苇群落和香蒲群落,在大多数河段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花背蟾蜍发育不同阶段内胚层细胞核为供体的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发育20期之前的核移植胚胎整体的LDH同工酶谱均与发育同期正常受精的胚胎结果一致。发育20期之后,分别取肝、鳃、脑及肠进行分析,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表现也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内胚层细胞核在核移植胚胎LDH同工酶表达上具有全能性。  相似文献   

17.
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蝌蚪为材料,摘除其左眼晶状体,在不同时期断头固定,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以探究晶状体再生的组织来源及其再生机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蝌蚪具有再生晶状体的能力,是由虹膜背缘的上皮细胞去分化再生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花背蟾蜍的实验室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栖类胚胎发育在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温度对两栖类胚胎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是兰州地区一种常见的、数量较多的无尾两栖类.本文就20℃条件下,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封闭直至变态为幼蟾的整个实验室养殖技术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体外跌卵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激素诱导下花背蟾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卵母细胞与激素接触15h可达到生理上的成熟,即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此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核、质及卵膜均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学变化,其中与激素接触10~12h期间是卵母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为修复大兴安岭山区退化草地,筛选适于不同生态环境的栽培牧草品种,如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呼伦贝尔黄花苜蓿、俄罗斯苜蓿等,栽培驯化山野豌豆、胡枝子、多花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野火球等原生群落种群,培育其对应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给补播修复和改良大兴安岭山区退化草地及发展高寒高纬度地区人工草地培育优良牧草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