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清时期,新的印刷技术——石印术传入我国,石印术的照相技术可以使图画完好无损地得以再现,因此,小说插图的创作再次掀起高潮。吴友如作为晚清时期最有名的风俗画家,主要是为画报绘制插图,同时他也为大量的小说绘制插图。本文以吴友如采用石印术为晚清小说绘制插图为切入点,研究吴友如对于晚清小说插图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元曲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带有“把”字的骂詈语无论是在句式特点、“把”字的词性和功能还是在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式是谓语省略句,并推测出谓语的来源范围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杂志《万象》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抗战小说。“兵马大事”向来是不与女人闻的,但这些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角寄托抗战精神的。考察这些女性救国故事中女性的角色功能,发现她们主要是女性中的边缘或另类,“妾”、“无知无识的乡下妇人”,或是佳人,良家妇女是缺位的,表明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评点中频繁出现“点睛”、“画龙点睛”、“传神写照”等画论述语,深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明清著名小说评点中的“点睛”等术语的源流,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某些特征及其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英语词典中的插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插图具有增强释义的功能,许多优秀的单语词典配置了插图。然而,国内的英汉双语词典少有插图。本文论证了在英语词典中配置插图的可能性,并分析了现有的双语词典中插图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7.
1 插图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插图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作过统计,在现代科技书刊中,平均每1000字就有一幅插图,插图被誉为“形象语言”、“视觉文学”,与文字一样用来作为表达作者意图的有效工具,而且往往能起到简洁、形象、直观的效果.有些问题,如果不借助插图的作用,恐怕花上插图所占篇幅的三五倍的描述也不见得能使读者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了解.屠格涅夫就曾经说过:“一张照片所立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由书本来说明,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  相似文献   

8.
在为提高在 Word 格式中对插图的编辑加工之效果,通过介绍运用 AtuoCAD 软件对 Word 格式插图进行编辑加工的主要技术和步骤,以期为期刊编辑在进行插图加工时提供借鉴,且在实际操作中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唐诗品汇》《唐诗解》凡例在以阐明编纂体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涉及诗学批评的相关信息;《唐诗别裁集》凡例在阐述类目设置和选诗标准外,兼论诗歌发展演变、体式辨析、创作与鉴赏等内容。《读雪山房唐诗钞》七篇凡例不仅传递出明确的诗歌辨体意识,其内容表述亦条分缕析,反映出管世铭宏通的诗学理论。作为批评文体的明清唐诗选本凡例,其批评功能呈现出由兼论到专论的趋向,加之凡例具有不同于序、序题等批评文体的形态、功能,因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鲁迅最初倡导“木刻”的行为既有对插图的偏好和情结,也有设想培养能切实服务于“刚健质朴的文艺”的木刻插图画家的意图,只是木刻家们“因生活关系而走散”,也“不能做‘末技’之插画”,而无从实现.作为对绘画有着热情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实现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使文学艺术走向大众,一直致力于宣传连环图画和插图创作.从鲁迅出版蕗谷虹儿和比亚兹莱的作品可见,鲁迅在审美意识方面与这两位插图画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从夏代至明清的中国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保护思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学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鲁迅以社会学的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对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同样具有时代社会关注的特点,而在探究明清小说发生学时,同样做出了社会背景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古代城市除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功能外,还有着特定的礼仪、象征文化的特征。云南建水古城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作为明清时期在滇南兴起的城市,从城市的建置、规划到建筑的设计都有着它特定的文化象征内涵。  相似文献   

14.
对明清时期的贵州戏剧批评学史料进行首次发掘、梳理、辨析和评说,描绘这一时期贵州戏剧批评学萌生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贵州戏剧活动的历史面貌,指出明代已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戏曲有益风化”的理论主张。清代的戏剧批评学在继承明代“剧评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戏剧美学等诸多理论问题也有所涉及。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贵州戏剧批评学是颇有实绩的。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16.
十年来,国内明清江西经济史的研究新见迭出,成绩斐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集中反映了明清江西经济的状况,显示了江西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现结合有关学者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经济史的研究作一概述,以供同仁省览。  相似文献   

17.
刘恪由可知语言进入潜语言,由形式语言进入非形式语言,对极限状态、瞬间状态、潜在状态的语言进行探究;他创造了小说语言美学的另类表达方式:从借言阐述到了悟于心,从大量佐证到自我举证,从综合涵摄到审美直觉,从元素分析到技巧分析,从理性的推导到感性的奔放,从规整的方阵到诗意的弥散;他对现代小说语言所作的详实研究和独到发现,奠定了他在中国小说史特别是语言形式美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商周以来契约活动的发展,文学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契约叙事。历经汉、魏晋、唐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以契约为内容的文学书写空前繁荣。其涉及的契约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也为前代所不及。其中伦理契约又分为婚恋类、亲情类、友朋类三种。这些契约叙事文本凸显了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传统,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商、重利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已有学者对我国明清时期华北、华中、江南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关于河南省的干旱灾害的研究,尤其是干旱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时空变化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的等级划分与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河南省共发生轻度旱灾115次、中度旱灾86次、重度旱灾7次,特大旱灾29次;(2)在时间分布上,干旱灾害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同时与"小冰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在空间分布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现出西北部较多,东南部较少的特征.其研究结果对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传世的明清时期山东地方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东岳神信仰的宝贵资料。从东岳庙的创建、重修时间到东岳庙的地理方位、修建原因等,都给人们研究明清时期山东各地关于泰山神信仰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依据。就地方志所载信息对东岳庙在时空传播与分布上试以探析,以明了山东各地的泰山神信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