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与他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本文首先从分析杜甫的两首“凤凰诗”入手,然后参之以其他材料和杜甫的大量诗作,证明杜诗的思想基础乃是一种超越了儒、道思想范围的“大爱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创作年代、诗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创作背景去还原诗歌创作的文学原貌,可以看到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杜甫创作心态的变化,同时这首诗歌在艺术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杜甫诗歌中所使用的马与鹰这两种物象入手,简要分析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同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创作环境等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杜诗中一些意象的解读,去弄清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现实及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盛唐艺术繁荣鼎盛,并且当时的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因而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艺术诗。其中,杜甫的艺术诗成就最为显赫。杜甫的艺术诗不但生动展示了盛唐艺术的风貌,而且深刻阐释了盛唐艺术的风度。一方面,杜甫的艺术诗是受盛唐艺术的强烈感染而作,承载了盛唐艺术的大气与恢弘;另一方面,杜诗创作历来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盛唐社会的急转骤变使杜甫后期的艺术诗具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盛唐艺术的气度始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秦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他之前"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了深化和突破,并用沉着蕴藉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浓烈凝重的思想感情.所以诗人在秦州期间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应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比较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的角度,历来在可行性上受到关注。其中包括作家创作的比较。本文从杜甫在特定阶段的创作中探讨与韦庄诗歌创作的联系,从而发现艺术风格及其成就上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三峡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创作T480首诗歌,几乎平均每两天产生一首诗歌。因此可以说杜甫在三峡是他体力最衰竭、生活最穷困、环境最恶劣的时期,然而却是他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激情最为高涨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整个"沉郁顿挫"艺术风格走向最成熟。最全面、最为炉火纯青的时期。文章从多方面详细论证了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影响,它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他的律诗创作中灵活地动用了“紧缩”这一语式变异手段,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诗句多方面的审美效应,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元代是湖湘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元代湖南学人在其学记文中,往往借梳理湖湘学术源流,把周敦颐确立为理学奠基人、湖湘学术创始人和元代道统谱系中的首位传人,进而提出"湖南道学"说,旨在传续湖湘学脉、发扬湖湘学术和开拓湖湘学派.元代湖湘学术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由此成为湖湘学派的共同旨归,湖湘学术开始进入教化百姓的现实层面.践行湖湘学术,反对科举利禄,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湖南学校的立学宗旨.元代湖湘学术是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一环,也是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致知力行、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对于后世湖南学人和湘学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杜甫草堂时期山水诗的主体风格傅明善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始终以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从事诗歌创作,时刻为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而忧虑,为生灵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平而呼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一己的穷通出处而影响他那深沉强烈的爱国热情。即使是倘佯于...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代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假托抒情的方式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杜甫诗作中也存有不少代言体诗歌,包括女性视角代言体诗歌、男性视角代言体诗歌、自然视角代言体诗歌这三大类。杜甫利用代言体诗歌使自己戴上一副伪装的“面具”,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效果。通过对杜甫代言体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分析杜甫不同视角下代言体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进而透视其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5.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后期诗人穆木天的前后期诗歌创作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早期的追求“纯粹诗歌”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转向了后期的“为民族斗争服务”的现实主义;由推崇李白“飞翔在天堂”转向了学习杜甫“涉足于人海”;由创造幽微飘渺的诗的意境转向了追求直白朴实的艺术特色。考察穆木天诗歌创作的转变及其成因,对于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文学现象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入湘,携妻室儿女乘一条木船在洞庭湖和湘江上漂泊了三年,于大历五年(七七0年)冬病死在今岳阳市平江县小田村。在此期间,诗人写诗一百多首,后人称之为“湖南诗”或“湖湘诗”。 诗人三年湖湘生活,可以用老、病,穷、愁四个字概括,诗人大历四年在潭州写的《清明二首》可以佐证。其中一首写道: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  相似文献   

18.
意象的创造,贯穿于杜甫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本文旨在发掘杜甫诗歌中的马意象,通过勇马与袁马意象的分类。归纳分析其产生与形成的个性化、人格化象征,进一步探究杜诗中马意象形成的原因及审美特征。即自然美和德性美的历史传承以及异质同构的审美转换。最后,通过对这熔铸着深厚时代情绪与人际遭遇的个性化、人格化意象的分析,从中体察观照出诗人的理想人格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8-113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这与他在诗歌语言上锐意创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杜甫虽然重视诗歌语言表达的创新,但也非常注重继承前人创造的有效表达范式,并能将其效果最大化。如对"名词铺排"手法的运用,就是如此。对"名词铺排"结构模式的创新,杜甫没有特别的贡献,但却善于在继承前人旧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老树发新枝,使自己的诗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在他的诗中,"名词铺排"句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充满表达魅力,对提升他诗歌的审美价值助益不小。  相似文献   

20.
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发自湖湘,却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剖析为五个分支,分别是:屈原精神、谭嗣同精神、丁玲精神、沈从文精神、齐白石精神,它们是湖湘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这些人文精神虽无形,却是物质的根和本,是更为持久的珍贵遗产,它们属于全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