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Bt基因棉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把Bt菌的合成毒蛋白基因转育到棉花上,使棉株的细胞产生杀虫毒素,对棉铃虫等鳞翅目的幼虫具有毒杀作用。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后,棉田害虫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及时有效地控制转基因抗虫棉害虫为害,从2000年开始,我  相似文献   

2.
《科学》2008年9月19日卷321 no.5896 Bt抗虫棉抑制中国多个农作物地区的棉铃虫转基因棉花已投入生产的杀虫毒素苏云金杆菌(Bt)和抵御虫害棉铃虫(棉铃虫)已被广泛种植在亚洲。从1992至2007年在中国的棉铃虫数量动态分析了,标注的区域爆发这种虫害的多个作物与种植转Bt基因棉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憧憬与疑虑交织下的选择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引进Bt基因能够有效减少杀虫剂使用、劳动力成本及由害虫引发的棉花减产。中国也已经展开了37亿美元的转基因育种重大研究专项,特别是培育转基因水稻,这成为我们应对粮食问题的一大希望。  相似文献   

4.
西安郊区许多地方种植棉花,近年来棉铃虫、棉蚜等主要害虫连续发生为害,造成棉花产量下降、品质低劣。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虽好,但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棉虫产生抗性,致使药效降低,防治次数增多,药费开支大,用工多。尤其是棉株生长盛期,植株茂密,施药困难,在防治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可形成杀伤天敌昆虫,留有残毒等问题。为了寻找防治棉花害虫的新途径,我们在1975年开门办学期间,利用天敌对棉花主要害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是棉花的一种常发性害虫,但一直为害较轻,在棉花“三虫”的防治上处于弱势地位。2002年石总场仅有两块棉田棉铃虫发生较重,占棉花总面积的0.2%;2004年棉铃虫发生达8.5万亩,平均减产6.8%,最高百株幼虫量为50头,减产幅度达20 ̄30%。2005年垦区加大了对棉铃虫的系统调查和棉  相似文献   

6.
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ensis)杀虫蛋白基因棉花(下称Bt棉)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器官上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生物测试法检测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但无法定量检测Bt棉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本实验室建立的酶联免疫学测定方法(ELISA),可定量检测棉器官内杀虫蛋白的含量。它具有检测周期短,操作简便的优点。用ELISA方法检测Bt棉杀虫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棉叶和花瓣杀虫蛋白含量最高,铃和蕾次之。在棉株生长的后期,各器官杀虫蛋白的含量则有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对昌吉市棉花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棉花害虫(螨)有17种,其中害螨4种,为害严重的害虫(螨)有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等.文章阐述了昌吉市棉花主要害虫的危害及防治现状,提出了今后对棉花害虫(螨)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要把生产和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今年积极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工作。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历年来,发生危害严重,是造成减产的重要原因。往年,防治棉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棉花木质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以不同转基因抗虫棉花及其亲本对照为供试对象,研究木质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棉花比较,在蕾期及铃期,转基因抗虫棉花Z30,CCRI41,SGK321叶片、茎秆组织中的木质素含量及叶片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显著性改变仅特异性地发生在某些品种、某些组织或某些时期内.在蕾期,转Bt基因棉花Z30茎秆组织中的木质素含量比其常规棉对照Z16显著下降,幅度达34.96%;转CpTI-Bt棉花CCRI41茎秆组织和SGK321叶片组织中的木质素含量比其常规棉对照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27.15%,13.22%.所有供试转基因抗虫棉花的木质...  相似文献   

10.
棉田内的蜘蛛是棉花害虫的重要天敌.几乎所有的种类均能够捕食多种棉花害虫,尤其是对棉蚜,棉铃虫和棉小造桥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23种蜘蛛当中以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黄褐新圆蛛和白斑腊跳蛛捕食范围广,捕食量也大.应该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麦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麦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麦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吴家美 《安徽科技》2005,(11):23-24
斜纹夜蛾原为一种间隙暴发为害的杂食性害虫,近年来在安徽省沿江等地发生频率和发生程度明显加大,全省每年发生面积均在30万公顷以上,在为害高峰期,大豆、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上平均百株幼虫虫口数有几百甚至上千头,高的田块百株幼虫虫口数量超万头,尤其是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BT棉)地区,棉田斜纹夜蛾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其发生为害水平远超过棉铃虫,已成为棉田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3.
进行轮作和间作是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据苏美等国的究研表明,棉花黄萎病、枯萎病之所以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棉花连作有关。在进行棉花连作的棉田中,由于棉杆翻入土中,使土壤中病菌逐年增多,造成病害蔓延减产。而棉花与苜缩轮作,可降低黄萎病、枯萎病的危害。以近年来黄萎病、枯萎病盛行的苏联乌兹别克棉区为例,连作棉田占该区棉花总播种面积的92.8%,而采用棉花、苜蓿轮作的仅占3.5%。美国在棉盲椿象和棉铃虫危害严  相似文献   

14.
杨俊海 《甘肃科技》2002,18(4):37-37
1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生产上的应用1.1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棉花不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约有 1亿棉农 ,棉花的年播种面积达 5 3 3 .3万hm2 ,年产皮棉 45 0——— 5 0 0万t,约占世界产棉总量的 2 5 %以上 ,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1998年以来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棉花播种面积降至 40 0万hm2 左右。但是 ,由于 90年代以来 ,棉铃虫在我国广大棉区持续性大暴发 ,给我国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 1992年因棉铃虫危害 ,北方棉区减产皮棉 8万t,直接经济损失达 5 …  相似文献   

15.
杨俊海 《甘肃科技》2002,18(4):37-37
1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1.1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棉花不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约有1亿棉农,棉花的年播种面积达533.3万hm2,年产皮棉450--500万t,约占世界产棉总量的25%以上,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1998年以来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棉花播种面积降至400万hm2左右.但是,由于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广大棉区持续性大暴发,给我国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1992年因棉铃虫危害,北方棉区减产皮棉8万t,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另外,为了防治棉铃虫每季棉花要喷农药15次左右,每公顷每次用药90元,每季用药1350元.而且大量施用农药造成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棉花生产上的棉铃虫危害问题,国家863计划于1991年起立项进行抗虫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培育转基因棉花被看作是解决产量和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棉花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转化方法以及转入的基因等,并对转基因棉花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高密度与膜下滴灌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使田间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发生了变化,原来次要的害虫上升为了主要害虫,原来的主要害虫为害更加猖撅。针对棉  相似文献   

18.
中棉19(原名中886)是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培育的一个多抗棉花新品种。它具有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Ⅱ级抗蚜虫等特性.适于麦棉套种也可  相似文献   

19.
一种筛选抗棉花红铃虫的品系的技术可能导致不使用化学药物而战胜这种害虫。红铃虫是世界上为害棉花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死谷的重要害虫。化学药物不久将提供最有效的防治。然而,药剂防治的效果多少是有限的,因为新孵幼虫要钻进正在发育的棉铃内,一旦钻到内部,它们就再也不会受到任何药剂处理的影响。这项筛选技术,包括从墨西哥正在种植的几百个相当原始的棉花品系中选择棉铃。这些棉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是棉花生长期的大害虫之一,常常因其的危害,却造成了棉花生产之大幅度减产。过去棉农对棉铃虫的防治,都少于了化学农药,甚至施用剧毒农药来防治。结果确加大了投资,且污染了环境,甚至发生人、畜中毒,乃至死亡。其实对棉铃虫的有效防治,并不一定必须施用农药来防治,完全可以采取一些非农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