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根据桁架结构的杆单元应变特点,利用结点的振型位移引起的杆单元长度变化从而计算得出结构的应变模态,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仅一阶应变模态改变率对损伤的准确识别,同时以该参数作为输入特征参数构造神经网络对杆单元损伤进行了识别,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选用桁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一简支桁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单元刚度的减小模拟损伤变化,用节点位移转变为单元应变的方法,对桁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经过试验研究,验证了一阶相对应变模态对结构损伤识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的需要,经常会出现上部结构荷载传到承台的形式较复杂的情况,荷载并不仅仅只是以点荷载或线荷载的形式作用于承台,而是点荷载和线荷载同时作用的情况,即承台上同时作用有柱和墙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柱-墙下承台进行的有限元分析探讨,提出了柱-墙下承台按不同荷载情况的荷载等效方法,并进行了桩顶反力分析和误差分析,进而得出柱-墙下桩承台计算采用等效荷载的方法,同样可以按照空间桁架理论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钻削过程中,钻削力功率谱与钻头磨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被广泛用于钻头磨损监测,但是关于功率谱特征的提取和识别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文中采用小波变换对功率谱进行多层分解,提取低频分解系数作为功率谱的包络信息,从而实现对功率谱特征的提取和压缩,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功率谱小波低频分解系数进行融合,实现钻削过程钻头磨损状态的智能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功率谱特征提取,经训练的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输入三向El-Centro波,采用时程分析法,对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进行有控和无控状态的研究,探讨粘弹性阻尼器在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中的减震性能.结果表明,粘弹性阻尼器对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的节点位移和杆件轴力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并提出了实用性的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桁式索拱桥的结构体系机理,提出弹性支承连续梁-桁架-无铰拱的组合体系理论模型;基于各简单体系满足边界位移协调与力的平衡条件,运用柔度法建立理论模型的体系协调矩阵方程组.通过对本文方法、试验实测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来分析桁式索拱桥的体系协作机理;试验模型桥梁的体系协作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跨均布荷载工况下桁架体系承担大部分外荷载,与普通上承式拱桥力学行为不同.  相似文献   

7.
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风险不同于一般桥梁工程施工风险,海上复杂的施工环境使得不确定性的因素多,施工安全风险概率高.为有效规避风险,该文在群决策视角下运用AHP分析法构建了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且运用模糊评价手段建立了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舟岱跨海大桥主塔海上承台施工实际案例进行施工风险计算分析与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施工风险控制措施及方案.实践证明:该文的分析方法及评价手段对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起到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建筑物群组在空间中所体现出的明确的组织结构,并能够在人类视知觉认知过程中被识别和命名。建筑物空间分布模式的探测和识别对于制图综合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的建筑物模式识别方法中各参数及阈值确定困难的问题,文中以L型排列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该方法构建了矢量建筑物数据的图结构,以各建筑物自身的特征及其排列的结构特征作为输出,搭建了图卷积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监督学习并得到识别模型。最后利用OpenStreetMap公开数据集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出L型建筑物排列。  相似文献   

9.
鉴于有监督的Kohonen神经网络在雷达信号识别方面的不足,将S-Kohonen神经网络和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加强的S-Kohonen-Bayes方法对雷达信号进行分类,并利用Adaboost强分类器设计对识别结果进行修正.人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错误率平均降低了36%,改进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使用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进行修正是有效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Zernike矩和感知机神经网络识别白细胞的方案.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白细胞显微图像的自动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白细胞显微图像不同阶Zernike矩形成矩向量作为特征,再利用感知机神经网络进行识别分类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4桩和9桩两种群桩基础的力学计算模型;对4桩基础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对不同桩距的4桩和9桩足尺寸低承台群桩基础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桩数、不同桩距、不同承台尺寸对群桩基础工作性状的影响;获得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灰土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灰土桩复合地基受力机理.结果表明:在固结作用最大位移发生在布桩的位置,沿着桩径的增大,位移逐渐减小;桩顶附近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比较大,桩端下地基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较小,且沿着桩身长度方向孔压值呈现一种递减的趋势;下卧层和加固层间水压力差逐渐减小,桩间土的有效应力明显小于桩和桩下端土体的有效应力;荷载作用下整个复合地基桩的位移比桩间土位移小,桩左右边界附近均有一定量的隆起,但是隆起量不大,对工程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地基稳定性的模拟与计算中,桩左右的隆起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荷载作用下桩的有效应力明显大于桩间土的有效应力,在桩头和桩端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最大有效应力发生在桩端与土体接触的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13.
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张弦梁原理构造了一种新型的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以该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时程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悬索预应力值、撑杆数、撑杆高度等参数,进行详细的地震响应分析,得出了各参数在地震作用下对悬臂张弦立体桁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结构受力合理、构造简单,可以有效地减小悬臂结构端部竖向位移和根部弯矩,从而为此类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楼板模型和预应力空间组合结构模型,对楼板模型和预应力空间组合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同时分析了垂跨比、预应力度、拉索截面面积、纵向连接索数和楼板厚度对预应力空间组合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连续钢桁梁多点同步顶推施工,利用倒拆法建模计算顶推施工全过程,找出主桁杆件在支点处的最大应力值以及导梁悬臂端变形规律和最大变形值,确定出全过程施工中的最不利工况为M2工况;设置变形监测点,监控导梁前段竖向位移变形,实测值基本与理论值吻合,施工线形可控;在M2工况中,将主桁和导梁自重荷载乘以1.35的放大系数,计算主梁在导梁悬臂140m,悬臂160m和导梁上墩20m后的主桁杆件的应力值,并在主桁上设置24个监测点监测杆件应力值,对比发现实测值均略小于理论值,施工过程中材料强度储备是安全可靠的。作为国内最大跨度的平行弦桁架桥顶推成功,对其他同类大跨度桥梁顶推施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桩周土层性质差异较大的两个试验区的4根试桩进行现场静载试验,研究不同桩端土注浆前后对桩基础承载力、沉降、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和承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实圆砾土、硬塑粉质黏土桩端注浆后承载力分别提高5 000kN、2 000kN;密实圆砾土、硬塑粉质黏土桩端注浆后桩端阻力分别增长205.71%、182.25%;密实圆砾土、硬塑粉质黏土桩端注浆后桩端附近约7倍、9倍桩径长度的桩侧摩阻力得到增强;密实圆砾土桩端注浆前后桩基础承载特性发生改变,硬塑粉质黏土桩端注浆前后其摩擦桩承载性状不变。桩端土强度增强可提高桩基础承载力,桩端阻力增加对桩侧摩阻力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役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拱渡槽检测及状态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某大型渡槽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拱结构的现役状态,提出了一套简易可行不停止运营的检测方法,检测了其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等,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荷载试验及相应应变、挠度等测试.在检测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技术,对该跨桁架拱结构的现役状态及初始设计状态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构件仍在弹性工作阶段,结构的承载能力可基本满足工程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通用软件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和用户编程功能UPFs,将静水应力型广义屈服模型编制成子程序模块,完成了ANSYS二次开发.对承受轴拉力作用的120个空心球节点进行了基于广义屈服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圆钢管杆件和空心球节点连接区域的应力分布.根据金属椭球面断裂准则,对空心球节点开裂位置进行了断裂预测,并给出了不同型号的空心球节点承载力设计值.  相似文献   

19.
正交试验法在颗粒材料堆自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颗粒材料堆具有非均质性、非连续性及随机性等内在的独特性质,从而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颗粒材料堆在承载时,其力学性质与颗粒的大小、排布、堆积高度、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加载速度都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采用室内正交实验,利用自制的设备,研究了堆积高度、粒径和加载速度3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颗粒材料堆自组织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