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术中封闭式结肠灌洗术在低位大肠癌性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的运用效果.方法 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计17例低位癌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Ⅰ期根治手术时术中封闭式全结肠灌洗,观察术后有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达到了清洁肠道、减少污染、改善肠壁血运效果,保证了17例手术全部Ⅰ期愈合.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3例(17.6%).结论 术中结肠灌洗术对降低低位肠梗阻根治性切除术的并发症有效;只要术中结肠灌洗彻底,低位大肠癌性肠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术中封闭式结肠灌洗术在低位大肠癌性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的运用效果。方法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计17例低位癌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Ⅰ期根治手术时术中封闭式全结肠灌洗,观察术后有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达到了清洁肠道、减少污染、改善肠壁血运效果,保证了17例手术全部Ⅰ期愈合。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并发肠瘘,切口感染3例(17.6%)。结论术中结肠灌洗术对降低低位肠梗阻根治性切除术的并发症有效;只要术中结肠灌洗彻底,低位大肠癌性肠梗阻Ⅰ期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两种造模方法。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Ⅰ组为束缚结合直肠高敏刺激法,模型Ⅱ组为束缚结合冷水(冰水混合物,0℃)刺激法制作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并以血液指标、回肠和结肠的病理学变化及肠推动比来评定造模效果。结果 1)血常规:模型Ⅰ、Ⅱ组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淋巴细胞数(Lymph)、血小板数(PLT)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液生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A)、肌酸激酶(CK)、镁(Mg)、磷(P)、乳酸脱氢酶(LDH)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小肠推动比率: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小肠推动比率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4)模型Ⅰ组与模型Ⅱ组大鼠回肠及结肠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回肠部分微绒毛顶部上皮细胞脱落、结构不完整,部分微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轻度水肿、核浓缩,固有层中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充血;结肠上皮细胞轻微肿胀、固有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充血,偶见基层部分平滑肌细胞嗜酸性变,微绒毛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结肠病变患者首先按未做肠道准备的腹部常规CT扫描.然后按照纤维结肠镜检查的肠道要求做好肠道准备,在电视透视下给病人大肠内灌气,再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诊断结果与纤维结肠镜对比.结果:病灶<5 mm、5~9 mm及10~29 mm大小检出率CT扫描与纤维结肠镜对比,常规法CT扫描检出率为0,而结肠充气后CT扫描分别为66.6%,80%,100%.手术中发现6例病变已侵犯肠壁外,常规法CT扫描4例相符,结肠充气CT检查6例全部符合.结论:结肠充气后螺旋CT扫描对结肠肿瘤检出率高,能对病变进行分期,属无创检查,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可用于结肠病变的普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影像学检查对结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的结果,计算其诊断有效率。结果:经常规超声检查,多排螺旋CT扫描、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内镜检查的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3%、56.5%、93.3%、92.5%。结论: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进行结肠癌的诊断过程中各有优势,根据诊断和治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肠压力数据的自组织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肠测压对结肠运动障碍疾病,如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由于它是介入性检查,实施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对实际采集的结肠压力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的方法进行结肠压力信号的自聚类和识别。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结肠压力信号,与初始的医疗诊断相符合,可以作为判断肠道运动性能的辅助诊断手段,为根据结肠压力信号进一步识别肠道的动力性能、诊断STC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郝芳 《甘肃科技》2016,(9):126-127
总结肠血管扩张症合并出血的内镜诊断及镜下治疗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结肠血管扩张症合并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11例结肠血管扩张症合并出血患者男4例,女7例。临床表现以反复便血为主,伴不同程度失血性贫血。10例病例均经结肠镜确诊,1例患者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灶,外科术中再次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盲肠血管扩张。对伴有活动性出血的结肠血管扩张予镜下APC(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药物注射治疗或钛夹钳夹止血,预后良好。结论结肠血管扩张症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以反复便血为主,结肠镜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内镜下治疗及时、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许文礼 《甘肃科技》2010,26(3):145-146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是不可缺少的直接观察的一种方法,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接受了普通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其中男19例、女9例,15例显示狭窄段以上扩张、13例显示痉挛段与扩张段成漏斗状;所有检查的结肠病变肠管的肠壁和粘膜下神经丛内的缺乏神经细胞而处于痉挛状态,丧失了正常的肠蠕动和排泄功能,粪便、肠气蓄积在远端结肠,使该段肠管继发扩张、肥厚、逐步形成巨结肠的改变。由于出现肠扭转及肠梗阻,所以,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从1997~2009年收集经过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28例患者,做一以下总结。  相似文献   

9.
结肠息肉是结肠多发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逐渐成为一项常规的治疗手段。治疗内镜对内镜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情、既往史,做心电图及凝血功能检查。询问病人服药情况,特别是阿司匹林或NASID服药史,肠道准备同常规肠镜检查,使用的是电解质清肠剂,特别要注意的是,绝对不可使用甘露醇清洁肠道,否则通电切除息肉时会有爆炸的危险。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25mg或654-210mg,可明显减少术中肠蠕动,便于进镜、暴露手术部位及手术操作。术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 X 线、B 超与内镜检查,结合活检及手术病理,确诊结肠癌120例,其中12例属早期癌。X 线诊断符合率83%(100/120),内镜诊断符合率97%(110/120)。B 超诊断符合率67%(80/120),另外 B 超对108例中晚期结肠癌,周围脏器转移灶检出率为60%(65/108)。总结了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误诊、漏诊原因,有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强调将结肠双对比造影作为常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无痛结肠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最低有效剂量单位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在结肠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ASA Ⅰ-Ⅱ级,心肺功能无异常、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实施无痛结肠镜检查,Ⅱ组实施传统结肠镜检查。通过两组的BP、HR、SPO2及不良反应来判断各自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效果。结果Ⅰ组患者检查过程舒适无痛苦,对检查过程无知晓,无任何不良记忆。Ⅱ组患者检查过程中有明显不适感如腹痛、腹胀、恶心、肛周疼痛等。结论l00~200μg/kg氯胺酮1~2 mg/kg异丙酚在结肠镜检查中镇痛效果确切。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鸡腿菇子实体多糖分离纯化和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鸡腿菇子实体中提取纯化多糖,鉴定其纯度并测定其结构.利用水浴浸提、乙醇沉淀多糖、TCA法去除蛋白质等工艺提取粗多糖;将得到的粗多糖通过DEAE-52柱层析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得到4个糖组分Ccp-Ⅰ-A、Ccp-Ⅰ-B、Ccp-Ⅱ-C和Ccp-Ⅱ-D;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对多糖结构进行初步的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庆忠  任科云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103-105,160
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和IGF-Ⅱ在机体的许多组织中都有表达,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等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RT-PCR法克隆和扩增到了IGF-Ⅱ基因,通过双酶切、胶回收纯化、连接后得到了pET21b-IGF-Ⅱ重组质粒载体,然后将其转化DH5α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重组蛋白经纯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重组质粒pET21b-IGF-Ⅱ编码一个约25kD的外源蛋白。  相似文献   

14.
Banach空间的一些新的几何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Banach空间引起了几种新的几何性质,它们是几何性质(C-K)的时偶性质。此外,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些新的几何性质的一些重要而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猪圆环病毒Ⅰ,Ⅱ(PCVⅠ,PCVⅡ)为材料,探索多重PCR(multiplex PCR)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两次正交实验共34次反应,就获得了PCVⅠ,PCVⅡ多重PCR扩增的最佳条件组合,所得优化条件稳定,重复性好,说明正交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多重PCR条件优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退化、环境破坏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增长 最快的省份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环境和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作 者采用市场价值、替代工程等方法基于县域尺度对山东省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游憩 、改善大气环境、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在游憩功能评价中从与以往不同的角 度建立了新的价值评估指标。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的基础上,从结构、密度、 质量3方面建立了6项评价指标,采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对山东省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光弹性测定应力强度因子的单参数面积法,其特点是测取裂纹尖端等色线所包围的面积,并以此为参数来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用本公式计算KⅠ,数据比较稳定,最大偏差在6%以内。用同样的原理也可以测混合型应力强度因子(KI-KⅡ)。  相似文献   

18.
将正椭圆锥的立体角化为斜椭圆锥的立体角,从而用椭圆积分Ⅰ,Ⅱ表示立体角,通过积分法求出了正椭圆锥的立体角,得到了用椭圆积分Ⅲ表示的立体角.由于2种方法表示的立体角相等,可将一类椭圆积分Ⅲ化成了椭圆积分Ⅰ,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样品Ⅰ、Ⅱ、Ⅲ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作用下HSC-T6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样品Ⅰ抑制了HSC-T6的增殖,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加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培养72 h时作用最强。样品Ⅱ与样品Ⅰ作用效果相似,但抑制作用略小于样品Ⅰ。样品Ⅲ在作用24 h时,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在其他时间段基本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样品Ⅰ、Ⅱ、Ⅲ均能抑制HSC-T6的增殖,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理想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breast cancer,BLBC)及非三阴乳腺癌(n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的关系及其形态、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对96例乳腺癌标本进行HER2、ER、PR蛋白的检查;应用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方法对3例HER2 IHC 3+及5例HER2 IHC 2+标本进行HER2基因扩增的检查;对22例TNBC进行了CK5/6或EGFR的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将其分为TNBC、NTN-BC和BLBC,比较三者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结果 NTNBC占72.92%(70/96),其组织学Ⅰ、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28.57%(20/70)、57.14%(40/70)和14.29%(10/70),淋巴结转移率为44.44%(16/36);TN-BC占乳腺癌的27.08%(26/96),无组织学Ⅰ级病例,组织学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3.85%,(14/26)及46.15%,(12/2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1.11%(11/18);BLBC占TNBC的63.64%(14/22),同TNBC一样,无组织学Ⅰ级病例,Ⅱ、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7.14%(8/14)及42.86%(6/14),淋巴结转移率为55.56%(5/9)。TN-BC与BLBC低分化病例的比例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NTNBC。3例HER2 IHC 3+的病例FISH检查结果同IHC,5例HER 2 IHC 2+标本FISH检查1例基因扩增,3例阴性,1例结果不确定。结论 TNBC与BLBC占乳腺癌1/4的比例,组织学多为中、低分化,浸润性生长,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复发,临床预后较差。虽然BLBC与TNBC大部分有重叠,但其具有独自的特异性,应成为独立的组织病理学类型。CK5/6或EGFR可用作从TNBC中筛选BLBC的指标。IHC 2+病例要做FISH检查,以正确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