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1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2.
小麦杂种优势及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平均优势最强,次为单株穗数、千粒重。杂种一代除单株粒重和单株穗数外,其他经济性状与双亲的平均值密切相关。各种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株高;抽穗期;千粒重;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3.
小麦的个体发育与基本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随着基本苗的增加 ,小麦株高呈线性增加 ;单株的次生根数、分蘖数、结实小穗数和子粒重呈指数函数减少 ;单株成穗数、穗粒重呈幂函数减少 ;穗粒数呈倒数函数减少  相似文献   

4.
5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为母本,8个主要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粒重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  相似文献   

5.
麦田追施氮肥后移技术就是将追肥时间由早春移到拔节期追施。该技术可有效促进小麦分孽成穗和增加穗粒数,也可有效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含量,达到产量和质量双增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小麦双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算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株高、穗长、主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等六个性状基因作用方式属于加性——显性模型,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小穗数以加性遗传为主,单株穗数的遗传只有部分上位性效应。本文并对供试亲本各性状的显隐性基因分布进行了讨论。该群体单株粒重最大潜力为20.576g/株,主穗粒数为63.07粒,单穗粒重为2.00g/穗。首次提了小麦各农艺性状适宜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7.
小麦株型与田间透光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田间光照强度与株型性状的关系。分析表明亩穗数、收敛指数、叶态、穗重4个性状与小麦田间平均透光率显著相关。茎态是株型的重要指标,茎态紧凑型品种的田间透光性大,茎态松散的品种透光性小。通过收敛指数与产量多项式拟合说明不同成穗类型的品种对茎态的要求不同。即大穗品种要求扩张型茎态,中穗品种要求松散茎态,多穗型品种要求紧凑或极紧凑茎态。  相似文献   

8.
信息     
<正>麦田追施氮肥后移技术麦田追施氮肥后移技术就是将追肥时间由早春移到拔节期追施。该技术可有效促进小麦分孽成穗和增加穗粒数,也可有效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含量,达到产量和质量双增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0个玉米自交系的14个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行粒数、穗组、百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占优势的自交系一般单株籽粒产最也高;穗行数、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生育期等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不大,这些性状要根据生产或育种实践的需要进行选择,并以主成分值作为选择指数,在110个自交系中筛选出产量较高的一些自交系。  相似文献   

10.
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高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河南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田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豫麦49-198、周麦22和矮抗58群体总茎数、单株成穗数、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宽窄行种植模式较高,而偃展4110则以等行距种植模式较高,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亦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穗形小麦品种选择合适的行距配置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二棱和四棱皮大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棱带皮型和四棱带皮型大麦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分别进行了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棱大麦中, 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正效应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穗数、千粒重、芒长和穗长等,而在四棱大麦中,则为:单株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等,可见两种类型中,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均居首位,因此,两种类型的大麦要提高单株产量均应以增加单株有效穗数为主,二棱皮大麦要兼顾高千粒重、长芒和长穗为配合选择指标,四棱皮大麦则应有两种选择模式;饲用大麦追求高产,应注重“穗重型”,而啤酒大麦应以大粒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墨中小麦十四个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株高(X1),穗长(X2)、小穗数(X3)、穗粒数(X4)、穗粒重(X5)、千粒重(X6)、穗下节(X7)和单株粒重(Y)进行了相关遗传系数和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和穗粒数表现型值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大,因而可以把穗长,穗粒数作为高产组合的一个选择指标,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也得知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比遗传相关系数所给出的信息更佳,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以华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夏谷品种为试材,对单株粒重、穗长、单穗重、穗码数、穗粗、茎节数、干草重、株高和千粒重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单穗重在早代间接选择单株产量可达到对单株产量进行直接选择的效率;通过株高在早代选择单株产量也可获得理想效果。在选择强度相同时,通过其它性状间接选择的效率均比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选择效率低。  相似文献   

14.
小麦于幼穗分化的二棱期,叶面喷洒适当浓度的多效唑溶液,能显著地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每亩增产17.7%。对小麦生长和茎叶结构也有其明显影响,抑制了茎细胞的伸长生长,导致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壁厚度增加,茎秆内维管束数增多,叶片变厚,叶肉内多环细胞数目增多。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表现,基粒片层数目减少,基质片层也较稀疏,对叶绿体的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麦茎秆内有中央维管束和周缘维管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央维管束数以基部第二、三伸长节间最多,第一和第四伸长节间略少;周缘维管束以第三、四伸长节间最多,第一、二伸长节间次之,穗下茎两种维管束数明显减少。第二伸长节间维管束敷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第三伸长节间维管束数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第二伸长节问与穗下茎的维管束数存在着明显的直线回归关系,合理调控播种期和氮磷肥料,均可增加茎秆内的维管束数,从而达到壮秆、大穗、粒多。  相似文献   

16.
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的32个品系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的分蘖成穗率、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7个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3.0,5.0g/L的NaCl胁迫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而其它4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则未达到显著。7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李平华  王宝山 《山东科学》2000,13(4):32-34,38
施用复合微肥能明显提高耐盐小麦德抗961的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使其单株鲜重、株高、亩穗数、穗粒数和旗叶面积、鲜重、含水量、K^+含量及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同时,使德抗961的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大于只施基肥的对照,使前者的亩产量达357.73kg,而后者只有296.45kg。因此,选择耐盐品种,播种时补施复合微肥是盐碱地小麦丰产的重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叶龄模式是江苏农学院经多年研究,提出的一种模式栽培理论.目前在我国黄淮平原各小麦产区应用较为普遍,我区应用较少.笔者有幸于1993年12月参加了农业部委托江苏农学院举办的第三期《全国农垦“三高”农业新技术研究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小麦叶龄模式及在江苏小麦生产应用配套技术.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及资料收集,感到引入该模式理论将极有助于充实和完善垦区小麦模式栽培技术.1 什么是小麦叶龄模式小麦叶龄是指小麦主茎生出的可见叶的叶片数.小麦播种后.通过根、茎、叶、穗、籽粒等器官的逐步建  相似文献   

19.
利用28个玉米杂交组合F_1的10个性状两年的资料,进行了方差和协方差分析。同时计算了表现型相关,基因型相关,并构成了对于籽粒产量的选择指数。在籽粒产量与单株穗数和穗上叶数之间发现高度显著的正向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单株穗数与单株幼穗数,单株抽丝幼穗数和穗上叶数之间表现高度的关联。开花前日数与株高和穗位高之间,株高和穗位高之间表现有强的正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穗上叶数表现与籽粒产量,单穗株数和单株幼穗数之间有高度正相关。因此,穗上叶数是与改良产量或多穗性有关的重要性状之一。由于表现型变异中的一大部分是由基因型效应所引起的,所以对于籽粒产量的选择指数相对效率不高。但在单独选择产量以图取得进一步收益的前景不佳时,利用由单株穗数、穗上叶数和籽粒产量所构成的选择指数,可能会取得更大的选择进度。  相似文献   

20.
对牡丹江农科所10个决选粳稻品系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遗传力的分析,在选择强度相同时,对单株产量直接选择的效率比通过其他性状间接选择效率高,单株产量与穗长、株高、单株穗数、千粒重的相关遗传贡献率均大于70%,说明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成分引起的,环境造成的相关变异很小,千粒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