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析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作用。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疗的96例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溶栓,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优(P0.05),且治疗后比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d、10d、15d、20d相比研究组NDS降低更为显著(P0.05)。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更优,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 (HD)病人的生命线。血栓形成和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治疗方法有血管内扩张导管取栓、手术治疗及血管内药物溶栓。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以来 ,对 9例次出现内瘘血栓的病人进行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患者 (9例次 ) ,均为本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年龄 6 2~ 70岁。男 2例次 ,女 7例次。其中 2例为糖尿病性肾损害 ,1例为高血压性肾损害 ,其余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4例次为急性内瘘血栓 ,发生于HD后第 2d ,触摸震颤消失 ,彩色多普勒示动脉穿刺处血栓形成 ;1例…  相似文献   

3.
曹雯 《甘肃科技》2000,16(3):48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近10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及应用表明,溶栓治疗能使心肌梗塞的相应闭塞冠脉血管再通,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率。我科对47例AMI患者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7例患者均在发病后90min内来我科就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的AMI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均收入急诊病房,无溶栓禁忌症,在心电监护条件下,参照《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实施溶栓治疗,给予国产尿激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DSA机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溶栓治疗 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术后继用尿激酶巩固疗效 ,用脑保护液防治脑组织损伤。结果 :阻塞血管再通率 91 7%(11/ 12 ) ,完全再通 5例 (41 7%) ,部分再通率 6例(5 0 %) ,未开通 1例 (8 3%) ;临床有效率为 83 3%,其中基本痊愈 4例 (33 3%) ,显著进步 6例(5 0 %) ,无变化 1例 (8 3%) ,死亡 1例 (8 3%)。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时间窗内 ,控制药物剂量和速度 ,控制血压 ,应用脑保护液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顿抑心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10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针每次30ml静滴,1次/d,连用3周。结果再灌注后心肌均表现不同程度顿抑现象,两组顿抑程度并无显著差异(P〉0.1),但随着时间推移追踪观察发现治疗组顿抑心肌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对溶栓后再灌注心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提早恢复顿抑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rt-PA)溶栓治疗,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溶栓后各种出血12例(22.6%),脑出血10例(18.8%),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影响出血的因素为心房纤颤、糖尿病、尿激酶剂量与继发感染.结论: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心房纤颤、糖尿病、尿激酶剂量与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观察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0列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检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论尿激酶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灌注和栓塞术在治疗子宫颈妊娠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9例子宫颈妊娠患者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实施双侧髂内动脉前干血管造影(DSA)明确胚囊的主要供血动脉,并选择性灌注铂类抗癌药(如卡铂),同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结果:DSA造影检查显胚囊血供主要来自双侧子宫动脉或阴部内动脉,动脉期胚囊染色明显,边界清晰。行介入后4例胚囊5-7天内完全脱落自然排出,3例8-12天内脱落自然排出,2例14天后行清宫术清除孕囊。9例患者2-4周内血HCG均降至正常值(4u/L)以下。结论:经皮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术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联合治疗子宫颈妊娠的方法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达到保留子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饲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血塞通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混合液,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周以及两周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质量,并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其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经肺动脉置管介入治疗肺栓塞(APE)的优势.方法选择确诊的APE患者共50例,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外周溶栓组(n=20)和介入溶栓组(n=30);介入溶栓组采用介入治疗,外周溶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动脉栓塞阻塞体积及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情况.结果治疗前,介入溶栓组与外周溶栓组血栓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栓体积均明显下降,其中介入溶栓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介入溶栓组患者D-二聚体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明显短于外周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溶栓组平均PaCO_2及PAOI明显低于外周溶栓组,PaO_2明显高于外周溶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治疗APE可彻底清除大部分肺动脉主干内血栓,较快缓解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失代偿,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表现及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行seldinger敲术,从导管内缓慢注入罂粟碱、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然后分析DSAE图像及观察下肢缺血症状.结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病损累及中、小型动脉,DSA表现为闭塞端呈"怀口"状,狭窄段血管壁毛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分布失常.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对疼痛及灼热感均有一定缓解,下肢缺血症状有一定减轻,但对已有坏疽者,难以起到挽救肢体作用.结论:发病时间较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时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4例采用降纤酶治疗脑梗塞,对照组58例采用5%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塞,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对治疗前后患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降纤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患者多发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一种确切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东阳市横店医院应用法国塞诺菲温莎公司生产的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及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盏花素给予4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并采用其它抗凝血小板治疗进行临床对比,疗效较佳,且无明显副作用。⒈病例选择入选病例系1996年4月-1999年5月住院病人,急性起病,有神经功能缺损,在48小时内经CT证实并除外脑溢血。入选病例共84例,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9岁,平均5…  相似文献   

15.
三年来收治发病后三天内的急性原发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第1例术后给肝素抗凝治疗,同时给低分子右旋醣酐、阿斯匹林、潘生丁等祛聚辅助治疗。出院后遗留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第2例术后除应用抗凝、祛聚等治疗外,还给尿激酶溶栓治疗,伤口两个多月才愈合,出院后下肢静脉功能良好。第3例单纯应用尿激酶溶栓,辅以祛聚药物,出院后下肢静脉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塞临床特点.方法对大同市三医院102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与9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卒中家族史、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液流变、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SCI和有症状脑梗塞共同的易发因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直接参与动脉血管病变.大多数SCI患者梗塞灶位于皮层下白质,很少累及运动通路,故临床症状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场强机MRI弥散加权像(DWI)用于诊断超急性期脑硬塞的价值。方法:8例发病时间在4-6h内的超急性期脑梗塞者接受了DWI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及病灶检出率,所有患者同时进行了CT平扫与MR常规序列检查,并此后3d-1周内完成复查,作为影像学对比。结果:8例中通过DWI检出发病4-6h超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塞4例,右背侧后丘脑伴同侧枕叶梗塞1例,双枕顶叶深部梗塞1例,脑干梗塞1例,左侧小脑半球梗塞1例,并通过随诊检查得以证实,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同期MRI常规序列检出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1例,另有1例不能确定诊断;同组中,CT未能检出该病灶。三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DWI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超急性期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究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甘肃省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心脏超声指标、心肌酶及病死率。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72.37%显著高于对照组52.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分数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LVEF分数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及CK-MB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3.96%显著低于对照组17.1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改善心脏超声指标及心肌酶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6例住院的STEMI患者用瑞替普酶行溶栓治疗,依据发病到溶栓开始的时间将86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lh (n=28),B组>lh,但<6h(n=36),C组>6h,但≤12h(n=22),观察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开通率、5周病死率和溶栓副作用.结果:IRA开通率:A组92.9%(26/28),B组86.1%(31/36),C组45.5%(10/22),C组与A、B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A组、B组和C组的5周病死率分别为0%(0/28),2.77%(1/36)和4.54%(1/22).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0/28)vs 2.77%(1/36),P>0.05],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0%(0/28)VS 4.54%(1/22),P<0.01],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2.77%(1/36)V8 4.54%(1/22),P<0.01],三组中均无包括脑出血在内的重大出血并发症.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EMI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自制取栓导管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入院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急诊使用自制取栓导管腔内取栓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89.5%)患者腹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68.4%)治愈,4例(21.1%)有效,2例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1周内死亡。结论自制取栓导管取栓技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程、栓塞部位、基础疾病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