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生息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中的纳西人,早在远古时期就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东巴经中,曾提出了人与自然是兄弟,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双方才能共存共荣的朴素生态观。东巴经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说,人类曾经历了一次极大的洪水,可怕的洪水退后,白茫茫大地只剩下一个叫“崇忍利恩”的人。形单影只的崇忍利恩后来在神的帮助下,先后娶了两个天女为妻,其中第一个妻子长着一…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先民从远古时期的古氐羌部落分化出来后,沿西北———西南线迁徙,在漫长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过程中,经历了草原、戈壁、沙漠的洗礼,经受了种种自然灾害的磨难,深刻领会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纳西先民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转变,是一个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大约在汉代,纳西族先民渡过了金沙江,翻过玉龙雪山,来到了丽江坝子。当时的丽江坝子北高南低,北面雪山脚下是大片草地和灌木,南面是广阔的雪融之水汇集的沼泽地。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先民们开启了智慧的脑筋,描绘了一幅用水护水的美好蓝图。美丽富饶的丽江坝子,吸…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纳西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祖先来自遥远的西北河湟地区,是古羌人的后裔。在纳西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拥有在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被誉为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文字学研究的活化石。东巴文是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计约两千余个字符,因其专门被纳西族祭师———东巴,用于书写宗教经书和宗教活动的其它方面,所以称为“东巴文”。纳西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关注不仅贯穿在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各种文化活动中,在东巴象形文字中也有体现。象形文字,顾…  相似文献   

4.
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参考,以玉龙雪山周围的纳西族村落为例,考察了纳西族村民对圣境的本土认知。当地人认为纳西族最大的神山是玉龙雪山,雪山周围有庙祠人文圣境、山林自然圣境、崖洞圣境、殉情圣境、仪式圣境。生物多样性富集的雪山圣境目前正面临着威胁,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协同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 ,“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 ,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藏族和纳西族在历史上有悠久而密切的关系,纳西族《创世纪》中说藏族、纳西族、白族是三兄弟,藏族是老大,纳西族是老二,白族是老三。藏、纳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长期的密切交往,也有因封建中央王朝的介入或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事纠葛。两个民族在喜马拉雅边缘地区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写下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意义非凡的一页。如今藏学和纳西学成为举世关注的显学,由于历史上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苯教和东巴教的研究成为相互缺一不可的交叉学科,唐巴地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发展、茶马古道上的经济贸易史也…  相似文献   

7.
在首届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一群身穿改良的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少女的精彩表演,征服了万千观众。尽管纳西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但七星羊皮却以其永恒的自然情结,从纳西先民那里传承至今,成了纳西族独有的服饰标志。曾经留居丽江8年之久的俄国人顾彼得是这样描述纳西族妇女的:“她们戴头巾,穿很厚的肩头上有红色羊毛披肩的羊皮斗篷……生意空闲时,她们坐在门口台阶上,打着颜色俗艳的羊毛衫或在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七星花盘。每一个纳西妇女,已婚的或未婚的,背上都披着一块传统的羊皮———狭长的女式…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纳西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历程进行剖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纳西族文化内涵的项目,在体育现代化历程中极具生命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多数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历史;拯救纳西族传统体育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建议:深化纳西族传统体育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必须保留体育项目中具有的纳西族文化内涵;让纳西族传统体育逐步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9.
李江 《科技咨询导报》2011,(25):215-216
丽江是我国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区,由于其用火等方面的习俗,强调做好纳西族地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点,阐述了在立足纳西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尊重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纳西族聚居地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丽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居住着6200多户、2.5万多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古城傍依雄伟神奇的玉龙雪山,清澈的雪山圣水玉泉河分支穿城而过,构成了一幅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画卷。古城内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古老的纳西文化,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们誉为“活着的文物”、“居民博物馆”、“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顺着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步行街,漫步丽江古城,你便走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11.
以丽江市特别是塔城乡的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成功经验为背景,总结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开发“丽江模式”的成功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东巴神话数量多、内容丰富,展示出绚丽多彩的纳西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纳西神话的传承需要现代方式的传播载体,研究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构建,对于动漫与纳西族东巴神话元素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播,对东巴神话进行阐述,在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构建基础研究上提出丽江纳西族东巴神话动漫形象传承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纳西族作为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虽然在其他省区也有分布,并不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但是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纳西族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东巴文和纳西古乐堪称奇迹。本文对玉龙县纳西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地区东巴文化体系中的东巴舞谱舞蹈是纳西先民在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舞蹈,它是纳西族鲜明独特思维意识的产物。它以凝情待发的内气运行展现出沉静敦厚的外部动作特征,以体现纳西族对生命力的看护,实现脚踏实地的诗意栖息。  相似文献   

15.
丽江纳西族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从纳西族的文化发展看,道教的传播和影响与其自身文化的延续有着相互渗透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纳西族的生死观、和谐达观的审美姿态和纳西古乐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引物genescan技术,分析了云南纳西族Y染色体8个微卫星标记,根据8个Y-STR在云南纳西族中的高频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组成,对纳西族Y染色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纳西族与汉族8个Y-STR基因座进行X检测,差异极显著。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证据来探讨纳西族Y染色体遗传进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和锡健  冯兆丽 《科技信息》2011,(20):I0230-I0230,I0232
本文通过对在昆明读书的纳西族大学生问卷调查,具体分析在西方现代体育全球化趋势下,作为纳西族人口中特殊群体的纳西族在读大学生传承纳西族传统体育现状,并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问题和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18.
潘宏义 《科技信息》2009,(13):136-136,140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时细哩》),是纳西族最古老、在民间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曲,被音乐界专家称之为“中国幸存的少数大型古典乐种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内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为其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在探讨旅游经济背景下,《白沙细乐》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永宁纳西族母系制与婚姻家庭研究综述胡阳全著云南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和婚姻家庭,是我国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1962年宋恩常先生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了《纳西族母系家庭》(《民族团结》1962年8月号)一文。提出到民主改革前,在云南永宁纳西族的社会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纳西族文学史》中神话的继承性和差异性,以此来探究形成差异性的原因以及纳西族神话在《纳西族文学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