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0期鼻咽癌颈部放射治疗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比较鼻咽癌上颈部预防照射和全颈部预防照射的颈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异,以探讨N0期鼻咽癌颈部放疗的范围.方法选取156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N0期鼻咽癌患者,其中80例接受上颈预防照射(上颈照射组),76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全颈照射组).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的生存率.结果上颈照射组和全颈照射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98.7%、90.7%、81.3%和97.3%、85.1%、78.4%(P>0.05),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89.3%、82.7%、72.0%和87.8%、79.7%、68.9%(P>0.05),颈部复发率分别是5.0%和3.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颈淋巴结阴性的鼻咽癌患者只需作上颈部预防性照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优势.方法 7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调强放疗组(IMRT)35例,常规放疗组(CRT)35例.IMRT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放射剂量DT 70 Gy;CRT组采用面颈联合野加颈部切线野照射,原发灶根治量为DT 70~72 Gy,颈部预防治疗量DT 50 Gy.结果 IMRT组和CRT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5.7%,口腔黏膜反应Ⅳ级两组分别为0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式,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9年2月~2004年5月本人所在医院接收36例甲状腺癌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行甲状腺肿块切除术20例,患侧腺体部分切除术8例,患侧腺体次全切除术5例,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3例。首次手术后的病理类型:乳头状癌32例,滤泡状腺癌3例,髓样癌1例。根据外院手术治疗资料及我院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检查结果,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再次行患侧甲状腺残叶+峡部切除者6例,行患侧甲状腺残叶+峡部切除+功能性颈清扫术27例,患侧复发病灶切除术2例,对侧甲状腺切除+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癌残留的18例(54.5%),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癌20例(71.4%)。随访至今均生存。结论甲状腺癌行局部肿块切除术,残癌率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强调术中快速冰冻病检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常规应用,选用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避免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切口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联合根治术的应用和经验.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对33例甲状腺癌病人施行了低位领式小切口保留颈丛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Ⅵ区(74.7%) Ⅳ区(68.9%)、Ⅲ区(60%)、Ⅱ区(10.2%)、VB区(15.3,%).保留颈丛病人术后无明显耳部感觉异常,所有病人均无下颈部和肩部感觉异常.术后经6~60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对于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或临床未提示颈侧区转移(CNO)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对没有颈部手术史、放疗史或无淋巴结明显外侵的手术病人,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间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42例占同期甲状腺癌患者的50.6%,占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的14.43%,其中微小癌占了38.1%,颈淋巴结转移率23.81%。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较高,结肿背景干扰甲状腺癌的检出;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及B超特征;对可疑结节术前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预防漏诊,提高术中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甲状腺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加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加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适宜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入院就诊的64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术后2~3周实施三维适形放疗,研究组另联合采用替莫唑胺进行化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随访生存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28/32)、37.5%(12/3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出院后1年、2年、3年研究组存活率分别为81.25%(26/32)、59.38%(19/32)、34.38(11/32),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62.5%(20/32)、28.13%(9/32)、9.38%(3/32),中位存活时间为25个月与10个月,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结合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2000—2002年进行颈部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共600例,有病理组织学证实138例,其中恶性病变66例。淋巴结、甲状腺各占60.10%、23.50%。细胞学阳性158例,占26.33%,可疑恶性32例,占5.33%。和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恶性病变符合率80.30%,良性病变符合率为93.06%,总符合率为86.96%。敏感率(阳性 可疑)淋巴结、甲状腺分别为96.29%和90.00%。本文对假阳性、假阴性病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朊蛋白(prion prtein,PrP)在口腔正常黏膜、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参数意义。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N0 OSCC(55例)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中Pr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灶大小、生长方式、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r P在正常黏膜、cN0 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5/30)、92.73%(51/55),PrP在正常组织及cN0 OSC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分化分型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中-高分化分型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PrP在cN0 OSCC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灶大小、生长方式、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PrP在cN0 OSCC中高表达并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为cN0 OSCC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严重后凸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时的入路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探讨严重后突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手术的入路选择问题,以及后突型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特征和手术策略.本组共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10~27岁,平均16岁.全部为后突型脊柱侧凸,其中后突畸形位于侧弯区20例,位于胸腰双弯交界处12例,非僵硬性脊柱侧凸组14例,后路矫形术后2周行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僵硬性脊柱侧凸组16例,6例单纯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另10例于术后2周再行后路矫形.伴不完全性瘫痪脊柱侧凸3例,Halo-骨盆牵引3~6周后行后路矫形或原位融合,2周后再行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移植骨均为自体胫骨.本组前路凹侧入路手术时间180~250min(平均210min),出血600~1700mL(平均960mL).术前后突畸形Cobb角60°~104°(平均78°),术后30°~104°(平均50°),纠正率为35 9%,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56°~130°(平均82°),术后20°~120°(平均40°),纠正率为51 2%.全组无死亡,无感染,无神经并发症.后路手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胸膜破裂2例(胸廓成形时),后份骨折4例,前路手术术后渗出性胸膜炎2例.本组随访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假关节1例,后期脱钩1例,无纠正丢失.1例术后5个月在外伤后发生胫骨取骨处股骨骨折.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对后突型脊柱侧弯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假关节发生率低和远期预防躯干塌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胃息肉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1 64例胃息肉进行组织学检查 ,其中对 1 3例无蒂大息肉可先在病变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 1∶ 1 0 0 0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 ,使病变明显隆起 ,然后再在内镜下用圈套分块切除。其余病例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切一次性摘除。结果 :1 64例胃息肉患者中 ,共摘除 1 71枚息肉。治疗无蒂大息肉 1 3例 ,2~ 3cm9例 ;3.1~ 4.0 cm3例 ;>4.1 cm1例。术后病理证实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 73例 ( 4 4.5 % ) ,胃体腺型息肉 35例 ( 2 1 .4% ) ,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分别为 41例 ( 2 5 .0 % )及 1 5例 ( 9.1 % )。 6、1 2、1 8月随访病例分别为96、67、38例 ,均未发现有复发。本组也未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胃部有蒂息肉或无蒂大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A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靶区选择,比较累及野照射(involved-field irradiation,IFI组)或预防照射(elective node irradiation,ENI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选取127例经病理及影像学确诊为局部晚期NSCLC的患者,其中63例为IFI组(仅照射原发灶和大于1 cm的淋巴结),64例为ENI组(包括原发病灶、同侧肺门、隆突下及隆突以上纵隔淋巴引流区,当上纵隔有淋巴结转移时包括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量均为60~64Gy/30~32次,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放射损伤.结果:IFI组和ENI组比较,完全缓解(CR)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2年总生存率IFI组和ENI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年内IFI组和ENI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和ENI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9%和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食管炎IFI组也低于ENI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FI组骨髓抑制和心脏损伤低于EN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I治疗局部晚期NSCLC,总有效率与ENI组无明显差异,而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NI组.  相似文献   

12.
全肺切除术后迟发性脓胸临床较少见,且治疗困难。临床应用胸腔冲洗疗法效果较好。 例1,男,57岁。右肺上叶中心型低分化腺癌,T2N2M0,Ⅲa期。行右全肺根治性切除术,下叶肺癌浸润,肺门、隆突下、纵隔等淋巴结均转移。术后恢复顺利,6天体温正常,8天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后34天时体温突然升高至38℃以上,伴胸痛,胸穿抽出混浊胸液,诊断为术后迟发性脓胸。置粗下胸管闭式引流,同时于第二肋间锁中线处以套管针置入内径1mm细塑料管作为冲洗管进行冲洗引流。每二周进行一次胸液细菌培养,先后培养出枸橼酸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及霉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B超监测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时对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复发官腔粘连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70例宫腔粘连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官腔镜联合B超监测85例(联合组)及单用宫腔镜85例(单用组)治疗官腔粘连。结果手术时间:联合组(32.74±3.77)min,单用组为(34.81±5.62)min,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联合组分别为(267.28±9.05)ml、(36.69±6.38)4、单用组分别为(349.98±64.74)ml、(44.78±10.90)ml、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复发宫腔粘连率分别为14.1%(11/85)、16.5%(14/85),联合组低于单用组。结论B超监测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手术时间缩短,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减少,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总结隐睾恶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年龄21~56岁,平均36.6岁.其中,腹股沟隐睾6例,腹腔隐睾9例;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3例.临床分期Ⅰa:4例、Ⅰb:5例、Ⅱb:3例、Ⅱc:2例,Ⅲb:1例.其中,5例已行隐睾牵引复位固定术(双侧1例),复位固定与发现睾丸癌间隔14~26 a,平均22.2 a.结果 6例腹股沟隐睾睾丸癌行根治性切除.9例腹腔隐睾肿瘤中,肿瘤根治性切除6例,根治性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2例,1例因肿瘤严重粘连行姑息切除.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13例,精原细胞瘤合并胚胎癌1例,胚胎癌1例.15例患者中1例行严密监测随访,未行进一步治疗,14例行术后放疗,其中合并胚胎癌者及姑息性肿瘤切除术者同时予以化疗.9例随访6个月~9 a,平均3.7 a,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于正常睾丸,隐睾应及时治疗并终生随访;隐睾睾丸肿瘤的病理类型多为精原细胞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者30例,额下入路者5例,额颞眶颧入路者4例,复发的5例及未全切的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及SimpsonⅡ级)率为69.2%(27/39),次全切(SimpsonⅢ级)率为20.5%(8/39),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率为10.3%(4/39).复发6例,其中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控制率为60%(3例),SimpsonⅢ级+Ⅳ级切除12例,其中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肿瘤控制率为75%(6例).随访4个月~8年,平均45个月,预后优良32例,一般4例,差3例,死亡1例.术前视力视野障碍的21例患者有7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9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术前偏瘫或偏侧感觉障碍的7例患者中6例术后有改善,1例加重,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6例患者有1例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例恶化.术后新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6例,意识障碍3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精神异常1例,嗅觉丧失1例.结论: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否全切与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瘤周水肿程度、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的关系有关;术中CUSA与等离子刀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伽玛刀是处理肿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腹腔镜外科的成熟发展,同时患两种以上疾患行联合微创手术已成为可能。笔者总结这几年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 阑尾切除46例,现予以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6例患者中,男14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岁(25~63岁),34例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为慢性胆囊炎,4例为胆囊多发性真性息肉,4例为胆囊胆固醇息肉,其中40例有较典型的慢性阑尾炎病史,另外6例有慢性右下腹痛史。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1.2手术方法及要点术中腹壁安放3个Trocar分别位于脐部,剑突下和右肋缘下,位置要兼顾到胆囊与阑尾两部位的操作。先行胆囊切除,然后改足高头…  相似文献   

17.
为检测生长抑制因子4(ING4)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例非瘤子宫内膜组织、38例非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7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ING4的表达,结合术后随访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ING4在非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非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7.2%,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G4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大小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G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癌组织肌层浸润深度、有无血管浸润、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G4表达阴性者5年生存率与ING4阳性者5年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ING4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检测ING4的表达对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门轴侧断裂伴移位的处理方式及对术后疗效产生的影响。2013年05月~2018年9月有3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其中有63例患者术中发生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根据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重建组(35例),对椎板进行叠瓦状重建及钛板固定治疗;切除组(28例),将断裂并移位的椎板切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在手术时间及术出血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但重建组横截面积减小程度明显低于切除组(P<0.05)。重建组术后CCI获得较好维持(P>0.05),切除组的CCI较术前出现明显丢失(P<0.05);至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重建组有8.6%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35),切除组为21.3%(6/2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CT扫描发现,重建组术后3个月时有81.6%(31/38)的节段门轴获得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时有94.7%(36/38)的节段获得骨性融合。以上结果表明,对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的患者,采用叠瓦状椎板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及切除椎板均不会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椎板重建更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并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从而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诊疗思考.回顾性分析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例宫颈原位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75±7.81)岁,其中9例有阴道出血、8例有同房出血、21例存在细胞学异常、23例呈现HPV阳性,其中HPV16、18、45阳性的有14例,有个别患者同时存在两种HPV阳性,已生育的有29例,未生育的3例.活检发现AIS 16例,锥切或LEEP发现AIS有13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AIS有3例.治疗:32例患者中6例患者直接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和(或)盆腔淋巴结清扫,余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明确病理后处理,共29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8例术后病理AIS,5例患者术后病理腺癌,1例术后病理AIS,疑有微浸润性癌,2例术后病理灶性上皮不典型增生,2例术后病理AIS及局灶微浸润癌,2例术后病理CIN1-2级,1例术后病理灶性CIN3级,1例术后病理AIS及CIN2-3级,7例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转移癌.术后随访4~48月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其中3例患者选择了保守性治疗—宫颈锥切术,1例LEEP术后发现AIS,切缘AIS,第二次CKC术后病理小灶CIN2级,切缘阴性,1例患者活检AIS行CKC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小灶符合CIN2级,切缘阴性,1例患者活检病理AIS疑有浸润癌,第一次CKC术后病理AIS,病变距离宫颈管外口切缘最近处约2 mm,第二次CKC术后病理慢性炎,少部分腺体示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腺体距离宫颈内口切缘最近处约2 mm.这3例患者均有生育要求严密随访中.结果显示,鉴于宫颈细胞学筛查和高危型HPV敏感性较低、阴道镜检查图像改变轻微、病变大小及位置、跳跃性病变、深部病变、混合型病变等因素均会影响AIS的发现和处理.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于AIS的诊断我们既要结合细胞学、HPV综合分析,同时作为阴道镜医师又要不断提高识别腺上皮病变的能力和临床警惕性,避免AIS漏诊,从而尽可能避免子宫颈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观察颈椎后路限制性椎板减压术后颈椎曲度大小与颈髓后移距离的关系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87例颈椎曲度正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限制性椎板切除术治疗,其中有74例获得完整的临床随访。术后根据harrison方法测量颈椎曲度并将其分为:A组,颈椎曲度变减小(0°≤颈椎角≤16.5°);B组,颈椎曲度正常(颈椎角16.5°)。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及C5神经麻痹发生情况。在平均23.8个月的临床随访中,36例患者(A组)的颈椎曲度变小(48.6%),平均颈椎角为9.7°±5.3°;38例患者(B组)颈椎曲度维持正常(51.4%),颈椎角为18.7°±4.6°,两组颈椎曲度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板切除宽度为(18.5±2.1) mm,B组为(17.9±1.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后移距离为(1.8±0.5) mm,B组为(2.6±0.8) mm,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ROM较术前无明显减小(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明显重于B组(P0.05);A组有3例(8.3%)患者发生C5神经麻痹,B组有4例(1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限制性椎板切除术后仍有近半数的患者出现颈椎曲度丢失,颈椎曲度减小使得脊髓后移距离缩短并增加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而颈椎曲度与神经恢复效果及C5神经麻痹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