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碳酸盐岩油藏中钻遇溶洞型储层的油井是主要的产能贡献井,识别该类储层对开发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油井钻遇溶洞发育型储层的静态资料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对塔北地区大量钻遇洞穴油井试井曲线的研究,将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身供液充足的大溶洞拟均质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径向流段未出现或是受边界影响晚期径向流段被掩盖;二是外区渗透性变差的溶洞复合油藏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晚期压力导数上翘,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呈"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特征-生产动态特征-试井曲线特征对应关系,对利用试井曲线判断储层类型及类似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井注CO2采油,在CO2停注关井后,井筒不同位置处温度与地层温度不相同,存在井筒和地层的热交换,变化的温度和井筒储集流动共同影响井底压力.为了正确模拟关井后不同时刻的井筒压力,温度,密度和速度分布,建立了一个基于CO2注入的井筒管流及地层渗流热流耦合数学模型,对地层气体渗流采用半解析半数值的求解,对井筒流动使用PISO方法来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关井后热效应对井底压力导数曲线的早期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可以分析热效应对井底压力的影响,正确指导CO2注A工艺.  相似文献   

3.
在油田开发中,需要从供观测用的油井测得的井底压力恢复曲线,以推算油层压力和反求渗透率等物理参量。而经过水力压裂措施之后的油井,其压力恢复曲线与未压裂井不同。迄今尚未见到关于这种曲线的完善的解释方法。本文应用Fourier分析中的Tanber理论,获得了关于井底压力的渐近公式(25)和(26)。某油田用这些公式处理数十口井的不测数据,结果都较合理。由于公式明确揭示了井底压力对时间以及渗透率等物理参量的依赖关系。因而在应用中有明显的方便之处。  相似文献   

4.
头台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降低油井中的含水量,提高油井产油量,通过岩心测试及动静态资料分析,研究了头台油田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头台油田储层中构造裂缝较发育,且构造轴部的裂缝比两翼发育,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057条/m,裂缝主要发育在粉砂岩中,规模不大,以垂直缝为主,充填较严重;裂缝方位以近EW方向为主;在注水开发中,水沿EW向裂缝推进,使EW向的油井严重遭受水淹,SN方向油井供液不足,导致整个油田地层压力下降且不均衡。认为沿裂缝布置注水井,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油藏注气开发单元优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宝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629-7633
针对目前缝洞型油藏采收率低、稳产困难等问题,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考虑储层隔层、底水规模及连通性、注气压力恢复程度等对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认识到储层无隔层,底水连通较好、规模较小,周期储层压力恢复程度较高时注气开发效果较好。推导注气开发的理论模型,编程分析注气后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效降低油井含水率。综合考虑剩余油量、水体规模及连通性、储层连通性、缝洞体积、油井钻遇/连通位置及油水界面位置等参数,给出注气开发单元优选原则,并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哈拉哈塘油田投产井存在着南部比北部产能较差的现象.基于采油过程中流体压力的下降会对储层结构产生影响的考虑,从该区316口油井投产后的初始压力和供液能力之间的关系着手,借助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应力敏感性伤害方面的实验数据,对哈拉哈塘油田南北两个区域流体压力差异引起的裂缝空间变化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着重分析了穹窿构造和异常高压储层供液能力受压力影响的现象.认为在哈拉哈塘油田,相对于北部,南部裂缝型储层存在更强的应力敏感性伤害是导致南部储层供液能力比北部差的原因之一;南部穹窿构造和异常高压储层供液能力快速下降的现象属于应力敏感性伤害的典型现象,为了减轻投产后油压下降对储层连通性的破坏,应当加大对压力预测和储层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抽油机采油井的产量取决于油井产能和抽油泵排量两个方面。根据抽油机井采油供排协调原理,分析油层子系统向井底的供油能力和抽油机采油子系统排出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了以保持恒定泵沉没压力为限定条件的供排协调冲次自动调节模型。采用油井工作状况实时监测数据,计算得到沉没压力。根据与设定沉没压力比较的差值大小调节电机供电频率,自动控制冲次,实现油井恒定泵沉没压力条件下的供排协调,从而使采油系统自动适应产能变化,使油井处于稳定生产状态。采用研究的技术能够实现稠油热采井、二氧化碳吞吐井等产能变化油井智能自动调参生产。该技术在油田现场进行了试验,对油井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超前注水的机理入手,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际动态,对比了不同注入方式下井间的压力剖面,分析了超前注气对地层压力波及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注入方式下受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低渗透油藏存在的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孔喉细小的储层特性,分析不同注气方式对油井、注气井及地层压力的抬升幅度、采出程度以及混相效果等的影响;基于以上特点,超前注气可以有效地解决超前注水效果差或油井开井后暴性水淹等实际现象;并以大庆油田YSL区块为例,进行了不同注气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分析,评价了超前注气的开发效果,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各向异性对断块油藏地层压力分布及油井井底压力有明显影响。针对无限大两夹角扇形断块油藏,建立了
考虑断层闭合的单相不稳定渗流模型,利用坐标变换及数值计算得到不同生产时间各向异性断块油藏地层压力及油
井井底压力,分析了不同生产时间、断层夹角和渗透率强度系数对地层压力及油井井底压力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各
向异性油藏压降损失在方向上存在差异,地层压降更多发生在主渗透率方向上;断层夹角越小,断层边界对生产影响
越大,地层及油井井底压力值越低;油井井底压力随渗透率强度系数变化不呈现出单调变化关系,存在先减小后增大
趋势。  相似文献   

10.
针对肯基亚克油田盐下石炭系油藏低压高产深井因地层压力保持度低导致停产的复产难题,分析了常规多级气举的下入深度技术受限原因,创新性的提出将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和气举技术结合应用于盐下油田井深超过4 000 m的采油井,效果良好,在国内外属首次使用,并获得了哈萨克斯坦国家专利(№1951 от 22,12,2016г)。理论上,连续油管下放越深,井底流压越低,较大的生产压差有利于地层出液可有效释放油井潜能,同时配合气举得到较好的排采效果。目前盐下注气管网压力到配气间114 atm,模拟计算得出连续油管悬挂深度>4 000 m,正好满足目的井层的排采需求,并通过连续油管入井试验得到了验证。此技术带压作业,不污染储层,同时解决了压井后产量恢复较难的问题,该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井底流压,排出了井底及近井地带高含水积液,清除了近井地带堵塞,单井复产后增油效果良好,并可持续安全生产。该技术获得现场成功应用,4口井累积增产原油42 627 t,有效改善了因地层压力低或是常规气举无法复产等原因导致的停产井。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良好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油价持续不振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突破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裂缝性储层具有裂缝分布不均匀性及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闭合、垂直发育等特点,运用常规钻井和完井方法不易取得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对裂缝储层的基本特征、裂缝闭合机理、钻开裂缝的方法以及完井底部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裂缝储层应使用裸眼完井方法,并指出在钻开储层时适当提高钻井液的密度,对保护油气层有利。裂缝储层中水平井完井应采用裸眼、筛管、衬管、封隔器等完井措施,不必用水泥封闭套管,因为井眼在同一岩层中不存在压力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高倾角断块油藏中,受重力作用影响,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差异大。运用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地层倾角对高、低部位油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推导了考虑均衡驱替的水驱断块倾角油藏高、低部位油井产液量配比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油井产液量配比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随着储层倾角的增加,高部位流线变少、水驱波及区域变小、采出程度变低。随着储层倾角增加,达到均衡动用所需的油井产液量配比(高部位油井产液量与低部位油井产液量比)增加。在相同储层倾角的情况下,随着原油密度和注水强度增加,倾角对达到均衡驱替所需的油井产液量配比的影响变弱,油井产液量配比降低。该研究对高倾角断块油藏均衡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产油井间开模式定量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低产油井实行间开生产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合理确立油井间开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油井静液面恢复快慢程度与其产能的密切关系,引入油层折算压力,初步确立该油井的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液面恢复过程中液柱自重抑制了地层的供液能力,建立了井筒液柱高度恢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拟合出实际液面恢复高度随时间变化方程,从而优化了工作制度.应用于现场一口生产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0):3986-3991
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井网相对固定,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油井含水差异大,油井液量调配是改善油井开发效果差异的经济有效的主要措施.为建立油井液量调配的优化方法,以多层合采油藏中一注多采井组为例,考虑特高含水期储层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的非均质特征,将一注多采井组等效为多个一注一采井组;综合考虑渗透率和原油黏度的时变特征以及注水启动压力,建立了一注一采多层合采剖面模型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以油井液量调配后各油井含水率趋于一致为目标,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油井调配所需液量.经过数值模拟验证表明,采用建立的油井液量调配优化方法得到的液量进行生产,在给定的调配时间内油井能够达到相近的含水率,有效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影响油井提高摊液量措施效果的各个因素,主要包括含水率、日产油量、井底流压和直接相关水井数共4个因素。以此为基础,利用优化理论和相关管理经验,建立了油井提高摊液量措施目标井的优选方法,该方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通过综合评判对候选井层打分,从而优选提高排液量措施目标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行塔里木盆地储量经济评价,需要准确预测油井的产能.作者根据陈元千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井底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利用测试的生产井日产量和相应的流动压力求取饱和压力以上的采油指数;同时,用高于饱和压力下的采油指数,求取低于饱和压力下不同井底流动压力条件的采油指数,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生产井的产能,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渗高气油比油井合理井底流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低渗透油井,合理的井底流压是保持低渗高气油比油井稳产、高产的关键.通过分析低渗油藏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入动态,并利用拟合系数和油井完善系数对其修正,结合低渗岩石的压力敏感性,利用油井具体动、静态参数给出了低渗高气油比油井合理井底流压确定的过程.现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低渗油藏三相流入特征修正法充分考虑了低渗高气油比油井的特点和地层参数随压力变化特征,能够准确确定油井的合理流压,具有适应性广、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应力敏感作用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微裂隙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首先分析了储层的变形机理;然后通过改变孔隙压力实验,模拟测定微裂隙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最后分析了应力敏感对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超低渗透研究区微裂隙比较发育,使其储层砂岩具有应力敏感特征;渗透率模数能够较好的描述研究区的介质变形特征;孔隙压力降低,超低渗透岩心渗透率下降幅度远远高于其它各类储层岩心,表明油藏开发过程中,超低渗储层介质变形非常严重。随着生产压差增大,超低渗介质变形油藏单井产能随之增加,油井开采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是减小介质变形对油井产能造成伤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双孔复合封闭储层中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孔复合封闭储层模型,研究了两种内边界条件下的交流率问题的无因次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解的结构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与常见的复合、双孔、均质储层井底压力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是对试井分析理论的一种完善,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志成 《科技信息》2009,(29):I0038-I0039
针对低渗透气藏垂直裂缝井的渗流过程,考虑了非线性渗流和介质变形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椭圆渗流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模拟气井生产压力降落过程中及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地层压力分布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在不稳定渗流早期,即压力波传播的第一阶段。压降漏斗曲线随时间不断扩大和加深;关井之后地层压力逐渐恢复,井底附近地层关井瞬间,地层压力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关井时间越长,距离井底越远,地层压力上升速度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