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1级)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1690年,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大旱),2级(旱)灾情涉及20个州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1689—1692年冷干事件,与太阳活动、ENSO事件、火山活动显示的气候"冷干"特征基本吻合,由此推断此次干旱是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通过辨识干旱事件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历史旱灾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2008年广东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及其影响为研究切入点,本文根据史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110年来广东地区出现的10次低温雨雪天气及灾害情况,认为太阳黑子活动与冰灾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广东冰灾多出现在太阳活动谷年及其附近;冰灾与太阳黑子活动11年和22年的周期有相关性;太阳黑子活动谷年前后,则广东冰灾发生的机率会更高.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4.
以发生在1855年温州府乐清县的瞿振汉起义为例来说明地方神明杨府君(杨府爷)与温州地方政治之间的关系。首先阐述瞿振汉起事的缘由,然后分析杨府君对事平之后乐清地方政治的影响。杨府君实际上是清廷和当地民众共同承认的决定性的政治话语形式。清帝国地方官员将杨府君用作抑制因瞿案引发的朝廷与地方社会之间种种对立的工具,而地方民众则将地方神明用作平息地方社会先前存在之对立关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军府制是我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采用的主要的统治方式。伊犁将军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在新疆军府统治的建立,而乾隆在新疆实行的军府统治与历代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实行的军府统治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中心多数设在南疆,乾隆则将其设在北疆。历史发展证明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学界对唐朝羁縻府州初始时间的考订,还存在歧见。本文认为,唐朝羁縻府州并非初始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而应是初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  相似文献   

7.
旱涝灾害是陕西省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区域防汛、抗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1470—2012年的旱涝灾害史料,结合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法、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对其旱涝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43年来,陕北发生旱灾最频繁,陕南发生涝灾最频繁,关中发生极旱最频繁,且整个区域持续涝灾发生的可能性高于旱灾。区域旱涝等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在近30年的时间尺度上,陕北处于偏旱期,关中、陕南处于偏涝期。  相似文献   

8.
马关县八寨镇的<盐课碑>是研究清代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盐政的重要史料,该碑记载了嘉庆初年开化府民众因不堪官府增加盐课而推举生员李占春等两次万里赴京控告、最后使开化府官盐价格从每百斤卖银3.64两降为3.03两的史实.从<盐课碑>和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到,清代在云南省和文山地区推行的官府垄断和控制食盐生产、运销的政策,一方面使盐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官员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最终使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的盐政成为一项官累民病、上下交困的弊政.  相似文献   

9.
泰昌《徽州府赋役全书》是反映明代晚期地方财政收支细况的珍贵原始资料。由该书可知,尽管徽州府的工商业已颇具规模,但官府税收仍以田赋为主,财政收入相当有限。当时徽州府的大部分赋税起运中央,仅小部分存留于府和各县,加剧了地方财政的紧张,使之仅限于维持府、县官府的基本运作。军事治安支出和交通设施相关人员的开支占到地方总支出的较大比重,而事关民生的经费额数少,比重低。总之,预算中缺乏预备应急经费,是晚明地方财政的一大弊病。  相似文献   

10.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11.
《太和县御寇始末》为明崇祯年间,凤阳府颍州太和县部分往来公文汇编,此书记录了明末农民军及地方的很多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着重分析了《太和县御寇始末》一书的版本源流及历代著录情况,并对此书编著者及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2.
以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发生在桂林府灵川县的"廖三"事件为切入点,阐述康熙时期桂林地方的族群问题、并由此带来的族群变动,社会变迁及其与国家制度、政策的关系。希望把族群动乱问题放回到具体的地方脉络之中,突破"阶级压迫-反抗"的解释模式,给动乱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解释。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性政治事件是怎样发展为区域性大事件的。如此则把地方小历史与国家大历史结合起来,探讨地方性事件,就脱离不了国家的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庆市1901—201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均体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10年为周期对1901—2010年全部冰雹灾害进行分析还发现,重庆市在上世纪前40年冰雹灾害较少,以后每个年代均大幅度增加,直到70年代达到最高,之后近30多年来重庆市年降雹日数有所减少;重庆市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可能有冰雹灾害;降雹主要集中在3月~8月,4月发生日数最多;冰雹主要发生在14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个时段;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同时渝东北比渝东南发生冰雹灾害的机率大。研究认为,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和冷空气前行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其灾情特别严重,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次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华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外,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灾害发生后,上至中央,下至民间团体,乃至外国政府都为赈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国情所限,其成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灾害类著作与史料所提供的旱灾和水灾的信息,利用距平值累计和滑动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地区近620年旱灾与水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近620年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县(市)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近620年云岭-哀牢山以东地区旱涝灾害的变化特征更趋近于云南全域旱涝灾害的变化特征;(3)湖泊沉积记录表明云南地区近620年旱涝灾害的变化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分家阄书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经济生活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记载了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九年(1744)共计180年胡氏家族八代人的财产阄分情况。胡氏家庭经济在明清两代呈现上下波动状况,这与家族经营管理,命运坎坷,人员兴寡有着较大的关系。此份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明清徽州社会基层家庭生活基本状态,有起有落,影响因素多,使人们得以进一步地了解徽州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鄂西北地区府级书院——明代的郧山书院、龙门书院以及清代鹿门书院,其招生范围并非与所在府辖区范围重合,而是与非正式行政区划———巡抚、道范围相重合,折射出以"居中控制"为基本特征的地方政治地理从明中期至晚清的演变过程。龙门书院的招生范围,不仅是巡抚的权威象征,更折射出明中期郧阳地方政治地理格局的一大变化———鄂西北政治重心由汉唐时代的襄阳府转移到郧阳府。有清一代,襄阳府鹿门书院跨府招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扩大再到淡化的历程,清晰地反映了地方教育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旱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史料为据,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研究表明:湖北省旱涝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年年有灾、季季有灾害、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区区有灾、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受灾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灾情逐渐加重等特点;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涉及自然地理地貌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环境退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