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研究微量稀土对Ni原子分数分别为66%和69%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铸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2-0.8)%1的稀土使Al-66%Ni中Ni3Al针状相析出量增多,尺寸加大,孪晶马氏体减少;使Al-69%Ni晶界凝固出化学成分接近理想配比的蠕虫状Ni3Al,且随稀土含量增多,Ni3Al量也增多,分析了第二相的析出规律。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循环氧化后形成多孔的卷绕状形貌,对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r-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  相似文献   

4.
镧、钇稀土在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稀土镧和钇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合金为Al-22%Si,所加稀土为富镧混合稀土(含80%La)和Al-88%Y中间合金,加入量分别为0.6%~1.4%La和0.10%~0.18%Y.合金熔化精炼后在预热至250°C的金属型中浇铸成12mm×60mm试棒,浇注温度740°C.高温力学性能测试300°C下保温30min后的拉伸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单独加入稀土不能细化初晶硅,结合磷的作用,镧、钇可实现初晶硅和共晶硅的双重变质,其中初晶硅可细化至22μm左右;适量La可形成有利于提高高温性能的Al5SiCu2La化合物;Y可以有效地抑制该化合物长成粗大针状.经淬火及稳定化回火热处理后,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可达276MPa,高温强度可达174MPa.  相似文献   

5.
该文借助金相,电镜和热分析等手段,研究微量混合稀土(0.05% ̄0.50%,质量分数)对Al-Si-Cu合金铸态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速度显著影响稀土对代晶硅相的变质效果,稀土减小α(Al)二次枝晶间距,并使合金铸态硬度提高。试验证实,稀土使合金中化纹状三元共晶α(Al)+Si+Al2Cu减少,块状Al2Cu相增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稀土(RE)对30Cr3NiAl钢铸态组织和高温氧化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0.3~0.5)%RE,能明显改善30Cr3NiAl钢的铸态组织,细化二次枝晶间距;RE的加入,使氧化膜晶粒明显细化,与基体间结合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700℃与850℃的高温下,Fe_3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形成了Al_2O_3保护膜,使其抗氧化性能远优于不妨钢,2%Cr(原子百分比)加入Fe_3Al会导致氧化过程初期氧化速率的增高,在熔融的硫酸盐和高压锅炉的烟气中,Fe_3Al的耐热腐蚀性能优于高温合金GH132.  相似文献   

8.
以单质Mo粉和Al粉通过自蔓延高温合成方法(SHS)制取了金属间化合物Mo3Al8.采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其自蔓延高温合成的过程及产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o3Al8的合成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固-液反应,Al粉的熔化促使合成反应迅速发生;Mo-Al间自蔓延过程发生之前有一个孕育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含钴NdFeB系列稀土永磁体的磁性能与显微组织,Co加入到三元NdFeB磁体中显著提高磁体的居里温度Tc,因而大大改善了可逆温度系数α(Br).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机拟合表明二者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且在单对数坐标中表现为两阶段曲线.在多组元NdFeB合金系列中,Al是提高含Co磁体矫顽力最有效的元素,其次是Mo,而Nb和V则不能改善Co对矫顽力的有害影响.高Co磁体中,Al恶化α(Br)的作用已非主要,这是由于Co提高Tc的作用大于Al对Tc的降低作用,但含Al磁体的β(fHC)较大,导致fHc随温度上升而迅速下降.含Nb、Mo、V磁体的β(fHc)则显著优于含Al磁体.  相似文献   

10.
用脉冲强磁场测量法和奇点探测法(SPD),研究了电弧炉熔炼方法制备的1:12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Y(Fe1-xCox)11.3Nb0.7(x=0.00,0.05,0.10,0.15,0.20)多晶样品的室温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Y(Fe1-xCox)11.3Nb0.7系列化合物的室温(300K)各向异性场Ba和饱和磁化强度Ms,随Co含量的增加,都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已有的热力学数据基础上,建立估算二元金属间化合物标准生成焓的双参数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34种金属的双参数模型的参数值。用此模型可估算由简单金属形成的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包括Fe,si,Nb,Ti,Cu,Co和Mg等多个体系,估算109个已知金属间化合物AlCa,AlCo,CrNi,FeTi,FeSi,FeNb和MoSi等的标准生成焓。研究结果表明:双参数模型计算的平均误差为12.47 kJ/mol,标准差为17.40 kJ/mol;用双参数模型估算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精度高,其估算结果的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并且误差小于离子束缚模型和米德玛模型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元素Si和C对AlCo2Ti晶体结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和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研究了元素Si和C对AlCo2Ti晶体构的电子结构影响.,我们分别对杂质元素Si和C替代晶体AlCo2Ti中的Ti(1/2,1/2, 1/2)位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杂质元素Si和C对晶体AlCo2Ti的晶格常数、体弹模量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用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和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研究了晶体Co2Ti1-xMxA(lX=0,1/4;M=C,Si)的电子结构.为了更好的了解杂质元素对晶体AlCo2Ti结构的影响,对杂质元素M(M=C,Si)替代晶体AlCo2Ti中的Ti(1/2,1/2,1/2)位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杂质元素M(M=C,Si)对晶体AlCo2Ti的晶格常数、体弹模量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付宏志  滕敏  洪新华 《河南科学》2009,27(4):398-402
用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和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研究了晶体Co2Ti1-xMxA(lX=0,1/4;M=C,Si)的电子结构.为了更好的了解杂质元素对晶体AlCo2Ti结构的影响,对杂质元素M(M=C,Si)替代晶体AlCo2Ti中的Ti(1/2,1/2,1/2)位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杂质元素M(M=C,Si)对晶体AlCo2Ti的晶格常数、体弹模量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超细氧化物颗粒对Sn\|58Bi钎料组织及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别添加1%Al2 O3 、Fe2 O3 、SiO2 、TiO2 超细粉末对Sn-58Bi共晶钎料的润湿性、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物粉末的添加对钎料熔点影响不大,但钎料润湿性及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明显提高;明显细化钎焊接头基体组织及界面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大小,并且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也有一定减薄;另外,可抑制钎焊时焊点表面Bi的氧化,因此焊点表面光亮度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固液反应球磨制备TiAl,Ni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一种固液反应球磨专利技术制备了TiAl,NiAl和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所谓固液反应球磨技术是在一定温度区间,球磨介质对金属液体进行球磨时,磨球和金属液体反应生成固态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了加速反应进行,也可以在金属液体中加入与磨球成分相同的金属粉末。本研究对固液反应球磨与类似条件下的高能行星球磨(机械合金化)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固液反应球磨和普通的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相比,具有更高的的效率,可以加快合金化的速率,能够生成机械合金化不能合成的金属间化合物。最后对固波反应球磨的机理和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preheat treat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ungsten inert gas (TIG)-welded AZ61 magnesium alloy joints were studied by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microhardness tests and tensile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lamellar β-Mg17(Al,Zn)12 intermetallic compound of in fusion zone (FZ) increased from 15% to 66% with an increase in preheat temperature. Moreover,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FZ and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welded joints reached their maximum values when the preheat temperature was 300℃ because more lamellar β-Mg17(Al,Zn)12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were distributed at the α-Mg grain boundaries and no cracks and pores formed in the FZ of the welded joint.  相似文献   

18.
XAFS Study on Solid State Amorphization of Alloys by Mechanical Alloy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Mechanicalalloying(MA)ofelementalpowdermixtureandmechanicalmilling (MM )ofinter metallicpowderhavebeensuccessfullyemployedinrecentyearsasamethodforsynthesizingamor phousandnano crystallinealloys[1~ 3 ] .XAFSmethodwassuccessfullyusedforunderstandi…  相似文献   

19.
Be/Cu/HR-1不锈钢扩散连接界面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u为中间层材料,采用Gr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Be/HR-1不锈钢进行扩散连接试验,利用PME Olympus Tokyo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显微硬度计(HV-1000)、X射线衍射仪研究分析了其界面特性.研究表明,Cu层过渡材料能有效阻碍Be和Fe之间的互扩散以及阻挡不锈钢中合金元素Ni、Cr等向铍基体的扩散,从而阻碍了它们之间金属间化合物在扩散区内的形成,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金属间化合物如Be2Cu;金属间化合物优先沿晶界生成,呈三维网状分布;元素的扩散主要沿晶界进行,且扩散不是各个部位均等的向前推进,也没有单一的金属间化合物薄层形成;试样的断裂位置在Be/Cu界面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失效焊点界面合金层的仔细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了过度回流以及镍镀层龟裂将使焊盘基材上镀层铜异常地长距离扩散到金属间化物中,导致金属间化物与镀层之间的强度急速下降,使焊点在正常外力条件下都可能产生早期失效,这种失效机理正常情况下难以发觉.文中给出了控制这种早期失效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